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传输电路、装置及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32139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3: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设备传输电路,该电路包括第一差分传输装置,热插拔识别装置30,第一差模电感以及第二差模电感。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设备传输装置及设备传输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无需额外添加用于热插拔识别电路的物理电线即可实现基于差分传输线的热插拔识别。现基于差分传输线的热插拔识别。现基于差分传输线的热插拔识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设备传输电路、装置及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仪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设备传输电路、装置及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一些仪器设备系统中,由于工作环境的需要和限制,整个系统被设计成分立模式,包含采集设备、接驳设备、计算机平台,采集设备负责对物理信号的数据采集和存储;接驳设备负责将采集设备接入到计算机平台,完成对采集设备与计算机平台之间的数据转接,同时支持对采集设备进行供电及充电。一般地,采集设备与接驳设备之间通过电缆进行互连。根据使用环境需要,电缆长度可为一米到几十米。根据功能需要,电缆内部包含几组电线,例如给采集设备供电的电源线组、接驳设备往采集设备传输数据的下行差分传输线组以及采集设备往接驳设备传输数据的上行差分传输线组,当要求在采集设备与接驳设备之间设立热插拔检测电路时,往往需要增加用于热插拔检测的物理电线,加剧电缆内部的电线资源紧张。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备传输电路、装置及系统,旨在解决需额外添加物理电线用于热插拔识别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设备传输电路,用于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及设备热插拔识别,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传输电路包括:
[0005]第一差分传输装置,所述第一差分传输装置包括第一传输线路和第二传输线路,所述第一传输线路和所述第二传输线路的输入端与所述主设备的发送器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线路和所述第二传输线路的输出端与所述从设备的接收器连接;
[0006]热插拔识别装置,所述热插拔识别装置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传输线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热插拔识别装置的信号检测端与所述第二传输线路的输入端连接;
[0007]第一差模电感,所述第一差模电感的其中一线圈串联于所述热插拔识别装置的信号输出端和所述第一传输线路的输入端之间,另一线圈串联于所述第二传输线路的输入端和所述热插拔识别装置的信号检测端之间;
[0008]第二差模电感,所述第二差模电感的其中一线圈串联于所述第一传输线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差模电感的另一线圈的一端之间,所述另一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传输线路的输出端连接。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差分传输装置还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与第四电容,所述第一电容串联于所述第一传输线路的输入端与所述主设备的发送器之间,所述第二电容串联于所述第二传输线路与所述主设备的发送器之间,所述第三电容串联于所述第一传输线路的输出端与所述从设备的接收器之间,所述第四电容串联于所述第二传输线路的输出端与所述从设备的接收器之间。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差分传输装置还包括第一共模电感和第二共模电感;
[0011]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其中一线圈串联于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一传输线路的输入端之间,另一线圈串联于第二电容与所述第二传输线路的输入端之间;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其中一线圈串联于第一传输线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电容之间,另一线圈串联与所述第二传输线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电容之间。
[0012]可选地,所述热插拔识别装置包括光电耦合器、第三共模电感,所述第三共模电感的其中一线圈串联于所述光电耦合器的光发射侧与所述热插拔识别装置的信号输出端之间,另一线圈的输入端与所述热插拔识别装置的信号检测端连接,所述另一线圈的输出端接地。
[0013]可选地,所述光发射侧包括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二极管包括阳极和阴极,所述阳极通过第一电阻与第一供电电源的正极输出端连接,所述阴极通过所述第三共模电感的其中一线圈与所述热插拔识别装置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光接收侧包括光敏三极管,所述光敏三级管包括发射极以及集电极,所述集电极通过第二电阻与第二供电电源的正极输出端连接,所述发射极接地。
[0014]一种设备传输电路,所述传输电路包括:第一差分传输装置,所述第一差分传输装置包括第一传输线路和第二传输线路,所述第一传输线路和所述第二传输线路的输入端与所述主设备的发送器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线路和所述第二传输线路的输出端与所述从设备的接收器连接;
[0015]热插拔识别装置,所述热插拔识别装置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差模电感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热插拔识别装置的信号检测端与所述第二差模电感的输出端连接;
[0016]第一差模电感,所述第一差模电感的输入端与所述热插拔识别装置的信号检测端,所述第一差模电感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线路以及所述第二传输线路连接;
