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板和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4045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2 23: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板和换热器。换热板相对的两侧表面均设置有换热区域以及设置在换热区域外侧的安装区域,且同一个换热板上的两个换热区域不连通,换热区域包括沿介质的流动方向顺次连通的分散区、换热区和汇流区,其中,分散区设置有分散流道;汇流区设置有汇流流道;换热区具有多条并行的换热流道,且多条换热流道构成凹凸形的换热面,换热面呈波形面,换热面展开后的换热面积大于换热区的面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换热器存在换热效率低不耐腐蚀的问题。热效率低不耐腐蚀的问题。热效率低不耐腐蚀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板和换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换热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板和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板式换热器具有体积小,效率高,便于清洗等诸多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石化、制药、食品,化工等领域中。板式换热器主要依靠的是具有不同波纹形式的两块板叠加,组成的一种薄窄型通道,工作液体在两块板之间形成狭小且曲折的路径,实现层流变为湍流,从而实现换热。目前现有的主流板式换热器如人字形、水平波纹形均属于此类。而这种波纹形式的板式换热器材料多为金属材料,虽然换热效率较高,但是耐腐蚀性较低,通道壁厚较薄,容易发生堵塞。
[0003]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换热器存在换热效率低不耐腐蚀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板和换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换热器存在换热效率低不耐腐蚀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板,换热板相对的两侧表面均设置有换热区域以及设置在换热区域外侧的安装区域,且同一个换热板上的两个换热区域不连通,换热区域包括沿介质的流动方向顺次连通的分散区、换热区和汇流区,其中,分散区设置有分散流道;汇流区设置有汇流流道;换热区具有多条并行的换热流道,且多条换热流道构成凹凸形的换热面,换热面呈波形面,换热面展开后的换热面积大于换热区的面积。
[0006]进一步地,换热板相对的两侧表面是中心对称的。
[0007]进一步地,换热板相对的两侧表面上的两个换热面之间距离各处均相等。
[0008]进一步地,换热板的第一侧表面上的入口位于换热板的第二侧表面的换热区域的外部。
[0009]进一步地,分散区具有第一入口侧和第一出口侧,第一出口侧与换热区连通,且分散区的过流截面沿第一入口侧向第一出口侧的方向逐渐增大;汇流区具有第二入口侧和第二出口侧,第二入口侧与换热区连通,且汇流区的过流截面沿第二出口侧向第二入口侧的方向逐渐增大。
[0010]进一步地,第一入口侧和第二出口侧均靠近换热板的同一个侧边。
[0011]进一步地,分散区、换热区和汇流区沿一直线排布。
[0012]进一步地,换热流道沿分散区、换热区和汇流区的排布方向延伸;或者换热流道的延伸方向与分散区、换热区和汇流区的排布方向之间呈夹角设置。
[0013]进一步地,分散区内设置有多排分流结构,相邻两排分流结构之间构成分散流道。
[0014]进一步地,各排分流结构均包括沿分流流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凸起结构。
[0015]进一步地,分散区内设置有间隔设置的多个凸起结构,相邻两个凸起结构之间形成分散流道。
[0016]进一步地,换热区域处具有沉槽,分散区、换热区和汇流区位于沉槽内;或者换热区域的外周沿处具有密封凸沿,分散区、换热区和汇流区位于密封凸沿围成的区域内。
[0017]进一步地,换热板的材料为碳化硅。
[0018]进一步地,汇流区具有通孔;或者汇流区和分散区均具有通孔。
[0019]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上述的换热板。
[0020]进一步地,换热板为多个,换热器还包括:两个端板;至少一个密封件,相邻两个换热板之间叠置有一个密封件,所有换热板和密封件位于两个端板之间,换热器具有多个换热腔,不同的换热腔形成在端板与换热板之间或者一个换热板与另一个换热板或者换热板与密封件之间。
[0021]进一步地,沿换热板、端板和密封件的叠置的方向,多个换热腔交替连通。
[0022]进一步地,端板、换热板和密封件之间键合连接或反应烧结连接。
[0023]进一步地,端板的两侧为平面,端板与换热板的换热区域之间围成换热腔。
[0024]进一步地,密封件为隔板,隔板将相邻两个换热板之间隔开,以使得隔板与换热板的换热区域之间围成换热腔。
[0025]进一步地,密封件为垫片,垫片具有密封孔,密封孔套设在相邻两个换热板的换热区域的外侧,以使得相邻两个换热板的换热区域和垫片之间围成换热腔。
[0026]进一步地,端板朝向换热板一侧的表面具有与换热板的换热区域相适配的换热槽,垫片位于端板与换热板之间,且换热槽、垫片和换热区域围成换热腔。
