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多功能治疗辅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28416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用多功能治疗辅助装置,以手持部在治疗中被握持,配合设于手持部两端的电动操作部和操作部上可拆卸配置若干第一治疗辅助件和若干第二治疗辅助件,分别用于不同类的辅助治疗,以控制器控制电动操作部和操作部,以输入单元和输出单元便于操作的控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依据装置的使用情况对装置接触人体的部分进行清洗、消毒、更换等操作,避免皮肤、血液感染,辅助提高治疗效果;电动控制装置的运作,操作便利,省时省力,实用性强;保障治疗辅助件的使用效果;可以集成多种功能,利用率高,可以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病变部位,来选择不同的功能,提高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疗效。床疗效。床疗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医用多功能治疗辅助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将介质输入人体内或输到人体上的器械的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治疗或辅助治疗的医用多功能治疗辅助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皮肤病一直是困扰诸多患者的疾病,对于皮肤病的治疗,常用的除了上药外,还包括辅助治疗用的皮肤滚针。从中医角度说,滚针相当于古代的“半刺”、“毛刺”,可以用于各种皮肤病症,包括湿疹、牛皮癣、黄褐斑、痤疮、晒斑、雀斑、斑秃等;除此之外,还可以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调整整体内分泌系统、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0003]同时,滚针对皮肤的浅刺在病灶区可转化为热能,这种热能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局部新陈代谢的能力,促使病变组织炎性介质的吸收,结合拔罐、放血疗法等对背部膀胱经和督脉进行刺激,能进一步增强效果,如“滚针结合拔罐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临床观察”(戴帅.临床医药文献电子志,2020,7(50):35+196.)等文献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说明,这些治疗手段也已经被应用在了临床上。
[0004]然而,现有的皮肤滚针一般设置为手柄及配合其设置的滚针,以人工操作滚动;然而,传统的皮肤滚针的针头是固定、不可拆卸的,其至少存在以下弊端:
[0005](1)无法做好针头的清洗和消毒工作,容易发生皮肤、血液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0006](2)手动使用皮肤滚针操作费力且不便;
[0007](3)滚针使用到一定程度后,针头容易变顿,影响使用效果;
[0008](4)现有的滚针本身没有其他集成功能,利用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优化结构的医用多功能治疗辅助装置,以局部电动实现手动滚动的替代,还进行了功能的扩展,满足治疗过程中更多的需求。
[0010]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医用多功能治疗辅助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0011]一手持部,用于在治疗中进行握持;
[0012]一电动操作部,配合设于手持部一端,用于辅助治疗的一类输出;
[0013]一操作部,配合设于手持部另一端,用于辅助治疗的另一类输出;
[0014]配合所述电动操作部可拆卸配置若干第一治疗辅助件;
[0015]配合所述操作部可拆卸配置若干第二治疗辅助件;
[0016]所述电动操作部和操作部与控制器配合设置;
[0017]所述手持部上设有输入单元和输出单元,所述输入单元和输出单元与控制器配合设置。
[0018]优选地,所述电动操作部包括设于手持部对应端部内的两侧的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分别套设有第一主动轮和第二主动轮,配合第一主
动轮和第二主动轮的手持部外侧分别设有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配合所述第一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外、所述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外分别套设有同步带,所述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间配合设有辊轴;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与控制器配合设置。
[0019]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主动轮和第二主动轮设于手持部内侧,所述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及对应的同步带与手持部间对应设置有防水外壳。
[0020]优选地,所述第一治疗辅助件包括2个对应设置的半环形件,2个所述半环形件对应接合为环形柱且可拆卸套设于辊轴外。
[0021]优选地,所述辊轴上配合第一治疗辅助件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一凸起或第一凹槽,对应所述第一凸起或第一凹槽的第一治疗辅助件上设有第二凹槽或第二凸起。
[0022]优选地,所述半环形件外侧面设有滚针层。
[0023]优选地,所述半环形件的外径大于辊轴到手持部的距离,所述手持部朝向辊轴的端部设有按压区,所述按压区设有吸附层,配合所述吸附层的手持部内侧设有储药仓;配合所述储药仓的手持部上设有仓门,所述仓门与手持部间设有密封层。
[0024]优选地,所述操作部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一端与手持部可拆卸连接,另一端设有台阶,所述台阶的端部设有若干螺孔;所述第二治疗辅助件包括可拆卸与螺孔配合的一个或多个三棱针,所述三棱针的背向针尖的一端配合螺孔设有螺纹。
[0025]优选地,所述操作部还包括设于台阶的侧部和/或台阶外的基座端部的抽气口,配合所述抽气口的基座与手持部的连接件上设有单向阀,配合所述单向阀的中心设有阀杆,配合单向阀的所述手持部的内侧设有抽气泵;所述基座端部的外缘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治疗辅助件还包括可拆卸与外螺纹配合的罐体;所述抽气泵连接至控制器。
[0026]优选地,配合所述电动操作部和/或操作部的手持部内设有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与控制器配合设置。
[002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优化结构的医用多功能治疗辅助装置,以手持部在治疗中被握持,在配合设于手持部一端的电动操作部上可拆卸配置若干第一治疗辅助件,用于辅助治疗的一类输出,在配合设于手持部另一端的操作部上可拆卸配置若干第二治疗辅助件,用于辅助治疗的另一类输出,通过控制器控制电动操作部和操作部的作业,还为装置配合输入单元和输出单元,便于操作的控制。
[002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9](1)可以依据装置的使用情况对装置接触人体的部分进行清洗、消毒、更换等操作,避免皮肤、血液感染,辅助提高治疗效果;
[0030](2)电动控制装置的运作,操作便利,省时省力,实用性强;
[0031](3)由于可更换,可以保障治疗辅助件的使用效果;
[0032](4)可以集成多种功能,利用率高,可以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病变部位,来选择不同的功能,提高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疗效。
附图说明
[003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同时亦为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2为本技术卸去第二治疗辅助件的装置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治疗辅助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治疗辅助件的剖视图结构示意图;
[0037]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7为本技术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8为本技术的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9为本技术的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10为本技术的实施例6抽真空后、将基座自手持部取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本技术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技术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技术保护范围的行为。
[0044]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用多功能治疗辅助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0045]一手持部1,用于在治疗中进行握持;
[0046]所述手持部上设有输入单元2和输出单元3,所述输入单元2和输出单元3与控制器配合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医用多功能治疗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一手持部,用于在治疗中进行握持;一电动操作部,配合设于手持部一端,用于辅助治疗的一类输出;一操作部,配合设于手持部另一端,用于辅助治疗的另一类输出;配合所述电动操作部可拆卸配置若干第一治疗辅助件;配合所述操作部可拆卸配置若干第二治疗辅助件;所述电动操作部和操作部与控制器配合设置;所述手持部上设有输入单元和输出单元,所述输入单元和输出单元与控制器配合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多功能治疗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操作部包括设于手持部对应端部内的两侧的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分别套设有第一主动轮和第二主动轮,配合第一主动轮和第二主动轮的手持部外侧分别设有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配合所述第一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外、所述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外分别套设有同步带,所述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间配合设有辊轴;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与控制器配合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医用多功能治疗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主动轮和第二主动轮设于手持部内侧,所述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及对应的同步带与手持部间对应设置有防水外壳。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医用多功能治疗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治疗辅助件包括2个对应设置的半环形件,2个所述半环形件对应接合为环形柱且可拆卸套设于辊轴外。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医用多功能治疗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思婷梁宜吴茗慧沈琼颖范新政徐婷甄思佳李童周传龙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医药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