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度可调的肩周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2359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度可调的肩周枕,包括:枕芯、加热片、内衬和外套;所述加热片设置在所述枕芯上,所述内衬设置在所述枕芯的外侧,并且所述加热片位于所述枕芯和所述内衬之间,所述外套设置在所述内衬的外侧,所述枕芯上设置有高度调节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高度可调的肩周枕通过在使用肩周枕之前对枕芯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调节肩周枕对颈椎的牵引高度,并且还可以调节肩周枕对肩部的支撑面积大小,避免肩部悬空漏风引发关节疾病,用户还可以通过加热片对肩颈进行热疗,内衬将加热片与人体的皮肤分隔开防止长时间使用的时候给用户造成炙烤感,并且通过外套可以将加热片的线状发热转变为面状发热从而使用户的肩颈受热更加均匀。均匀。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度可调的肩周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度可调的肩周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我们经常使用的保健枕多是乳胶或者填充内芯的方法制成的,这也就导致了乳胶枕对脑袋的支撑不足很容易全部陷到枕头里面,而荞麦等填充内芯的枕头要么填充量少无法对颈椎起到牵引作用,要么填充过多导致枕头过硬硌头而且肩膀部位悬空严重出现漏风的情况。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高度可调的肩周枕,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在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0004]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度可调的肩周枕,包括:枕芯、加热片、内衬和外套;所述加热片设置在所述枕芯上,所述内衬设置在所述枕芯的外侧,并且所述加热片位于所述枕芯和所述内衬之间,所述外套设置在所述内衬的外侧,所述枕芯上设置有高度调节装置。
[0005]优选的是,所述外套的内表面设置有石墨烯发热膜。
[0006]优选的是,所述内衬的内表面设置有支撑网。
[0007]优选的是,所述加热片包括若干组碳纤维发热件。
[0008]优选的是,所述枕芯包括外皮、乳胶层和所述高度调节装置;所述乳胶层设置在所述外皮内,所述高度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外皮上。
[0009]优选的是,所述枕芯的上表面设置有头部凹槽,并且所述外皮为耐热橡胶制成。
[0010]优选的是,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包括吸气组件和调节组件;所述吸气组件和所述调节组件均设置在所述外皮上,所述吸气组件包括密封盖、单向阀和套筒;所述套筒与所述外皮的内部连通,所述单向阀设置在所述套筒的内壁上,所述密封盖设置在所述套筒的端部。
[0011]优选的是,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旋钮、固定管、第一密封组件和第二密封组件;所述调节旋钮设置在所述固定管的顶部,所述固定管设置在所述外皮的侧壁上,所述固定管的顶部设置有凸台,所述外皮的外壁设置有连接环,所述凸台与所述连接环连接,所述固定管的侧壁上设置有气口,所述气口位于所述凸台的下方,所述第一密封组件设置在所述固定管的内部,所述第一密封组件贯穿所述凸台与所述调节旋钮连接,所述第二密封组件设置在所述固定管的外壁上,且所述第二密封组件位于所述气口的下方,所述第二密封组件的顶部与所述外皮的内壁连接;
[0012]所述第一密封组件包括螺纹杆、连接杆和密封管;所述螺纹杆设置在所述调节旋钮的底部并贯穿所述凸台延伸至所述固定管的内部,所述螺纹杆上设置有轴承,所述轴承
位于所述凸台的内部,所述连接杆设置在所述螺纹杆上,并且所述螺纹杆通过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密封管的内壁连接,所示密封管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位于所述密封管的底部,所述固定管的内壁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位于所述气口的下方,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一滑槽连接;
[0013]所述第二密封组件包括固定板、复位弹簧和活动板;所述固定板设置在所述固定管的外壁上,所述固定管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位于所述气口和所述固定板之间,所述活动板通过所述复位弹簧与所述固定板连接,所述活动板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与所述第二滑槽连接。
[0014]优选的是,因为人体的耐热极限和热疗最佳温度在45至65摄氏度之间所以对于碳纤维发热件的选择需要加热电阻R满足如下公式
[0015][0016]其中T为设定的发热极限温度,根据肩周枕的型号不同,T的取值范围为45至65摄氏度;T
i
为人体表面温度;S1为头部接触面积;P为维持发热极限温度的功率。
[0017]优选的是,为了确保所述外套内表面的石墨烯发热膜在可以进行有效导热的同时还能保证肩周枕的高度不能过高,所选用的石墨烯发热膜的厚度D应满足如下公式
[0018]D=S2(T