[0027]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换热板相对一侧的表面的两个换热区域相适配,以使得相邻两个换热板的换热区域和垫片之间围成换热腔。
[0028]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换热板相对的两侧表面均设置有换热区域以及设置在换热区域外侧的安装区域,且同一个换热板上的两个换热区域不连通,换热区域包括沿介质的流动方向顺次连通的分散区、换热区和汇流区,其中,分散区设置有分散流道;汇流区设置有汇流流道;换热区具有多条并行的换热流道,且多条换热流道构成凹凸形的换热面,换热面呈波形面,换热面展开后的换热面积大于换热区的面积。
[0029]通过在换热板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换热区域,使得一个换热板的两侧可以同时换热,而在换热区域内设置分散区可以将进入到换热区域内的介质被分流到换热区的不同的位置,以增大换热面积,进而增大换热板的换热效率。分散流道的设置便于将介质分散到换热区的不同区域,避免介质积聚在换热区的一侧。而汇流区的设置可以将换热完成后的介质汇聚到汇流区处,便于介质流出换热区域。汇流流道的设置将换热区的不同位置的介质均汇流到换热区域的出口处,以使得换热完成后的介质流出换热区域。换热区内设置多条并行的换热流道使得每个换热流道中的介质都比较少,便于换热,同时使得每个换热流道内的介质的流动速度较大。多条换热流道构成凹凸形的换热面,使得每个换热流道内的介质不会发生干涉,这样可以保证每个换热流道内的介质的流动速度,增加换热效率。凹凸形的换热面形成波形面。
附图说明
[0030]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31]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换热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0032]图2示出了图1中的换热器的另一个角度的视图;
[0033]图3示出了图1中换热器的爆炸图;
[0034]图4示出了图3中换热器中的介质的流动趋势图;
[0035]图5示出了图1中的端板与换热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0036]图6示出了图3中的端板的一个角度的视图;
[0037]图7示出了图3中的端板的另一个角度的视图;
[0038]图8示出了图1中的端板与密封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0039]图9示出了图3中的换热板的一个角度的视图;
[0040]图10示出了图3中的换热板的另一个角度的视图;
[0041]图11示出了图3中的换热板的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0042]图12示出了图3中的密封件的一个角度的视图;
[0043]图13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换热器的整体结构示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相对的两侧表面均设置有换热区域(10)以及设置在所述换热区域(10)外侧的安装区域(20),且同一个所述换热板上的两个所述换热区域(10)不连通,所述换热区域(10)包括沿介质的流动方向顺次连通的分散区(30)、换热区(40)和汇流区(50),其中,所述分散区(30)设置有分散流道;所述汇流区(50)设置有汇流流道;所述换热区(40)具有多条并行的换热流道,且多条所述换热流道构成凹凸形的换热面,所述换热面呈波形面,所述换热面展开后的换热面积大于所述换热区(40)的面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相对的两侧表面是中心对称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相对的两侧表面上的两个所述换热面之间距离各处均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的第一侧表面上的入口位于所述换热板的第二侧表面的换热区域(10)的外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区域(10)处具有沉槽,所述分散区(30)、所述换热区(40)和所述汇流区(50)均位于所述沉槽内;或者所述换热区域(10)的外周沿处具有密封凸沿,所述分散区(30)、所述换热区(40)和所述汇流区(50)位于所述密封凸沿围成的区域内。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的材料为碳化硅。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区(50)具有通孔(81);或者所述汇流区(50)和所述分散区(30)均具有通孔(81)。8.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板(80)。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为多个,所述换热器还包括:两个端板(60);至少一个密封件(70),相邻两个所述换热板(80)之间叠置有一个所述密封件(70),所有所述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迟才道李希伟张傲孙路伟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信悦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