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调节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9939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调节减震器,它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阻尼油的流通路径不足,造成阻尼效果受阻,避震力度调节难度大的问题,包括底座、液压筒、气囊装置、内筒,液压筒与内筒之间形成容腔,内筒的下部设有连通内筒与容腔的通孔,底座上设有连通内筒与气囊装置的第一流道,第一流道上设有调节第一流道流量的第一调节装置,底座上设有连通容腔与气囊装置的第二流道,第二流道上设有调节第二流道流量的第二调节装置,液压筒的另一端设有封口盖,内筒内设有活塞杆,其一端设有支撑座,活塞杆上设有活塞组件,活塞组件包括活塞本体、阀片、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以及锁紧螺栓,液压筒的外表面上设有限位环,液压筒上套设有弹簧。液压筒上套设有弹簧。液压筒上套设有弹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调节减震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双调节减震器。

技术介绍

[0002]减震器(又名避震器)是一种常用的机车零配件。减震器的需求是由于弹簧不能马上稳定下来,也就是说弹簧被压缩再放开以后,它会持续一段时间反复压缩—舒张状态,所以减震器可以吸收车轮遇到凹凸路面所引起的震动,使乘坐舒适。现有减震器一般包括固接于车体上的一压缸,该压缸内部容纳有高黏滞性的阻尼油,且设有一活塞,该压缸的一端穿设一连杆,该连杆的一端固接于车轮的轮框,另一端与该压缸内的活塞固接,且该连杆的外部套设有弹簧。当煞车时,车体可经由该连杆带动该活塞以压缩压缸内部的阻尼油,以此获得缓冲作用。
[0003]中国专利号:201720266113.5公开了一种新型机车避震器,包括液压筒,所述液压筒的一端设置有底座,所述液压筒的另一端向内穿设有液压杆,所述液压杆位于液压筒内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活塞,所述液压杆与液压筒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液压筒圆周外表面套设有套筒,所述套筒可沿液压筒的轴向方向运动,所述液压杆的另一端与套筒通过封口盖固定连接,所述液压杆上位于第一活塞的内侧设置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一活塞与第二活塞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一气囊筒,所述气囊筒内设置有气囊滑块,所述气囊滑块将气囊筒分成液压室和气压室,所述液压室与液压筒之间设置有流通道,所述底座上位于流通道的中部设置有用于调节液体流速的调节装置。该新型机车避震器通过在流通道设置调节装置调节流通道的开口大小从而调节流体的流速,使得避震器收缩作用时活塞挤压液压筒内的阻尼油排入气囊筒内,从而调节避震器阻尼大小;但是,阻尼油在液压筒与气囊筒的来回流动产生的阻尼力来吸收震动,仅设置一个调节装置,使得阻尼油的流通路径不足,造成阻尼效果受阻,避震力度调节难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双调节减震器,它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阻尼油的流通路径不足,造成阻尼效果受阻,避震力度调节难度大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双调节减震器,包括底座、设于底座上的液压筒、气囊装置以及穿设于液压筒内且与其同轴设置的内筒,所述液压筒与内筒之间形成容腔,所述内筒的下部设有连通内筒与容腔的通孔,所述底座上设有连通内筒与气囊装置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上设有调节第一流道流量的第一调节装置,所述底座上设有连通容腔与气囊装置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上设有调节第二流道流量的第二调节装置,所述液压筒的另一端设有封口盖,所述内筒内设有活塞杆,其一端穿出封口盖且设有支撑座,所述活塞杆上位于内筒内设有活塞组件,所述活塞组件包括套设于活塞杆上的活塞本体、阀片、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以及将其锁紧于活塞杆上的锁紧螺栓,所述液压筒的外表面上设有限位环,所述液压筒上
位于限位环与支撑座之间套设有弹簧。
[0007]进一步的,所述活塞本体上沿其轴向方向上间隔分布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各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环设于所述活塞杆的周侧,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上部设有第一缺口,使得其与活塞组件上侧的内筒连通,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下部设有第二缺口,使得其与活塞组件下侧的内筒连通。