T0)τ/Q
[0019]其中S2为石墨烯发热膜的面积;ΔT为升温前后的温度差,即T

T0,其中T0为室温,通常设置为24℃,T为设定的发热极限温度,根据肩周枕的型号不同,T的取值范围为45至65摄氏度;τ为石墨烯发热膜的热传导率;Q为石墨烯发热膜的吸收的热量,可以根据公式Q=CMΔT进行计算,其中C为石墨烯发热膜的比热容,M为石墨烯发热膜的质量。
[0020]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21]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高度可调的肩周枕通过在使用肩周枕之前对枕芯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调节肩周枕对颈椎的牵引高度,并且还可以调节肩周枕对肩部的支撑面积大小,避免肩部悬空漏风引发关节疾病,用户还可以通过加热片对肩颈进行热疗,内衬将加热片与人体的皮肤分隔开防止长时间使用的时候给用户造成炙烤感,并且通过外套可以将加热片的线状发热转变为面状发热从而使用户的肩颈受热更加均匀。
[002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高度可调的肩周枕,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23]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高度可调的肩周枕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高度可调的肩周枕的剖视图。
[0026]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高度可调的肩周枕中枕芯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高度可调的肩周枕中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高度可调的肩周枕中调节组件的剖视图。
[0029]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图。
[0030]图7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高度可调的肩周枕未进行高度调节的示意图。
[0031]图8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高度可调的肩周枕进行高度调节后的示意图。
[0032]图中:枕芯(1)、加热片(2)、内衬(3)、外套(4)、外皮(5)、乳胶层(6)、调节组件(7)、调节旋钮(71)、固定管(72)、第一密封组件(73)、螺纹杆(731)、连接杆(732)、密封管(733)、轴承(734)、第一限位块(735)、第二密封组件(74)、固定板(741)、复位弹簧(742)、活动板(743)、第二限位块(744)、凸台(75)、连接环(76)。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0034]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0035]如图1

图8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度可调的肩周枕,其特征在于,包括:枕芯(1)、加热片(2)、内衬(3)和外套(4);所述加热片(2)设置在所述枕芯(1)上,所述内衬(3)设置在所述枕芯(1)的外侧,并且所述加热片(2)位于所述枕芯(1)和所述内衬(3)之间,所述外套(4)设置在所述内衬(3)的外侧,所述枕芯(1)上设置有高度调节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调的肩周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4)的内表面设置有石墨烯发热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调的肩周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3)的内表面设置有支撑网。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调的肩周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片(2)包括若干组碳纤维发热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调的肩周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枕芯(1)包括外皮(5)、乳胶层(6)和所述高度调节装置;所述乳胶层(6)设置在所述外皮(5)内,所述高度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外皮(5)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度可调的肩周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枕芯(1)的上表面设置有头部凹槽,并且所述外皮(5)为耐热橡胶制成。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度可调的肩周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包括吸气组件和调节组件(7);所述吸气组件和所述调节组件(7)均设置在所述外皮(5)上,所述吸气组件包括密封盖、单向阀和套筒;所述套筒与所述外皮(5)的内部连通,所述单向阀设置在所述套筒的内壁上,所述密封盖设置在所述套筒的端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度可调的肩周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7)包括调节旋钮(71)、固定管(72)、第一密封组件(73)和第二密封组件(74);所述调节旋钮(71)设置在所述固定管(72)的顶部,所述固定管(72)设置在所述外皮(5)的侧壁上,所述固定管(72)的顶部设置有凸台(75),所述外皮(5)的外壁设置有连接环(76),所述凸台(75)与所述连接环(76)连接,所述固定管(72)的侧壁上设置有气口,所述气口位于所述凸台(75)的下方,所述第一密封组件(73)设置在所述固定管(72)的内部,所述第一密封组件(73)贯穿所述凸台(75)与所述调节旋钮(71)连接,所述第二密封组件(74)设置在所述固定管(72)的外壁上,且所述第二密封组件(74)位于所述气口的下方,所述第二密封组件(74)的顶部与所述外皮(5)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密封组件(73)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业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温道百镒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