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下测控机器人井下移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29839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井下测控机器人井下移动装置,解决了目前测量不精准,并且不能控制设备根据路线进行移动,从而降低了该设备工作效率的问题,其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壁底部的两侧均连接有安装板,两个安装板的一侧均连接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转杆,第一转杆的表面连接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的下端啮合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的轴心处连接有第二转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得该设备能够在井下进行移动,不需要人工在井下推动设备进行检测,省时省力,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方便对井下的情况进行监控,当出现险情时,能够及时发现,便于提醒工作人员,从而提高了该设备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了该设备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了该设备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井下测控机器人井下移动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机器人
,具体为一种井下测控机器人井下移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包括一切模拟人类行为或思想与模拟其他生物的机械,狭义上对机器人的定义还有很多分类法及争议,有些计算机程序甚至也被称为机器人,在当代工业中,机器人指能自动运行任务的人造机器设备,用以取代或协助人类工作,一般会是机电设备,由计算机程序或是电子电路控制。
[0003]现有的机器人涉及到井下的测控移动设备,在对井下的情况测控时,测量不精准,并且不能控制设备根据路线进行移动,从而降低了该设备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井下测控机器人井下移动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目前测量不精准,并且不能控制设备根据路线进行移动,从而降低了该设备工作效率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井下测控机器人井下移动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壁底部的两侧均连接有安装板,两个安装板的一侧均连接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转杆,第一转杆的表面连接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的下端啮合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的轴心处连接有第二转杆,第二转杆的表面连接有皮带轮,第二转杆延伸至箱体外部的一端连接有滚轮,安装板的上端连接有稳定板,稳定板的上端连接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三转杆,第三转杆的表面连接有第三齿轮,第三齿轮的一侧啮合有第四齿轮,第四齿轮的轴心处连接有圆杆,圆杆的一端贯穿箱体并延伸至箱体的外部,圆杆延伸至箱体外部的一端连接有摄像机,稳定板顶部的两侧均连接有支撑杆,两个支撑杆的上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测控件与第二测控件。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转杆与箱体的连接处安装有第一轴承座,第一转杆位于第一轴承座内转动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第二转杆与安装板的连接处安装有第二轴承座,第二转杆位于第二轴承座内转动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圆杆与稳定板的连接处安装有第三轴承座,圆杆位于第三轴承座内转动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箱体的两侧均连接有转动杆,转动杆的一端连接有从动轮,从动轮与滚轮相适配。
[0010]优选的,所述安装板的数量为两组,支撑杆的数量为两组。
[0011]优选的,所述箱体的表面嵌设有观察窗。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技术,通过第一电机、第一转杆、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二转杆、滚轮
和从动轮的设置,当需要对井下的情况进行监测时,启动第一电机,带动第一转杆转动,第一转杆转动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转动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转动带动第二转杆转动,第二转杆转动带动滚轮转动,并且带动从动轮转动,使得该设备能够在井下进行移动,不需要人工在井下推动设备进行检测,省时省力,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
[0014](2)、该新型,通过第二电机、第三转杆、第三转杆、第三齿轮、第四齿轮、圆杆和摄像机的设置,启动第二电机,带动第三转杆转动,第三转杆转动带动第三齿轮转动,第三齿轮转动带动第四齿轮转动,第四齿轮转动带动圆杆转动,圆杆转动带动摄像机转动,从而方便对井下的情况进行监控,当出现险情时,能够及时发现,便于提醒工作人员,从而提高了该设备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1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6]在附图中: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稳定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正视图。
[0020]图中:1、箱体;2、安装板;3、第一电机;4、第一转杆;5、第一齿轮;6、第二齿轮;7、第二转杆;8、皮带轮;9、滚轮;10、稳定板;11、第二电机;12、第三转杆;13、第三齿轮;14、第四齿轮;15、圆杆;16、摄像机;17、支撑杆;18、第一测控件;19、第二测控件;20、观察窗。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实施例一,由图1、图2和图3给出,本技术包括箱体1,箱体1内壁底部的两侧均连接有安装板2,两个安装板2的一侧均连接有第一电机3,第一电机3的电源线与外接电源相连接,第一电机3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转杆4,第一转杆4的表面连接有第一齿轮5,第一齿轮5的下端啮合有第二齿轮6,第二齿轮6的轴心处连接有第二转杆7,第二转杆7的表面连接有皮带轮8,第二转杆7延伸至箱体1外部的一端连接有滚轮9,安装板2的上端连接有稳定板10,提高了第二电机11的稳定性,稳定板10的上端连接有第二电机11,第二电机11的电源线与外接电源相连接,第二电机11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三转杆12,第三转杆12的表面连接有第三齿轮13,第三齿轮13的一侧啮合有第四齿轮14,第四齿轮14的轴心处连接有圆杆15,圆杆15的一端贯穿箱体1并延伸至箱体1的外部,圆杆15延伸至箱体1外部的一端连接有摄像机16,稳定板10顶部的两侧均连接有支撑杆17,两个支撑杆17的上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测控件18与第二测控件19。
[0023]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第一转杆4与箱体1的连接处安装有第一轴承座,第一转杆4位于第一轴承座内转动连接,便于第一转杆4进行转动,提高了第一转杆4的稳定
性。
[0024]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第二转杆7与安装板2的连接处安装有第二轴承座,第二转杆7位于第二轴承座内转动连接,便于第二转杆7进行转动,提高了第二转杆7的稳定性。
[0025]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圆杆15与稳定板10的连接处安装有第三轴承座,圆杆15位于第三轴承座内转动连接,便于圆杆15进行转动,提高了圆杆15的稳定性。
[0026]实施例五,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箱体1的两侧均连接有转动杆,转动杆的一端连接有从动轮21,从动轮21与滚轮9相适配,便于进行移动。
[0027]实施例六,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安装板2的数量为两组,支撑杆17的数量为两组。
[0028]实施例七,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箱体1的表面嵌设有观察窗20,便于对箱体1的内部进行观察。
[0029]工作原理:工作时,首先第一电机工作3,带动第一转杆4转动,第一转杆4转动带动第一齿轮5转动,第一齿轮5转动带动第二齿轮6转动,第二齿轮6转动带动第二转杆7转动,第二转杆7转动带动滚轮9转动,并且带动从动轮21转动,使得该设备能够在井下进行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测控机器人井下移动装置,包括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内壁底部的两侧均连接有安装板(2),两个安装板(2)的一侧均连接有第一电机(3),第一电机(3)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转杆(4),第一转杆(4)的表面连接有第一齿轮(5),第一齿轮(5)的下端啮合有第二齿轮(6),第二齿轮(6)的轴心处连接有第二转杆(7),第二转杆(7)的表面连接有皮带轮(8),第二转杆(7)延伸至箱体(1)外部的一端连接有滚轮(9),安装板(2)的上端连接有稳定板(10),稳定板(10)的上端连接有第二电机(11),第二电机(11)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三转杆(12),第三转杆(12)的表面连接有第三齿轮(13),第三齿轮(13)的一侧啮合有第四齿轮(14),第四齿轮(14)的轴心处连接有圆杆(15),圆杆(15)的一端贯穿箱体(1)并延伸至箱体(1)的外部,圆杆(15)延伸至箱体(1)外部的一端连接有摄像机(16),稳定板(10)顶部的两侧均连接有支撑杆(17),两个支撑杆(17)的上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测控件(18)与第二测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怀清王兰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智云星航矿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