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继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3033741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2 22:56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该方法包括:中继设备首先通过第一链路接收来自于网络设备的数据包,再通过第二链路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数据包;其中,所述中继设备的协议栈由物理层,媒体接入控制层,和无线链路控制层的分段功能或者重分段功能组成;或者,所述中继设备的协议栈由物理层,媒体接入控制层,无线链路控制层的分段功能或者重分段功能,和适配层组成;或者,所述中继设备的协议栈由物理层和媒体接入控制层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功能组成;该第一链路为该网络设备和该中继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该第二链路为该中继设备和该用户设备之间的无线直连通信链路。继设备和该用户设备之间的无线直连通信链路。继设备和该用户设备之间的无线直连通信链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继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通信
,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中继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在中继通信场景下,网络设备与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之间进行通信时会需要中继设备。然而,在现有的机制中,中继设备具有完整的通信协议栈,例如完整的LTE协议栈或者NR协议栈,这会带来中继时延过长的问题。在日益强调低时延通信的背景下,中继通信时延较长的问题亟需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可以降低中继通信时延,从而可以改善整个网络的性能。
[0004]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中继设备通过第一链路接收来自于网络设备的数据包,并通过第二链路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其中,该中继设备的协议栈由物理层,媒体接入控制层,和无线链路控制层的分段功能或者重分段功能组成;或者,该中继设备的协议栈由物理层,媒体接入控制层,无线链路控制层的分段功能或者重分段功能,和适配层组成;或者,该中继设备的协议栈由物理层和媒体接入控制层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功能组成;或者,该中继设备的协议栈由物理层,媒体接入控制层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功能,和适配层组成;该第一链路为该网络设备和该中继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该第二链路为该中继设备和用户设备之间的无线直连通信链路。通过本方法,示例性的有益效果包括:减少了中继设备的协议栈,简化了中继设备对数据包的处理,节省数据包的传输时延。
[0005]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行的设计中,中继设备通过第一链路接收来自于网络设备的数据包,并通过第二链路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可以包括:中继设备首先根据第一组播无线网络临时标识通过第一链路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数据。再根据该该第一组播无线网络临时标识,获得第一目的层二标识,其中该第一组播无线网络临时标识和该第一目的层二标识具有对应关系。最后该中继设备根据该第一目的层二标识通过第二链路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通过本方法,示例性的有益效果包括:组播标识的使用可以使得多个中继设备为用户设备服务,提高中继通信的稳定性和效率;用户设备可以根据该第一组播无线网络临时标识,获得第一目的层二标识标识,从而实现数据转发。
[0006]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行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行的设计中,可以包括:中继设备接收来自该网络设备的该第一组播无线网络临时标识和该第一目的层二标识,其中,该第一组播无线网络临时标识和该第一目的层二标识具有对应关系。通过本设计,示例性的有益效果包括:网络设备可以根据需要配置第一组播无线网络临时标识和第一目的层二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实现更加灵活的数据转发。
[0007]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行的设计或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行的设计,在第一方面
的第三种可行的设计中,可以包括:该第一目的层二标识包括在数据的媒体接入控制层头中,该第一目的层二标识用于标识该用户设备。
[0008]基于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行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行的设计中,该来自网络设备的数据中包括第一承载标识,和/或,第二承载标识。通过本设计,示例性的有益效果包括:可以在G-RNTI与目的标识映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承载映射功能,这样可以进一步保证多承载中继通信在中继设备侧的实现。
[0009]基于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行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行的设计中,该中继设备向该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中可以包括第一承载标识,和/或,第二承载标识。通过本方法,示例性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在第二链路数据中包含承载标识,可以进一步保证多承载中继通信在用户设备侧的实现。
[0010]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行的设计或者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行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行的设计中,所述承载包括信令无线承载,数据无线承载,无线链路控制承载,或者媒体接入控制承载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1]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四种至第六种可行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行的设计中,该中继设备通过第一承载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数据;然后,该中继设备根据该第一承载标识,确定第二承载标识,其中该第一承载标识和该第二承载标识具有对应关系;该中继设备根据该第二承载标识向该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
