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2026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3:34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光模块,涉及光纤通信领域。在光模块中,下壳体与上壳体结合,形成具有开口的包裹腔体;第一硬质电路板,位于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其一端从开口伸出以实现对外电连接,其另一端与光收发次模块电连接,其边缘设置有第一避让口;第二硬质电路板,位于第一硬质电路板与上壳体之间;第四柔性电路板,呈弯曲状设置在第一硬质电路板的上表面与第二硬质电路板的下表面之间,实现第一硬质电路板与第二硬质电路板的电连接;其中,下壳体设置向上凸起穿过第一避让口的复用支撑柱;复用支撑柱的腰部设置有第一支撑面,支撑柱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支撑面,第一支撑面与第一硬质电路板的下表面抵接,第二支撑面与第二硬质电路板的下表面抵接。下表面抵接。下表面抵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模块


[0001]本申请涉及光纤通信
,尤其涉及一种光模块。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视频等新型业务和应用模式发展,光通信技术的发展进步变的愈加重要。而在光通信技术中,光模块是实现光电信号相互转换的工具,是光通信设备中的关键器件之一,并且随着光通信技术发展的需求光模块的传输速率不断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模块,实现了光信号的收发。
[000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包括上壳体;下壳体,与所述上壳体结合,形成具有开口的包裹腔体;光收发次模块,位于所述包裹腔体中,实现光信号的发射或接收;第一硬质电路板,位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其一端从所述开口伸出以实现对外电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光收发次模块电连接,其边缘设置有第一避让口;第二硬质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硬质电路板与所述上壳体之间;第四柔性电路板,呈弯曲状设置在所述第一硬质电路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硬质电路板的下表面之间,实现所述第一硬质电路板与所述第二硬质电路板的电连接;其中,所述2下壳体设置向上凸起穿过所述第一避让口的复用支撑柱;所述复用支撑柱的腰部设置有第一支撑面,所述支撑柱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一硬质电路板的下表面抵接,所述第二支撑面与所述第二硬质电路板的下表面抵接。
[000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中,由上壳体与下壳体形成的包裹腔体中,设置有光收发次模块以及向光收发次模块供电的第一硬质电路板及第二硬质电路板;第四柔性电路板弯曲设置在第一硬质电路板与第二硬质电路板之间,实现两个硬质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下壳体上的复用支撑柱从第一硬质电路板下方向上凸起,通过第一支撑面支撑第一硬质电路板,通过避让口穿过的第二支撑面支撑第二硬质电路板,实现第二硬质电路板通过复用支撑柱设置在第一硬质电路板上方,以防止第四柔性电路板被挤压损坏。
附图说明
[000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07]图1为光通信终端连接关系示意图;图2为光网络单元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光模块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收发次模块与硬质电路板之间的连接立体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收发次模块与硬质电路板之间的连接正视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收发次模块与硬质电路板之间的连接分解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收发次模块与硬质电路板之间的另一连接分解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剖面结构分解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上壳体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下壳体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硬质电路板与柔性电路板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8]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09]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上、下方向,一方面可以通过附图中呈现的上下位置关系确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描述确定相对的方位关系。
[0010]光纤通信的核心环节之一是光、电信号的相互转换。光纤通信使用携带信息的光信号在光纤/光波导等信息传输设备中传输,利用光在光纤/光波导中的无源传输特性可以实现低成本、低损耗的信息传输;而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设备使用的是电信号,为了在光纤/光波导等信息传输设备与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设备之间建立信息连接,就需要实现电信号与光信号的相互转换。
[0011]光模块在光纤通信
中实现上述光、电信号的相互转换功能,光信号与电信号的相互转换是光模块的核心功能。光模块通过其内部电路板上的金手指实现与外部上位机之间的电连接,主要的电连接包括供电、I2C信号、数据信号以及接地等;采用金手指实现的电连接方式已经成为光模块行业的主流连接方式,以此为基础,金手指上引脚的定义形成了多种行业协议/规范。
[0012]图1为光通信终端连接关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光通信终端的连接主要包括光网络终端100、光模块200、光纤101及网线103之间的相互连接;光纤101的一端连接远端服务器,网线103的一端连接本地信息处理设备,本地信息处理设备与远端服务器的连接由光纤101与网线103的连接完成;而光纤101与网线103之间的连接由具有光模块200的光网络终端100完成。
[0013]光模块200的光口对外接入光纤101,与光纤101建立双向的光信号连接;光模块200的电口对外接入光网络终端100中,与光网络终端100建立双向的电信号连接;在光模块内部实现光信号与电信号的相互转换,从而实现在光纤与光网络终端之间建立信息连接;具体地,来自光纤的光信号由光模块转换为电信号后输入至光网络终端100中,来自光网络终端100的电信号由光模块转换为光信号输入至光纤中。
[0014]光网络终端具有光模块接口102,用于接入光模块200,与光模块200建立双向的电
信号连接;光网络终端具有网线接口104,用于接入网线103,与网线103建立双向的电信号连接;光模块200与网线103之间通过光网络终端100建立连接,具体地,光网络终端将来自光模块的信号传递给网线,将来自网线的信号传递给光模块,光网络终端作为光模块的上位机监控光模块的工作。
[0015]至此,远端服务器通过光纤、光模块、光网络终端及网线,与本地信息处理设备之间建立双向的信号传递通道。
[0016]常见的信息处理设备包括路由器、交换机、电子计算机等;光网络终端是光模块的上位机,向光模块提供数据信号,并接收来自光模块的数据信号,常见的光模块上位机还有光线路终端等。
[0017]图2为光网络终端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光网络终端100中具有电路板105,在电路板105的表面设置笼子106;在笼子106内部设置有电连接器,用于接入金手指等光模块电口;在笼子106上设置有散热器107,散热器107具有增大散热面积的翅片等凸起部。
[0018]光模块200插入光网络终端中,具体为光模块的电口插入笼子106内部的电连接器,光模块的光口与光纤101连接。
[0019]笼子106位于电路板上,将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包裹在笼子中,从而使笼子内部设置有电连接器;光模块插入笼子中,由笼子固定光模块,光模块产生的热量传导给笼子106,然后通过笼子上的散热器107进行扩散。
[0020]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下壳体,与所述上壳体结合,形成具有开口的包裹腔体;光收发次模块,位于所述包裹腔体中,实现光信号的发射或接收;第一硬质电路板,位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其一端从所述开口伸出以实现对外电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光收发次模块电连接,其边缘设置有第一避让口;第二硬质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硬质电路板与所述上壳体之间;第四柔性电路板,呈弯曲状设置在所述第一硬质电路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硬质电路板的下表面之间,实现所述第一硬质电路板与所述第二硬质电路板的电连接;其中,所述下壳体设置向上凸起穿过所述第一避让口的复用支撑柱;所述复用支撑柱的腰部设置有第一支撑面,所述支撑柱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一硬质电路板的下表面抵接,所述第二支撑面与所述第二硬质电路板的下表面抵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设置向下凸起的压板柱;所述第二硬质电路板的边缘设置有第三避让口;所述压板柱穿过所述第三避让口抵接在所述第一硬质电路板的上表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设置有向下凸起的压板块,所述压板块的凸起高度小于所述压板柱的凸起高度,所述压板块抵接在所述第二硬质电路板的上表面。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柱的腰部设置有压板块,所述压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金磊崔伟朱岩涛司宝峰徐发部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