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智能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0576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智能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安装框架、太阳能板、压定机构以及支撑柱,所述充电桩本体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安装框架,且所述安装框架的上表面等间距开设有定位沉槽,所述定位沉槽的内部皆镶嵌有所述太阳能板,所述定位沉槽上下两侧的所述安装框架表面皆设置有压定机构,所述安装框架底部的左右两侧皆竖直安装有所述支撑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通过将多个太阳能板嵌入式安装,并可通过线性推移使得第二挡杆与第一挡杆之间由“一”型转变为“V”型,对太阳能板进行压定,从而提高了太阳能板的装配效率,而且对安装框架整体形成多重牵拉、联接的支撑效果,避免发生倾倒。避免发生倾倒。避免发生倾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智能充电桩


[0001]本技术涉及充电桩
,具体是一种新能源智能充电桩。

技术介绍

[0002]充电桩,是指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的充能设备,主要分为落地式充电桩、挂壁式充电桩这两种,并通过内置智能控制器,以实现计时、计电度、计金额等自动充电方式。
[0003]但现有的充电桩,无论是落地式或挂壁式,均采用外部接线的供电方式,一旦外部线路发生损伤,则某一区域的所有充电桩都将无法使用,为此,相关技术人员引进新能源应用技术,例如采用太阳能板转化蓄电,减少对外接电源的依赖,增强适用性,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太阳能板及其附件还存在安装不便、支撑不稳固等问题。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智能充电桩,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智能充电桩,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新能源智能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安装框架、太阳能板、压定机构以及支撑柱,所述充电桩本体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安装框架,且所述安装框架的上表面等间距开设有定位沉槽,所述定位沉槽的内部皆镶嵌有所述太阳能板,且所述太阳能板的输出端皆通过输电线与所述充电桩本体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定位沉槽上下两侧的所述安装框架表面皆设置有压定机构,所述安装框架底部的左右两侧皆竖直安装有所述支撑柱,且所述支撑柱之间的顶部通过横杆固定连接。
[0007]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安装框架下表面的底部等间距安装有前后两组斜撑杆,且两组所述斜撑杆的底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柱、所述横杆的外侧壁固定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太阳能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安装框架的上表面相互齐平。
[000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压定机构皆由上下两个构成一组,且每组所述压定机构皆关于所述太阳能板对角分布。
[00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压定机构包括第一挡杆、第二挡杆、橡胶柱塞以及滑槽,所述第一挡杆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框架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挡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挡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挡杆的另一端镶嵌有所述橡胶柱塞,所述滑槽水平开设于所述定位沉槽的一侧,且所述橡胶柱塞的后端与所述滑槽弹性嵌合。
[0011]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挡杆与所述第二挡杆之间转动拉伸并对所述太阳能板构成限位结构,所述橡胶柱塞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并构成限位结构。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通过将多个太阳能板逐一嵌入定位沉槽中,并使得太阳能板与安装框架表面齐
平,然后将推动对应的橡胶柱塞,使其沿着滑槽线性滑动,则第二挡杆与第一挡杆之间由“一”型转变为“V”型,对太阳能板进行压定,从而提高了太阳能板的装配效率;
[0014]2、通过将支撑柱之间的顶部利用横杆固定连接,再通过安装框架下表面的底部等间距安装前后两组斜撑杆,并使得两组斜撑杆的底端分别与支撑柱、横杆的外侧壁固定连接,从而对安装框架整体形成多重牵拉、联接的支撑效果,避免发生倾倒。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一种新能源智能充电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一种新能源智能充电桩中图1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一种新能源智能充电桩中支撑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充电桩本体;2、输电线;3、安装框架;4、定位沉槽;5、太阳能板;6、压定机构;601、第一挡杆;602、第二挡杆;603、橡胶柱塞;604、滑槽;7、支撑柱;8、横杆;9、斜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9]请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新能源智能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1、安装框架3、太阳能板5、压定机构6以及支撑柱7,充电桩本体1的一侧设置有安装框架3,且安装框架3的上表面等间距开设有定位沉槽4,定位沉槽4的内部皆镶嵌有太阳能板5,且太阳能板5的输出端皆通过输电线2与充电桩本体1的输入端电连接,定位沉槽4上下两侧的安装框架3表面皆设置有压定机构6,安装框架3底部的左右两侧皆竖直安装有支撑柱7,且支撑柱7之间的顶部通过横杆8固定连接。
[0020]在图1和图3中:安装框架3下表面的底部等间距安装有前后两组斜撑杆9,且两组斜撑杆9的底端分别与支撑柱7、横杆8的外侧壁固定连接,用于对安装框架3整体形成多重牵拉、联接的支撑效果;
[0021]在图1和图2中:太阳能板5的上表面与安装框架3的上表面相互齐平,方便判定太阳能板5是否安装到位;压定机构6皆由上下两个构成一组,且每组压定机构6皆关于太阳能板5对角分布,用于双侧限定;压定机构6包括第一挡杆601、第二挡杆602、橡胶柱塞603以及滑槽604,第一挡杆601的一端与安装框架3的上表面转动连接,第一挡杆601的另一端与第二挡杆602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挡杆602的另一端镶嵌有橡胶柱塞603,滑槽604水平开设于定位沉槽4的一侧,且橡胶柱塞603的后端与滑槽604弹性嵌合,便于对太阳能板5进行压定;第一挡杆601与第二挡杆602之间转动拉伸并对太阳能板5构成限位结构,橡胶柱塞603与滑槽604滑动连接并构成限位结构,用于自动摩擦定位。
[0022]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将多个太阳能板5逐一嵌入定位沉槽4中,并使得太阳能板5与安装框架3表面齐平,然后在两两一组的压定机构6处,通过推动橡胶柱塞603,使其沿着滑槽604线性滑动,又由于第一挡杆601与安装框架3之间、第一挡杆601与第二挡杆602之间皆转动连接,则第二挡杆602与第一挡杆601之间将由“一”型转变为“V”型,对太阳能板5的上下两侧进行压定,当停止推动时,橡胶柱塞603将与滑槽604摩擦限位,避免轻易松动,即可完成太阳能板5的装配;反之,逆向推动橡胶柱塞603,即可取消压定并取出太阳能板5;随后,将太阳能板5的输出端皆通过输电线2与充电桩本体1的输入端电连接,即可转化太阳能进行自动蓄电;
[0023]另外,通过将支撑柱7之间的顶部利用横杆8固定连接,再通过安装框架3下表面的底部等间距安装前后两组斜撑杆9,并使得两组斜撑杆9的底端分别与支撑柱7、横杆8的外侧壁固定连接,从而对安装框架3整体形成多重牵拉、联接的支撑效果,避免其发生倾倒或掉落。
[0024]以上所述的,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智能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1)、安装框架(3)、太阳能板(5)、压定机构(6)以及支撑柱(7),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1)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安装框架(3),且所述安装框架(3)的上表面等间距开设有定位沉槽(4),所述定位沉槽(4)的内部皆镶嵌有所述太阳能板(5),且所述太阳能板(5)的输出端皆通过输电线(2)与所述充电桩本体(1)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定位沉槽(4)上下两侧的所述安装框架(3)表面皆设置有压定机构(6),所述安装框架(3)底部的左右两侧皆竖直安装有所述支撑柱(7),且所述支撑柱(7)之间的顶部通过横杆(8)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架(3)下表面的底部等间距安装有前后两组斜撑杆(9),且两组所述斜撑杆(9)的底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柱(7)、所述横杆(8)的外侧壁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板(5)的上表面与所述安装框架(3)的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春朗薛昌亮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三圆核电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