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梁板回顶加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33109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0 00:36
本申请涉及建筑领域,提供了结构梁板回顶加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结构梁板上的荷载初步确定回顶带区域所设置的待加固楼层及待加固楼层上对应的位置,回顶带区域下方设置回顶支撑组件;建立回顶整体模型;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判断结构梁板的承载力;若承载力不足,则继续在同一楼层增加回顶带区域的设置数量和/或在下一个楼层增加回顶带区域的设置数量,然后重新建模直至承载力满足预定要求;确定最终回顶带区域的设置,并完成对应区域的回顶支撑组件的施工。通过设置回顶带区域将地下室顶板划分为多块跨板,减少了地下室顶板的板跨,增加了地下室顶板的承载力,无需大量搭设满堂架,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结构梁板回顶加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地指一种结构梁板回顶加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在地下室顶板上堆载、走重车等临时施工作业,对应产生临时施工荷载,因施工特点和工效需求,大中型工程车辆产生的临时施工荷载一般会较大,且一般比地下室顶板设计使用荷载大,因此这类施工荷载作用下,对地下室顶板结构产生安全隐患甚至破坏风险。这类荷载值大而作用时间短,仅在施工阶段偶尔出现,若在设计过程中考虑这部分荷载作用,需要增加项目预算,且增加这部分预算对后期项目使用毫无意义,因此多数项目甲方会选择让施工方自行解决该问题,即施工阶段临时加固变得必不可少。对于大多数施工方而言,最常用的加固方式是荷载作用范围内地下室顶板以下全域满堂回顶至地下室底板,该方式简单粗暴,可靠性强,但是作业时间长,会产生小则几十万大则上百万的施工成本,若遇到已经安装好的机电管线,还必须先拆除机电管线,待回顶作业结束后再重新复原安装机电管线,给项目施工带来极大的不便。故如何提供一种方便快捷且成本低的加固方法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地下室顶板临时加固方法成本高,耗时长,施工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梁板回顶加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4]步骤1、根据结构梁板上的荷载初步确定至少一个回顶带区域所设置的待加固楼层及待加固楼层上对应的位置,所述至少一个回顶带区域的竖向投影面积小于荷载作用范围,所述至少一个回顶带区域下方的楼层设置一组回顶支撑组件;
[0005]步骤2、建立回顶整体模型,所述模型包括待加固楼层的结构梁板、所述回顶支撑组件及所述回顶支撑组件所在楼层的结构梁板;
[0006]步骤3、根据所述回顶整体模型计算结果,判断所述待加固楼层和所述回顶支撑组件所在楼层的结构梁板的承载力;
[0007]步骤4、若所述承载力不满足预定要求,则继续在同一楼层增加回顶带区域的设置数量和/或在下一个楼层增加回顶带区域的设置数量,然后返回到步骤2;若所述承载力满足预定要求,则进入下一个步骤;
[0008]步骤5、根据步骤4的结果确定最终回顶带区域的设置,并完成对应区域的回顶支撑组件的施工。
[0009]进一步,若仅有待加固楼层的结构梁板的承载力不满足预定要求,则继续在待加固楼层增加回顶带区域的数量,以此增强同一楼层与下一楼层协同性,并将同一楼层荷载更多向下一楼层转移,这样减轻了同一楼层负担,又进一步挖掘了下一楼层潜力;若所述回顶支撑组件所在楼层的结构梁板出现承载力不满足预定要求,则继续在所述回顶支撑组件所在楼层增加回顶带区域的设置数量;若待加固楼层和所述回顶支撑组件所在楼层的结构
梁板的承载力均不满足预定要求,则同时增加待加固楼层和所述回顶支撑组件所在楼层回顶带区域的设置数量。
[0010]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根据待加固楼层及其下一楼层的结构梁板的承载力情况有针对性的增加对应楼层的回顶带区域的设置数量,从而增加了回顶支撑组件的数量,使同一楼层与下一楼层的结构梁板协同受力,变相增加了待加固楼层及其下一楼层的结构梁板的承载力,使承载力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回顶带区域的数量或回顶带区域的设置楼层尽可能少,最大幅度的降低施工措施成本。
[0011]进一步,步骤2采用有限元软件整体建模,梁柱采用线单元模拟,墙板采用厚板单元模拟,梁柱墙板节点均根据设计要求采用刚接节点,其中,除钢结构设计铰接节点外,混凝土结构施工阶段均应视为刚接,回顶支撑组件采用仅受压桁架单元,回顶支撑组件的上下端与结构梁板关系均采用接触单元模拟。
[0012]进一步,同一楼层内所述回顶带区域设置多个,每个回顶带区域呈带状,多个回顶带区域均匀分布。
[0013]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呈带状的回顶带区域使待加固楼层的结构梁板与下一个楼层的结构梁板协同受力,增强待加固楼层的结构梁板的承载力的同时可减少回顶支撑组件的设置数量,进一步降低施工措施成本。
[0014]进一步,所述回顶带区域为多个,所述多个回顶带区域分别设置于不同楼层,不同楼层间的回顶带区域的竖向投影位置一致。
