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管及其与部件的组装结构、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33028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0 00: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管及其与部件的组装结构、加工方法,连接管包括管本体。管本体设有用于插入到部件的接口部内的连接端。连接端的外壁面上设有至少两个凸部。凸部为通过镦压方式一体成型于管本体的外壁面上。上述的连接管在与部件组装在一起形成组装结构后,位于相邻两个凸部之间的密封圈与接口部的孔壁紧密接触,从而能保证管件本体的连接端与部件的接口部组装后的密封性,有效保证连接性能安全、可靠。另外,至少两个凸部均采用镦压方式一体成型于管本体的外壁面上,相对于传统的连接结构而言,由于在连接过程中无需额外备置金属接头,也无需进行焊接与酸洗等复杂操作,使得管道连接方便,操作简单,其连接成本低。其连接成本低。其连接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管及其与部件的组装结构、加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管件连接
,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管及其与部件的组装结构、加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管件连接作为最为普及的连接技术,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业制造中,均能广泛得到使用。传统地,管件与部件(例如为水泵、换热器等等)连接时,需要额外备置金属接头(比如黄铜接头)。将金属接头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管件的一端;接着,在金属接头上套设密封胶圈后,使金属接头插入部件的接口部内部;然后,用卡簧卡在接口部的第一凹槽上,以防止管件脱落。然而这种连接方式不仅操作复杂、成本高,而且在焊接时易出现虚焊等问题,而导致发生泄漏等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连接管,其能实现连接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同时能有效保证连接性能可靠。
[0004]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连接管与部件的组装结构,其能实现连接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同时能有效保证连接性能可靠。
[0005]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连接管的加工方法,其能有效改变管道连接方式,使得管件连接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
[0006]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0007]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0008]一种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包括:管本体,所述管本体设有用于插入到部件的接口部内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的外壁面上设有至少两个凸部,所述凸部为通过镦压方式一体成型于所述管本体的外壁面上;至少两个所述凸部沿着所述管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地设置,且所述凸部沿着所述管本体的周向延伸设置,相邻两个所述凸部与所述管本体的外壁面之间配合形成用于装设密封圈的安装槽。
[0009]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连接管,与
技术介绍
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0010]上述的连接管在与部件组装在一起形成组装结构后,位于相邻两个凸部之间的密封圈与接口部的孔壁紧密接触,从而能保证管件本体的连接端与部件的接口部组装后的密封性,有效保证连接性能安全、可靠。另外,至少两个凸部均采用镦压方式一体成型于管本体的外壁面上,相对于传统的连接结构而言,由于在连接过程中无需额外备置金属接头,也无需进行焊接与酸洗等复杂操作,使得管道连接方便,操作简单,其连接成本低。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部背向所述管本体的壁面为圆弧面。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所述凸部为沿着所述管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三个凸部;三个所述凸部与所述管本体的外壁面之间配合形成两个所述安装槽。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本体为金属管、PVC管或硅胶管。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本体的壁厚为h,h为0.5mm~1.2mm;所述管本体的管壁的外径为D,D为12mm~20mm。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部由所述管本体的管壁沿着所述管本体的径向向外凸起形成。
[0016]一种连接管与部件的组装结构,所述连接管与部件的组装结构包括所述的连接管,还包括部件与密封圈,所述部件设有接口部,所述连接端插装到所述接口部内部;所述密封圈装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密封圈与所述接口部的孔壁紧密接触配合。
[0017]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连接管与部件的组装结构,与
技术介绍
