Dt11染色体区段及该区段包含的分子标记组合在调控棉花黄萎病抗性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4586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2 23: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分子生物学及遗传育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Dt11染色体区段及该区段包含的分子标记组合在调控棉花黄萎病抗性中的应用。基于陆地棉核心种质黄萎病抗性鉴定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本发明专利技术将陆地棉抗黄萎病主效位点定位在Dt11号染色体61.9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Dt11染色体区段及该区段包含的分子标记组合在调控棉花黄萎病抗性中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分子生物学及遗传育种
,尤其涉及Dt11染色体区段及该区段包含的分子标记组合在调控棉花黄萎病抗性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棉花是重要经济作物和纺织工业原料,其全产业链涉及数千万产业工人、棉农等从业人员,因此,棉花产业发展十分重要。高产优质是棉花生产的永恒主题,抗病是高产优质重要保障。培育抗病、优质、高产新品种是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近年来,枯萎病和黄萎病依然严重,是棉花高产稳产的重大障碍;育种家常常选择综合性状好的材料通过杂交回交进行品种选育,造成推广品种遗传基础越来越窄,加之对现有性状突出的种质资源遗传背景了解有限、特异种质匮乏,严重制约了突破性抗病新品种的育成。
[0003]棉花与黄萎病菌互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挖掘控制棉花抗病性状的重要区段或基因是培育抗病品种的重要基础。有关陆地棉对黄萎病的抗性遗传研究存在多种不同结论,主要有如下观点:(1)陆地棉对单一黄萎病菌系的抗性为质量性状遗传,受主效基因控制(潘家驹等,1994;马峙英等,1998;L
ü
dersl et al.,2008)。(2)陆地棉对黄萎病的抗性遗传为数量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是显性效应(韩祥铭等,2001;王红梅等,2005)。多数研究认为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位点主要位于D亚基因组,存在有抗病QTL簇和抗黄萎病基因组热点区域(Abdelraheem et al.,2107)。前人在上述研究中,定位出一些棉花抗黄萎病QTL,但基于的作图群体绝大多数是陆海或陆陆杂种F2、F2:3群体、回交低世代(BC1,BC2,BC2S1)群体、RIL群体,这些作图群体遗传背景复杂,存在QTL之间的互作、上位性效应及QTL与遗传背景间的互作,很难对单个QTL进行准确鉴定和定位(Ferreira et al.,2006)。其次,定位这些QTL的遗传图谱是根据传统的遗传连锁分析获得的,标记与QTL间的位置关系实际上是特定群体中的一种连锁不平衡状态,由于不同研究所利用的分离群体及分子标记彼此各异,难以进行遗传图谱的整合和不同QTL定位结果的比较。再有,上述定位研究所用的群体多是由陆海或陆陆杂交后代衍化而来,虽然陆海杂种的遗传图谱已相对饱和,但对于栽培陆地棉和海岛棉而言,二者在抗病性、产量、纤维品质等多方面具有明显差异,而且海陆杂交后代容易分离,性状难以稳定,使得利用异源四倍体棉种的图谱鉴定与定位的棉花重要农艺性状难于直接应用(Shappleyzwet al.,1998;Ulloa et al.,2000;Ulloa et al.,2002)。另一方面,由于陆地棉品种间的遗传差异少,分子标记多态性低,导致陆地棉种内遗传图谱覆盖率低且标记数远少于种间图谱,定位出的QTL与标记间距离较远(Fang et al.,2017),定位的结果也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难以直接应用于棉花抗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或抗病基因聚合育种。因此开发大量新型分子标记,构建覆盖陆地棉全基因组的种内高分辨率遗传连锁图谱,对陆地棉抗病性等复杂性状进行QTL挖掘、基因精细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掘了与陆地棉黄萎病抗性关联的Dt11染色体区段及SNP分子标记,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聚合育种改良棉花黄萎病抗性奠定重要基础。
[0005]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Dt11染色体区段在调控棉花黄萎病抗性中的应用,所述Dt11染色体区段为Dt11号染色体61.90~62.26Mb的区间。
[0006]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分子标记组合,所述分子标记组合包括如下18个SNP标记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0007]其中,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1909252位于Dt11染色体第61909252位,多态性为A/G;
[0008]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1985621位于Dt11染色体第61985621位,多态性为C/T;
[0009]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1994350位于Dt11染色体第61994350位,多态性为G/T;
[0010]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006918位于Dt11染色体第62006918位,多态性为C/T;
[0011]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051411位于Dt11染色体第62051411位,多态性为C/T;
[0012]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066191位于Dt11染色体第62066191位,多态性为G/A;
[0013]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073571位于Dt11染色体第62073571位,多态性为A/G;
[0014]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100632位于Dt11染色体第62100632位,多态性为C/T;
[0015]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110575位于Dt11染色体第62110575位,多态性为G/C;
[0016]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115583位于Dt11染色体第62115583位,多态性为T/C;
[0017]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124035位于Dt11染色体第62124035位,多态性为C/T;
[0018]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124773位于Dt11染色体第62124773位,多态性为A/C;
[0019]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230944位于Dt11染色体第62230944位,多态性为G/C;
[0020]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237739位于Dt11染色体第62237739位,多态性为C/T;
[0021]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240629位于Dt11染色体第62240629位,多态性为T/C;
[0022]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244269位于Dt11染色体第62244269位,多态性为T/
C;
[0023]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252477位于Dt11染色体第62252477位,多态性为T/C;
[0024]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256604位于Dt11染色体第62256604,多态性为G/A。
[0025]以上18种SNP标记均位于所述Dt11染色体区段内。
[0026]进一步地,所述分子标记组合包括全部18种分子标记。
[0027]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提供用于扩增所述分子标记组合的引物组合。
[002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提供包括所述引物组合的试剂盒。
[0029]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Dt11染色体区段在调控棉花黄萎病抗性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Dt11染色体区段为Dt11号染色体61.90~62.26Mb的区间。2.一种分子标记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18个SNP标记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其中,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1909252位于Dt11染色体第61909252位,多态性为A/G;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1985621位于Dt11染色体第61985621位,多态性为C/T;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1994350位于Dt11染色体第61994350位,多态性为G/T;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006918位于Dt11染色体第62006918位,多态性为C/T;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051411位于Dt11染色体第62051411位,多态性为C/T;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066191位于Dt11染色体第62066191位,多态性为G/A;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073571位于Dt11染色体第62073571位,多态性为A/G;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100632位于Dt11染色体第62100632位,多态性为C/T;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110575位于Dt11染色体第62110575位,多态性为G/C;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115583位于Dt11染色体第62115583位,多态性为T/C;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124035位于Dt11染色体第62124035位,多态性为C/T;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124773位于Dt11染色体第62124773位,多态性为A/C;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230944位于Dt11染色体第62230944位,多态性为G/C;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237739位于Dt11染色体第62237739位,多态性为C/T;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240629位于Dt11染色体第62240629位,多态性为T/C;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244269位于Dt11染色体第62244269位,多态性为T/C;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252477位于Dt11染色体第62252477位,多态性为T/C;SNP标记HeBAU_Gh_VW_D11_62256604位于Dt11染色体第62256604,多态性为G...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峙英张艳王省芬陈斌孙正文柯会锋吴立强张桂寅崔彦茹王国宁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