[0008]进一步的,环绕所述活塞本体的外表面上凹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嵌设有密封圈。
[0009]进一步的,所述封口盖上侧设有防止活塞组件撞击的防撞块。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调节装置分布于第二调节装置的上侧。
[0011]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双调节减震器,减震器受力被压缩,活塞杆通过活塞组件向内挤压活塞组件上侧的内筒内的阻尼油,阻尼油通过第一流动进入到气囊装置内,并通过第二流道进入到容腔内,再通过通孔进入活塞组件下侧的内筒内,使得阻尼油循环流动,同时通过第一流动和第二流道上的第一调节装置、第二调节装置调节阻尼油的流量,从而调节减震器的减震效果,并且设置的气囊装置起到缓存阻尼油的作用,使得分别调节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流量中,能够较好的起到减震器的软硬程度调节,进一步提升减震效果,且调节便利性高;同时,活塞组件中的活塞本体上设置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第一缺口、第二缺口与阀片配合,使得减震器的初次受力中,内筒内位于活塞组件上下侧的阻尼油通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能够形成流通,从而减小冲击力,提高使用的舒适性;进一步的,第一调节装置分布于第二调节装置的上侧,使得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布局合理,能够较好的提高内筒与气囊装置之间阻尼油的流动效率,较好的提高减震效果。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活塞本体的俯视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活塞本体的仰视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7]本技术实施例为:
[0018]参考图1至图4所示,一种双调节减震器,包括底座1、设于底座1上的液压筒2、气囊装置3以及穿设于液压筒2内且与其同轴设置的内筒4,所述液压筒2与内筒4之间形成容腔,所述内筒4的下部设有连通内筒4与容腔的通孔5,所述底座1上设有连通内筒4与气囊装置3的第一流道6,所述第一流道6上设有调节第一流道6流量的第一调节装置7,所述底座1上设有连通容腔与气囊装置3的第二流道8,所述第二流道8上设有调节第二流道8流量的第二调节装置9,所述第一调节装置7分布于第二调节装置9的上侧,所述第一调节装置7、第二调节装置9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过多赘述,所述液压筒2的另一端设有封口盖10,所述内筒4内设有活塞杆11,其一端穿出封口盖10且设有支撑座12,所述活塞杆11上位于内筒4内设有活塞
组件13,所述活塞组件13包括套设于活塞杆11上的活塞本体131、阀片132、第一限位块133、第二限位块134以及将其锁紧于活塞杆11上的锁紧螺栓135,所述活塞本体131上沿其轴向方向上间隔分布设有八个第一通孔14和第二通孔15,各所述第一通孔14和第二通孔15环设于所述活塞杆11的周侧,位于所述第一通孔14的上部设有第一缺口16,使得其与活塞组件13上侧的内筒4连通,位于所述第二通孔15的下部设有第二缺口17,使得其与活塞组件13下侧的内筒4连通,所述第一通孔14的截面积大于第二通孔15的截面积,环绕所述活塞本体131的外表面上凹设有环形槽18,所述环形槽18内嵌设有密封圈19,所述液压筒2的外表面上设有限位环20,所述液压筒2上位于限位环20与支撑座12之间套设有弹簧21,所述封口盖10上侧设有防止活塞组件13撞击的防撞块22。
[0019]本技术的工作方式是:本双调节减震器,减震器受力被压缩,活塞杆11通过活塞组件13向内挤压活塞组件13上侧的内筒4内的阻尼油,阻尼油通过第一流道6进入到气囊装置3内,并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调节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设于底座上的液压筒、气囊装置以及穿设于液压筒内且与其同轴设置的内筒,所述液压筒与内筒之间形成容腔,所述内筒的下部设有连通内筒与容腔的通孔,所述底座上设有连通内筒与气囊装置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上设有调节第一流道流量的第一调节装置,所述底座上设有连通容腔与气囊装置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上设有调节第二流道流量的第二调节装置,所述液压筒的另一端设有封口盖,所述内筒内设有活塞杆,其一端穿出封口盖且设有支撑座,所述活塞杆上位于内筒内设有活塞组件,所述活塞组件包括套设于活塞杆上的活塞本体、阀片、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以及将其锁紧于活塞杆上的锁紧螺栓,所述液压筒的外表面上设有限位环,所述液压筒上位于限位环与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金钟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市博汉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