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0018]上述的连接管与部件的组装结构,位于相邻两个凸部之间的密封圈与接口部的孔壁紧密接触,从而能保证管件本体的连接端与部件的接口部组装后的密封性,有效保证连接性能安全、可靠。另外,至少两个凸部均采用镦压方式一体成型于管本体的外壁面上,相对于传统的连接结构而言,由于在连接过程中无需额外备置金属接头,也无需进行焊接与酸洗等复杂操作,使得管道连接方便,操作简单,其连接成本低。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部为三个,三个所述凸部等间隔地布置于所述管本体的外壁面上,所述密封圈为两个,两个所述密封圈一一对应地设置于两个所述安装槽中。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与部件的组装结构还包括定位环套,所述定位环套套设于所述管本体上。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最远离于所述连接端端面的所述凸部与所述定位环套的其中一端端面相抵触,所述定位环套的另一端端面与所述接口部的表面齐平。
[0022]一种所述的连接管的加工方法,至少两个凸部分为远离于连接端端面的至少一个凸部,以及位于连接端端面的凸部;所述的连接管的加工方法包括远离于连接端端面的至少一个所述凸部的加工步骤与位于连接端端面的凸部的加工步骤;
[0023]所述远离于连接端端面的至少一个所述凸部的加工步骤包括:
[0024]将管本体放置第一模的第一凹槽中,并将所述管本体一端伸出所述第一模第一预设距离,驱使第二模合在所述第一模上,以锁紧所述管本体;
[0025]驱使与远离于连接端端面的所述凸部相对应的镦头向所述管本体移动,使得所述管本体的连接端插入所述镦头的外套与所述镦头的内芯之间至第二预设距离,且所述管本体的连接端端面抵触于所述镦头的外套或者内芯上;
[0026]根据预设运行参数,推动所述镦头,使得管本体的外侧壁上凸起形成所述凸部;
[0027]回退所述镦头和所述第二模,取出所述管本体;
[0028]所述位于连接端端面的凸部的加工步骤包括:
[0029]将管本体放置第一模的第一凹槽中,并将所述管本体一端伸出所述第一模第三预设距离,驱使第二模合在所述第一模上,以锁紧所述管本体;
[0030]驱使与位于连接端端面的凸部相对应的所述镦头向所述管本体移动,使得所述管本体的连接端套设于所述镦头的定位部外,且所述管本体的连接端端面抵触于所述镦头的台阶面上;
[0031]根据预设运行参数,推动所述镦头,且所述管本体的外侧壁上凸起形成所述凸部;
[0032]回退所述镦头和所述第二模,取出所述管本体。
[0033]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连接管的加工方法,与
技术介绍
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0034]上述的连接管的加工方法,连接管在与部件组装在一起形成组装结构后,位于相邻两个凸部之间的密封圈与接口部的孔壁紧密接触,从而能保证管件本体的连接端与部件的接口部组装后的密封性,有效保证连接性能安全、可靠。另外,至少两个凸部均采用镦压方式一体成型于管本体的外壁面上,相对于传统的连接结构而言,由于在连接过程中无需额外备置金属接头,也无需进行焊接与酸洗等复杂操作,使得管道连接方便,操作简单,其连接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35]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
[003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包括:管本体(10),所述管本体(10)设有用于插入到部件(20)的接口部(21)内的连接端(11),所述连接端(11)的外壁面上设有至少两个凸部(12),所述凸部(12)为通过镦压方式一体成型于所述管本体(10)的外壁面上;至少两个所述凸部(12)沿着所述管本体(1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地设置,且所述凸部(12)沿着所述管本体(10)的周向延伸设置,相邻两个所述凸部(12)与所述管本体(10)的外壁面之间配合形成用于装设密封圈(13)的安装槽(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12)背向所述管本体(10)的壁面为圆弧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管,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凸部(12)为沿着所述管本体(1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三个凸部(12);三个所述凸部(12)与所述管本体(10)的外壁面之间配合形成两个所述安装槽(1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本体(10)的壁厚为h,h为0.5mm~1.2mm;所述管本体(10)的管壁的外径为D,D为12mm~2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12)由所述管本体(10)的管壁沿着所述管本体(10)的径向向外凸起形成。6.一种连接管与部件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与部件的组装结构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管,还包括部件(20)与密封圈(13),所述部件(20)设有接口部(21),所述连接端(11)插装到所述接口部(21)内部;所述密封圈(13)装设于所述安装槽(14)内,所述密封圈(13)与所述接口部(21)的孔壁紧密接触配合。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管与部件(20)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12)为三个,三个所述凸部(12)等间隔地布置于所述管本体(10)的外壁面上,所述密封圈(13)为两个,两个所述密封圈(13)一一对应地设置于两个所述安装槽(14)中。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管与部件(20)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与部件(20)的组装结构还包括定位环套(30),所述定位环套(30)套设于所述管本体(10)上。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管与部件(20)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宇聪罗立祥陶利黄德富杨茂林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万和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