[0012]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四种至第七种可行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行的设计中,包括:该数据的适配层头,无线链路控制层头,或者媒体接入控制层头中包括该第一承载标识,和/或,第二承载标识。通过本设计,示例性的有益效果包括:保证多承载中继通信的实现。
[0013]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中继设备根据第一无线网络临时标识通过第一链路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数据,该数据中包括路由信息和/或承载标识,该中继设备从该数据中获得该路由信息和/或承载标识,该中继设备根据该路由信息和/或承载标识通过第二链路向该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该第一链路为该网络设备和该中继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该第二链路为该中继设备和用户设备之间的无线直连通信链路。通过本方法,示例性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数据包中包括路由信息和/或承载标识,实现更加简单的数据转发,相比较于第一方面的方法,本方法不需要网络设备配置对应关系,减少了空口开销,节约了无线网络临时标识资源。
[0014]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行的设计中,该路由信息和/或承载标识可以包含在该数据包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头或者适配层头中。通过本设计,示例性的有益效果包括:使得中继设备可以通过无线链路控制层头或者适配层头中的路由信息和/或承载标识,实现数据转发。
[0015]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网络设备通过第一链路向中继设备发送用户设备的数据包;其中,该中继设备的协议栈由物理层,媒体接入控制层,和无线链路控制层的分段功能或者重分段功能组成;或者,该中继设备的协议栈由物理层,媒体接入控制层,无线链路控制层的分段功能或者重分段功能,和适配层组成;或者,该中继设备的协议栈由物理层和媒体接入控制层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功能组成;或者,该中继设备的协议栈由物理层,媒体接入控制层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功能,和适配层组成;该中
继设备和该用户设备具有第二链路;该第一链路为该网络设备和该中继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该第二链路为该中继设备和用户设备之间的无线直连通信链路。
[0016]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行的设计中,网络设备通过第一链路向中继设备发送该用户设备的数据,包括:根据第一组播无线网络临时标识通过该第一链路向中继设备发送该用户设备的数据。
[0017]基于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行的设计,在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行的设计中,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该第一组播无线网络临时标识和该第一目的层二标识,其中,该第一组播无线网络临时标识和该第一目的层二标识具有对应关系。
[0018]基于第一方面或者第三方面的第一至第三种可行的设计中,网络设备通过第一承载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该用户设备的数据;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第一链路接收来自于网络设备的数据包,并通过第二链路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数据包;其中,所述中继设备的协议栈由物理层,媒体接入控制层,和无线链路控制层的分段功能或者重分段功能组成;或者,所述中继设备的协议栈由物理层,媒体接入控制层,无线链路控制层的分段功能或者重分段功能,和适配层组成;或者,所述中继设备的协议栈由物理层和媒体接入控制层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功能组成;或者,所述中继设备的协议栈由物理层,媒体接入控制层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功能,和适配层组成;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网络设备和所述中继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中继设备和用户设备之间的无线直连通信链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第一链路接收来自于网络设备的数据包,并通过第二链路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数据包,包括:根据第一组播无线网络临时标识通过所述第一链路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数据;根据所述第一组播无线网络临时标识,获得第一目的层二标识,其中所述第一组播无线网络临时标识和所述第一目的层二标识具有对应关系;根据所述第一目的层二标识通过所述第二链路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数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所述第一组播无线网络临时标识和所述第一目的层二标识,其中,所述第一组播无线网络临时标识和所述第一目的层二标识具有对应关系。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目的层二标识包括在数据的媒体接入控制层头中,所述第一目的层二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用户设备。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第一承载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数据;根据所述第一承载标识,确定第二承载标识,其中所述第一承载标识和所述第二承载标识具有对应关系;根据所述第二承载标识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数据。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所述数据中包括第一承载标识,所述第一承载标识用于将所述用户设备的数据映射到所述第一承载。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包括信令无线承载,数据无线承载,无线链路控制承载,或者媒体接入控制承载中的一种或多种。8.一种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模块,用于通过第一链路接收来自于网络设备的数据包;发送模块,用于通过第二链路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数据包;其中,所述中继设备的协议栈由物理层,媒体接入控制层,和无线链路控制层的分段功能或者重分段功能组成;或者,所述中继设备的协议栈由物理层,媒体接入控制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翔宇戴明增张鹏王君曾清海许华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