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30535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2:4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地下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系统,包括AAO生物池单元、MBR池、内回流污泥泵单元和外回流污泥泵单元;所述MBR池与所述AAO生物池单元共壁合建,所述MBR池设置在所述AAO生物池单元的末端;所述内回流污泥泵单元内嵌设置在所述AAO生物池单元内,所述外回流污泥泵单元与所述MBR池单元相连。本申请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可以同时整合污水与污泥的两相系统,解决了地下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系统的污水处理效果差,占地面积大,生产成本高且管理人员不方便管理的问题。管理人员不方便管理的问题。管理人员不方便管理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系统


[0001]本申请属于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地下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家对环保工作的日趋重视,地下污水处理出水排放标准越来越严。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并不是把地上的污水处理厂“简单下沉”,而是重新统筹污水处理厂的功能分区,充分考虑各类安全风险,提出涵盖工艺优化、组团共壁、通风除臭、应急处理等方面的全套集成技术。
[0003]目前,常规污水厂多采用包含有分开设置的AAO生物池与污泥泵池的AAO主体工艺和传统的两级A/O+MBR生化处理系统,污泥泵池单元与生物池单元及MBR池单元分开设置占地面积大,总回流污泥管道较多,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0004]地下污水处理厂中的生物处理系统,相较于地上污水处理厂,更应注重集约型,应能保证污水处理时间效率,占地面积小,成本费用低且方便管理人员管理。因此,在地下污水处理厂空间有限的基础上,在保证污水处理的效果的同时,实现地下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集约设计,降低地下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系统的生产成本且方便管理人员管理,尤为重要。
[0005]因此,设计一种集成式地下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系统,节省安装空间的同时,又不弱化各自的运行及处理功能的生物处理系统,较单一AAO生物池具有更加强化脱氮除磷功能,可以同时整合污水与污泥的两相系统至关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集成式地下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系统,可以同时整合污水与污泥的两相系统,处理效果好,占地面积小,生产成本低且方便管理人员管理的地下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系统。
[0007]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8]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地下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系统,包括AAO生物池单元、MBR池、内回流污泥泵单元和外回流污泥泵单元;所述MBR池与所述AAO生物池单元共壁合建,所述MBR池设置在所述AAO生物池单元的末端;所述内回流污泥泵单元内嵌设置在所述AAO生物池单元内,所述外回流污泥泵单元与所述MBR池单元相连。
[0009]所述AAO生物池单元由依次连接的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和兼氧区组成,所述厌氧区、所述缺氧区、所述好氧区和所述兼氧区依次可互相连通;所述厌氧区设置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进水管路连接。
[0010]所述厌氧区第一进水口处设置第一进水阀门。污水从进水管路通过所述第一进水口的进水阀门进入所述厌氧区,经所述厌氧区后依次进入所述缺氧区、所述好氧区、所述兼氧区后流入所述MBR池。
[0011]所述缺氧区可设置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处设置第二进水阀门,以控制水
的流向。
[0012]所述兼氧区设置碳源加药点,可降低好氧区出水溶解氧并进一步降低污水中总氮含量。
[0013]所述MBR池由进水区、处理区和产水泵组成,所述进水区与所述AAO生物池的末端相连,所述处理区与所述进水区相连,且两者相连通,所述产水泵设置在所述处理区内;所述进水区设置第三进水口,所述第三进水口与所述兼氧区相连;所述处理区设置出水端。
[0014]所述第三进水口处设置第三进水阀门,以控制水的流向。
