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活性污泥分步回流双循环的污水处理系统及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领域,涉及污泥预处理,具体涉及一种生物活性污泥分步回流双循环的污水处理系统及工艺。
技术介绍
[0002]A2/O(Anaerobic
‑
Anoxic
‑
Oxic,厌氧
‑
缺氧
‑
好氧)工艺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污水脱氮除磷工艺,广泛应用于生活污水、城市污水或与其类似的工业废水的脱氮除磷,A2/O工艺脱氮除磷的技术原理是利用活性污泥中的聚磷菌、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生物作用将污水中的氮磷去除。
[0003]A2/O工艺中的聚磷菌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除磷中的一类细菌,聚磷菌在厌氧条件下能够分解体内的聚磷酸盐而产生ATP,并利用ATP将污水中的挥发性脂肪酸摄入细胞内,以聚羟基丁酸等有机颗粒的形式贮存于细胞内,同时将分解聚磷酸盐所产生的磷排出体外,这一过程称为释磷反应;在有氧条件下,聚磷菌能够将体内贮存的聚羟基丁酸进行氧化分解,氧化分解时释放的能量用于来摄取污水中的磷,其中一小部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活性污泥分步回流双循环的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采用生物活性污泥分步回流双循环的污水处理系统;所述的生物活性污泥分步回流双循环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进水端(201)与进水管道(1)相连通的厌氧池(2),所述的厌氧池(2)的出泥水端(202)与缺氧池(3)的进泥水端(301)相连通,所述的缺氧池(3)的出泥水端(302)与好氧池(4)的进泥水端(401)相连通;所述的好氧池(4)的出水端(402)与缺氧池(3)的进水端(303)通过混合液回流管道(5)相连通;所述的好氧池(4)的出泥水端(403)与二沉池(6)的进泥水端(601)相连通,所述的二沉池(6)的出水端(602)与出水管道(7)相连通;所述的二沉池(6)的出泥端(603)通过第一污泥回流管道(8)与厌氧池(2)的进泥端(203)相连通;所述的二沉池(6)的出泥水端(604)与厌氧浓缩池(9)的进泥水端(901)相连通,所述的厌氧浓缩池(9)的出水端(902)与排上清管道(10)相连通,所述的厌氧浓缩池(9)的排泥端(903)与排污泥管道(11)相连通;所述的厌氧浓缩池(9)的污泥回流端(904)通过第二污泥回流管道(12)与缺氧池(3)的进泥水端(301)相连通;所述的第一污泥回流管道(8)上设置有第一污泥循环回流泵(13);所述的第二污泥回流管道(12)上设置有第二污泥循环回流泵(14);所述的混合液回流管道(5)上设置有混合液回流泵(15);所述的生物活性污泥分步回流双循环包括二沉池(6)污泥循环和厌氧浓缩池(9)污泥循环;所述的二沉池(6)污泥循环具体为,生物活性污泥依次经由厌氧池(2)、缺氧池(3)、好氧池(4)和二沉池(6),从二沉池(6)经由第一污泥回流管道(8)回流至厌氧池(2)中;所述的厌氧浓缩池(9)污泥循环具体为,生物活性污泥依次经由缺氧池(3)、好氧池(4)、二沉池(6)和厌氧浓缩池(9),从厌氧浓缩池(9)经由第二污泥回流管道(12)回流至缺氧池(3)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活性污泥分步回流双循环的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该污水处理工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脱氮除磷处理:步骤1.1,释磷处理原污水与来自二沉池(6)的生物活性污泥共同流入厌氧池(2)中进行释磷处理,进行所述的释磷处理时,将厌氧池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1h~2h;步骤1.2,脱氮处理经过步骤1.1所述的释磷处理后的水和生物活性污泥,以及从好氧池(4)回流的混合液,三者共同流入缺氧池(3)中,在缺氧池(3)中进行脱氮处理,进行所述的脱氮处理时,将缺氧池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4h~5h;步骤1.3,除磷处理经过步骤1.2所述的脱氮处理后的水和生物活性污泥共同流入好氧池(4)中进行除磷处理,进行所述的除磷处理时,将好氧池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8h~10h;步骤二,泥水分离沉淀:
经过步骤一中所述的脱氮除磷处理后的水与生物活性污泥共同流入二沉池(6)中进行泥水分离沉淀,进行所述的泥水分离沉淀时,将二沉池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2h~4h;步骤三,二沉池污泥回流:经过步骤二中所述的泥水分离沉淀后的生物活性污泥,流入至厌氧浓缩池(9)中或从二沉池(6)回流至厌氧池(2)中;所述的回流至厌氧池(2)中的生物活性污泥的污泥回流量占总污泥回流量的70%~80%;经过步骤二中所述的泥水分离沉淀后的水,流入至厌氧浓缩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党聪,吕恺,苏怀定,金虎,崔涛,田敏,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