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鼻夹装置、口罩及其制作工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31606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3: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口罩鼻夹装置、口罩及其制作工艺,其中,口罩鼻夹装置包括塑形构件、包覆层和贴合构件,所述塑形构件外完全包覆设置有包覆层,所述包覆层与所述贴合构件固定连接。通过贴合构件的设置,使得鼻夹装置与使用者皮肤更加贴合,增强了口罩上端的贴附性,提高了口罩的安全功效,贴合构件采用低致敏材料制成,使得使用者在使用时,皮肤不易产生过敏现象,对使用者进行了保护。对使用者进行了保护。对使用者进行了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口罩鼻夹装置、口罩及其制作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口罩及口罩鼻夹结构改进
,具体地说,是口罩鼻夹装置、口罩及其制作工艺。

技术介绍

[0002]口罩上的鼻夹往往塑形比较差,与使用者皮肤的贴合性较差,并且使用者呼出的气体会通过鼻夹处的空隙流动到使用者的镜片上,导致使用者的镜片模糊不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规定,从口罩的侧面进行气体交换,不能从口罩上端进行气体交换,但是现有的外界的空气很容易通过鼻夹与皮肤之间的缝隙直接被使用者吸入,降低了口罩的防护功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口罩鼻夹装置、具有该装置的口罩及其制作工艺,通过将所述口罩鼻夹设置为包覆结构,嵌入式固定在口罩罩体内侧开口结构中,在贴近口罩佩戴者皮肤一侧固定贴合构件,增强口罩上端贴附效果。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口罩鼻夹装置:包括塑形构件、包覆层和贴合构件,所述塑形构件外完全包覆设置有包覆层,所述包覆层与所述贴合构件固定连接。
[0005]优选的,所述包覆层至少有一面与所述贴合构件固定连接,所述包覆层远离与所述贴合构件的一侧固定于口罩罩体上。
[0006]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口罩,包括第一层罩体、第二层罩体、第三层罩体,所述第二层罩体位于所述第一层罩体与所述第三层罩体之间,所述第三层罩体与人体皮肤接触,所述口罩鼻夹装置固定设置在口罩上,所述贴合构件位于所述第三层罩体远离所述第二层罩体的一侧。
[0007]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口罩鼻夹装置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08]S1:下料及塑形构件成型;
[0009]S2:对所述步骤S1处理后的塑形构件进行包覆处理,在其表面形成包覆层;
[0010]S3:输送口罩布料;
[0011]S4:对口罩与鼻翼接触部进行开口处理;
[0012]S5:对所述步骤S2处理后的塑形构件以及包覆层固定在口罩开口处;
[0013]S6:对包覆层侧面固定连接贴合构件。
[0014]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所述包覆层包括第一包覆层以及第二包覆层,所述第一包覆层与所述第二包覆层对合组成包覆层,所述塑形构件位于所述第一包覆层和所述第二包覆层之间。
[0015]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所述包覆层一体浇筑在所述塑形构件上,将所述塑形构件完全包覆。
[0016]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所述包覆层为片状,所述包覆层折叠,所述塑形构件固定连接在所述包覆层的折叠处中。
[0017]优选的,所述塑形构件的截面高度小于所述包覆层的截面高度,所述塑形构件的截面宽度小于所述包覆层的截面宽度。
[0018]优选的,所述步骤S5中,所述包覆层以及所述塑形构件熔接在口罩的开口处,所述贴合构件固定连接在包覆层靠近人体皮肤的一侧。
[0019]优选的,所述包覆层位于罩体内部,所述贴合构件贯穿口罩上的开口与所述包覆层固定连接,所述贴合构件与第三层罩体靠近人体皮肤的一侧固定连接。
[0020]本专利技术优点在于:
[0021]1、通过贴合构件的设置,使得鼻夹装置与使用者皮肤更加贴合,增强了口罩上端的贴附性,提高了口罩的安全功效。
[0022]2、贴合构件采用低致敏材料制成,使得使用者在使用时,皮肤不易产生过敏现象,对使用者进行了保护。
[0023]3、通过鼻夹与口罩内侧无纺布之间的熔接工艺,使得鼻夹安装在口罩上的同时,保证了其密闭性以及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涉及的技术方案对应附图加以简单说明,显而易见的,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可能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任何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可以依据以下附图获得与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相同或相似的其他附图。
[0025]附图1是本专利技术鼻夹装置的横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2是本专利技术包覆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3是本专利技术塑形构件与包覆层相对大小的横剖面示意图;
