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两栖船
[0001]本技术属于船舶
,具体涉及一种两栖船。
技术介绍
[0002]传统船舶作业环境局限于水中,不具备两栖功能,且无法在陆地行走,不具备自行下河上岸的功能,要利用卡车、吊车等转运设备实现陆地与水中的转运,存在转场作业费时费力、人工成本高等问题。
[0003]现有两栖装备多为军工产品,例如两栖坦克、两栖运输车,均采用履带行走机构,机动性强,通过性好,具备自行下河上岸的能力。但是,上述两栖设备对岸边斜坡要求较高,适用场合较为狭窄。舟桥军队所用浮桥及两栖登陆坦克在履带上方所用的充气浮箱,均采用添加额外浮体来获得额外浮力支撑主体漂浮,达到自行下河及水中行驶的目的。因此现有两栖船舶存在以下问题:两栖船在自行下河过程中入水船体浮力不足,产生下沉以及入水倾斜角过大;陆地、浅滩作业,作业环境复杂;前后履带距离较大,行驶性能不高;两栖船在自行爬坡上岸或下河过程中,由于岸边为软质土壤,船体附着系数低,履带易打滑,导致无法顺利上岸或者下河难以控制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两栖船,其特征在于,包括船体(5)、螺旋桨、履带组机构(3)、气囊翻转下河机构(2)、仿形轮机构(4)和同步腿式机构(6);所述螺旋桨安装于船体(5)的底部;所述履带组机构(3)共有四个,四个履带组机构(3)分别安装于船体两侧,每侧两个;所述仿形轮机构(4)安装于船体(5)两侧并位于前后两个履带组机构(3)中间位置;所述气囊翻转下河机构(2)安装于船体(5)尾部甲板上;所述同步腿式机构(6)安装于驾驶室(7)后侧甲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栖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翻转下河机构(2)包括底座支架(39)、油缸底座(38)、气囊翻转架(33)、连架杆(34)、工作摇杆(35)、活塞杆方形连接件(36)、翻转驱动油缸(37)、摇杆(40)、气囊(32)和四杆机架(41);所述气囊(32)左右两侧均分别布置有油缸底座(38)、连架杆(34)、工作摇杆(35)、四杆机架(41)、翻转驱动油缸(37)、活塞杆方形连接件(36)和摇杆(40);所述底座支架(39)与船体(5)连接,翻转驱动油缸(37)与油缸底座(38)销轴铰接,油缸底座(38)安装在底座支架(39)上,所述摇杆(40)、四杆机架(41)、工作摇杆(35)和连架杆(34)通过销轴铰接形成平面双摇杆机构,活塞杆方形连接件(36)与翻转驱动油缸(37)活塞杆连接,气囊翻转架(33)与工作摇杆(35)连接,气囊(32)与气囊翻转架(33)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栖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腿式机构(6)包括直动臂驱动油缸(22)、旋转臂(23)、固定耳环(24)、旋转臂驱动油缸(25)、耳环座(26)、直动伸缩臂(27)、支撑架(28)、双出杆油缸(29)、延伸轴(30)和燕尾槽导轨(31);所述双出杆油缸(29)的左右两侧均分别设有旋转臂(23)、直动伸缩臂(27)、旋转臂驱动油缸(25)、直动臂驱动油缸(22)、固定耳环(24)、耳环座(26)、燕尾槽导轨(31)和延伸轴(30),延伸轴(30)的两端分别与双出杆油缸(29)和耳环座(26)连接,燕尾槽导轨(31)与底部支撑架(28)连接,支撑架(28)安装于船体(5)底盘,双出杆油缸(29)与支撑架(28)连接,固定耳环(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