[0015]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回顶带区域从上至下逐层减少。
[0016]进一步,所述至少一个回顶带区域的宽度小于等于600mm。
[0017]经计算统计表明,若回顶带区域的宽度超过600mm,回顶加固的效果增加不明显,但所需的材料增加明显,故确定600mm为回顶带区域最优宽度。
[0018]进一步,所述至少一个回顶带区域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结构梁板的结构板的长度方向。反之,若回顶带区域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结构板的长度方向,结构板被划分成的小板块的跨度并未改变,导致回顶加固的效果不明显。
[0019]进一步,所述回顶支撑组件包括2~3排沿回顶带区域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设置的支撑件。
[0020]进一步,每排支撑件包括:
[0021]多个沿着结构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立杆;
[0022]多个顶托刚性垫块,分别设置在每个立杆的顶部;及
[0023]多个底托刚性垫块,分别设置在每个立杆的底部;
[0024]其中,所述顶托刚性垫块的有效抗压刚度和所述底托刚性垫块的有效抗压刚度均大于等于所述立杆的截面有效抗压刚度。
[0025]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顶托刚性垫块和底托刚性垫块实现立杆与结构板的刚性连接,保证了支撑件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通过构造措施使实际受力特征接近模型受力特征。
[002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7]1.本专利技术充分挖掘结构自身潜力,用少量施工措施解决了地下室顶板或其他结构梁板重载作用下临时加固问题,所涉及施工方法构造简单,受力明确,经济性好,特别适用
于施工期间地下室顶板堆载、走重车、汽车吊作业等临时重载作用下的加固需求。
[0028]2.通过回顶带区域将顶板划分为多块小跨板,板跨减小,在板厚、配筋等参数不变的前提下,顶板承载力相对增加。让部分荷载通过回顶支撑组件传给下一楼层的结构梁板,减轻顶板负荷。
[0029]3.通过建立整体模型,考虑多楼层的结构梁板通过回顶支撑组件衔接实现协同受力,整体参与计算,多楼层的结构梁板和回顶支撑组件组成的整体体系承载力更大,从而增加了顶板负荷能力。并通过设置立杆斜撑、水平剪刀撑等保障稳定性的构造措施使实际受力特征接近计算模型受力特征。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梁板回顶加固方法的流程结构示意图。
[0031]图2为图1中本专利技术结构梁板回顶加固方法的进一步详细流程结构示意图。
[0032]图3为本专利技术结构梁板回顶加固方法中一个回顶带区域设置楼层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33]图4为图3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4]图5为图3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35]图6为图3中顶托刚性垫块和底托刚性垫块为工字钢的放大主视结构示意图。...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结构梁板回顶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根据结构梁板上的荷载初步确定至少一个回顶带区域所设置的待加固楼层及待加固楼层上对应的位置,所述至少一个回顶带区域的竖向投影面积小于荷载作用范围,所述至少一个回顶带区域下方的楼层设置一组回顶支撑组件;步骤2、建立回顶整体模型,所述模型包括待加固楼层的结构梁板、所述回顶支撑组件及所述回顶支撑组件所在楼层的结构梁板;步骤3、根据所述回顶整体模型计算结果,判断所述待加固楼层和所述回顶支撑组件所在楼层的结构梁板的承载力;步骤4、若所述承载力不满足预定要求,则继续在同一楼层增加回顶带区域的设置数量和/或在下一个楼层增加回顶带区域的设置数量,然后返回到步骤2;若所述承载力满足预定要求,则进入下一个步骤;步骤5、根据步骤4的结果确定最终回顶带区域的设置,并完成对应区域的回顶支撑组件的施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梁板回顶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若仅有待加固楼层的结构梁板的承载力不满足预定要求,则继续在待加固楼层增加回顶带区域的数量;若所述回顶支撑组件所在楼层的结构梁板出现承载力不满足预定要求,则继续在所述回顶支撑组件所在楼层增加回顶带区域的设置数量;若待加固楼层和所述回顶支撑组件所在楼层的结构梁板的承载力均不满足预定要求,则同时增加待加固楼层和所述回顶支撑组件所在楼层回顶带区域的设置数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梁板回顶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采用有限元软件整体建模,梁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涛吴建文蒋科仪金荣向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三局集团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