[0028]附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口罩示意图;
[0029]附图5是本专利技术鼻夹装置的一种安装示意图;
[0030]附图6是本专利技术鼻夹装置的另一种安装示意图;
[0031]附图7是本专利技术鼻夹装置制作工艺的工艺流程图;
[0032]附图8是本专利技术包覆层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33]附图9是本专利技术包覆层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34]附图10是本专利技术包覆层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35]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塑形构件1,包覆层2,贴合构件3,第一层罩体4,第二层罩体5,第三层罩体6,通孔7,第一包覆层21,第二包覆层22。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描述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可行技术方案,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在没有作出任何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得到的其他实施例,应当视为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7]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等描述近用于描述目的,不应当理解为其指示或隐含指示所限定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本说明书个实施例中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表明包括至少一个该被限定的技术特征。
[0038]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本专利技术的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该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
[0039]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描述的是口罩鼻夹装置。
[0040]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口罩鼻夹装置,包括塑形构件1,所述塑形构件1外完全包覆设置有包覆层2,所述包覆层2的首尾端固定连接有贴合构件3。所述塑形构件1采用具有较好的塑性性能材料制成,使得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使用者的鼻翼轮廓进行适当的形变,与鼻翼贴合,该种材料可以是软铁丝,软铝丝等,其形状可以是棒状也可以是片状;所述包覆层2将塑形构件包覆,目的是为了保护塑形材料不易生锈,同时保护使用者的皮肤不受到塑形构件1的磨损;所述贴合构件3直接与使用者皮肤接触,保证口罩佩戴时鼻翼处的贴合性,提高防护效果,所述贴合构件3采用低致敏材料制成,优选的采用水凝胶材料制成。本专利技术的口罩鼻夹装置通常固定在口罩罩体上贴近人体鼻梁的位置,其中所述包覆层2至少有一面与所述贴合构件3固定连接,即内部包覆塑形构件1的包覆层2与贴合构件3之间的固定连接形式包括:1)包覆层2有一贴合面与贴合构件3相对贴合在一起,与该贴合面相对的一面,即远离贴合构件3的一面固定在口罩罩体上;2)所述包覆层2的两个侧边与所述贴合构件3的两个侧边收尾连接,通过包覆层2与贴合构件3的连接结构将口罩鼻夹限定成一个环状,此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口罩鼻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塑形构件、包覆层和贴合构件,所述塑形构件外完全包覆设置有包覆层,所述包覆层与所述贴合构件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任一项所述的口罩鼻夹装置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层至少有一面与所述贴合构件固定连接,所述包覆层远离所述贴合构件的一侧固定于口罩罩体上。3.一种口罩,包括第一层罩体、第二层罩体、第三层罩体,所述第二层罩体位于所述第一层罩体与所述第三层罩体之间,所述第三层罩体与人体皮肤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鼻夹装置固定设置在口罩上,所述贴合构件位于所述第三层罩体远离所述第二层罩体的一侧。4.口罩鼻夹装置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下料及塑形构件成型;S2:对所述步骤S1处理后的塑形构件进行包覆处理,在其表面形成包覆层;S3:输送口罩布料;S4:对口罩与鼻翼接触部进行开口处理;S5:对所述步骤S2处理后的塑形构件以及包覆层固定在口罩开口处;S6:对包覆层侧面固定连接贴合构件。5.权利要求4所述的口罩鼻夹装置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所述包覆层包括第一包覆层以及第二包覆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瑄曾茂法夏慧丽李兆奎李俊
申请(专利权)人:台州市药品检验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