[0015]所述处理区内可设置若干个单元分别对污水或者污泥进行处理,所述产水泵可根据所述处理区内的单元数量设置若干个,并与单元数量相对应。
[0016]所述外回流污泥泵单元包括外回流污泥渠道和外回流污泥泵,所述外回流污泥渠道位于所述MBR池出水端一侧,与所述出水端连通;其悬挂设置在所述MBR池和所述好氧区的池壁上,并通过设置在所述好氧区的单向阀与所述好氧区连通;所述外回流污泥泵设置于所述外回流污泥渠道内。
[0017]所述内回流污泥泵单元包括内回流污泥渠道和内回流污泥泵;所述内回流污泥渠道悬挂设置在所述好氧区、所述缺氧区的池壁上;所述内回流污泥泵设置于所述内回流污泥渠道内。
[0018]所述外回流污泥泵通过所述外回流污泥渠道与所述MBR池和所述AAO生物池单元连接。
[0019]所述内回流污泥泵通过所述内回流污泥渠道与所述好氧区、所述厌氧区和所述缺氧区连接。
[0020]所述外回流污泥泵采用潜污泵,其通过排泥管连接外部的污泥储池;所述外回流污泥泵泵前管道上设置剩余污泥阀,防止所述MBR池污泥自流导致剩余污泥流量计算偏差。
[0021]所述内回流污泥泵采用轴流泵。
[0022]所述内回流污泥渠道与所述缺氧区池壁上设置缺氧回流阀门,使所述内回流污泥渠道内的污泥通过该阀门回流至所述缺氧区。
[0023]所述内回流污泥渠道与所述厌氧区池壁上设置厌氧回流阀门,使所述内回流渠道的污泥通过该阀门回流至所述厌氧区。
[0024]所述MBR池进水渠道设置事故排水口。
[0025]所述缺氧区由缺氧区一、缺氧区二、缺氧区三组成;所述缺氧区三设计为缺氧和好氧转换区,所述缺氧区三内设置第一曝气装置和第一潜水推进器。
[0026]所述好氧区由好氧区一、好氧区二、好氧区三组成;在所述好氧区三的后端设置所述兼氧区,所述兼氧区内设置第二曝气装置和第二潜水推进器。
[00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8]1、本申请将内回流污泥泵单元内嵌在AAO生物池,将外回流污泥泵单元和MBR池单元相连,形成一种集成结构的生物处理系统,并且污泥回流改采用内置生物池内壁的上方渠道以及MBR池一侧,节省了用地空间。同时按照渠道净宽1.8m,有效水深1.7m,设计流速为0.4m/s,渠道长度36.7m计算,产生的沿程及局部水头损失合计为0.04m。较管道输送节省0.36m水损,折合节约电耗为261kWh/d,按青岛地区工业用电平均时单价0.62元/kWh计算,一年节省电费为5.9万元。
[0029]2、本申请的内回流污泥泵单元、AAO生物池、外回流污泥泵单元及MBR池单元合建后无需单独设置,不再另行占用占地,仅考虑MBR池单元清洗的保障要求。
[0030]3、本申请取消相应的内、外回流污泥管道的材料、安装费用,改为悬挑渠道,节省了安装费用。
[0031]4、本申请工艺控制灵活。可以根据原水性质灵活调整脱氮和除磷的侧重点,优化平衡去除效果,控制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污水的流动方向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4]图中:
[0035]1、AAO生物池单元,2、MBR池,3、内回流污泥泵单元,4、外回流污泥泵单元,5、厌氧区,6、缺氧区,61、缺氧区一,62、缺氧区二,
[0036]63、缺氧区三,7、好氧区,71、好氧区一,72、好氧区二,73、好氧区三,8、兼氧区,9、第一进水口,10、第一进水阀门,11、第二进水口,12、第二进水阀门,13、碳源加药点,14、进水区,15、处理区,
[0037]16、产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AAO生物池单元、MBR池、内回流污泥泵单元和外回流污泥泵单元;所述MBR池与所述AAO生物池单元共壁合建,所述MBR池设置在所述AAO生物池单元的末端;所述内回流污泥泵单元内嵌设置在所述AAO生物池单元内,所述外回流污泥泵单元与所述MBR池单元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AO生物池单元由依次连接的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和兼氧区组成,所述厌氧区、所述缺氧区、所述好氧区和所述兼氧区依次可互相连通;所述厌氧区设置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进水管路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区第一进水口处设置第一进水阀门。污水从进水管路通过所述第一进水口的进水阀门进入所述厌氧区,经所述厌氧区后依次进入所述缺氧区、所述好氧区、所述兼氧区后流入所述MBR池。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区可设置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处设置第二进水阀门,以控制水的流向。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MBR池由进水区、处理区和产水泵组成,所述进水区与所述AAO生物池的末端相连,所述处理区与所述进水区相连,且两者相连通,所述产水泵设置在所述处理区内;所述进水区设置第三进水口,所述第三进水口与所述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荆玉姝王黎佳牟润芝王丽艳黄黎明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张村河水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