[0017]第二差模电感,所述第二差模电感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线路以及所述第二传输线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差模电感的输出端与所述热插拔识别装置的信号检测端连接。
[0018]可选地,所述热插拔识别装置的信号检测端通过物理地线与所述第二差模电感的输出端连接。
[0019]可选地,所述设备传输电路还包括第二差分传输装置、第三差模电感以及第四差模电感,所述第二差分传输装置包括第三传输线路和第四传输线路,所述第三传输线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四传输线路的输入端通过第三差模电感分别与所述第二差模电感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传输线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传输线路的输出端通过第四差模电感分别与所述热插拔识别装置的信号检测端连接。
[0020]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设备传输装置,所述设备传输装置包括上所述的设备传输电路。
[0021]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设备传输系统,所述设备传输系统包括主设备、从设备以及如上所述的设备传输电路,所述设备传输电路的所述第一传输线路与所述第二传输线路的输入端与所述主设备的发送器连接,所述设备传输电路的所述第一传输线路与所述第二传输线路的输出端与所述从设备的接收器连接。
[002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设备传输电路、装置及系统,通过在所述设备传输电路设置热插拔识别装置、第一差模电感以及第二差模电感构建一个能通直流信号的电流回路
以完成主设备与从设备之间的热插拔识别,通过所述第一差模电感将热插拔识别装置输出的直流检测信号传输至第一差分传输装置,进而通过第二差模电感接收第一差分传输装置传输的直流检测信号,根据所述第二差模电感将所述直流检测信号回传至所述热插拔识别装置的信号检测端,从而形成通直流信号的闭合回路,进而根据所述热插拔识别装置的信号检测端确定主设备与从设备的连接状态。从而实现了在不额外添加物理电线的情况下实现热插拔识别。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设备传输电路电路第一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设备传输电路第二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设备传输电路第三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设备传输电路第四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
[0027]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设备传输电路,用于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及设备热插拔识别,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传输电路包括:第一差分传输装置,所述第一差分传输装置包括第一传输线路和第二传输线路,所述第一传输线路和所述第二传输线路的输入端与所述主设备的发送器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线路和所述第二传输线路的输出端与所述从设备的接收器连接;热插拔识别装置,所述热插拔识别装置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传输线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热插拔识别装置的信号检测端与所述第二传输线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差模电感,所述第一差模电感的其中一线圈串联于所述热插拔识别装置的信号输出端和所述第一传输线路的输入端之间,另一线圈串联于所述第二传输线路的输入端和所述热插拔识别装置的信号检测端之间;第二差模电感,所述第二差模电感的其中一线圈串联于所述第一传输线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差模电感的另一线圈的一端之间,所述另一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传输线路的输出端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差分传输装置还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与第四电容,所述第一电容串联于所述第一传输线路的输入端与所述主设备的发送器之间,所述第二电容串联于所述第二传输线路与所述主设备的发送器之间,所述第三电容串联于所述第一传输线路的输出端与所述从设备的接收器之间,所述第四电容串联于所述第二传输线路的输出端与所述从设备的接收器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差分传输装置还包括第一共模电感和第二共模电感;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其中一线圈串联于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一传输线路的输入端之间,另一线圈串联于第二电容与所述第二传输线路的输入端之间;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其中一线圈串联于第一传输线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电容之间,另一线圈串联与所述第二传输线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电容之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插拔识别装置包括光电耦合器、第三共模电感,所述第三共模电感的其中一线圈串联于所述光电耦合器的光发射侧与所述热插拔识别装置的信号输出端之间,另一线圈的输入端与所述热插拔识别装置的信号检测端连接,所述另一线圈的输出端接地。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备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发射侧包括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二极管包括阳极和阴极,所述阳极通过第一电阻与第一供电电源的正极输出端连接,所述阴极通过所述第三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平黄锡汝张可立郑佳俊李超袁建辉岳琼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