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27861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1:43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驱动装置的一个形态具有:马达,其具有转子和定子,转子具有马达转轴和固定于马达转轴的转子主体,定子包围转子;齿轮部,其与马达转轴连接;多个轴承,其将马达转轴支承为能旋转;以及外壳,其收容马达和齿轮部。外壳具有将马达收容部的内部与齿轮收容部的内部间隔开的间隔壁部。间隔壁部具有:贮存部;第一保持部,其在内部保持第一轴承;第二保持部,其在内部保持第二轴承;以及连通孔,其将至少马达收容部和齿轮收容部中的任一方与贮存部连通。第一保持部的内部与第二保持部的内部经由贮存部的内部相连。贮存部的内部相连。贮存部的内部相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专利文献1中,花键接头包括花键嵌合部,所述花键嵌合部通过使形成于第一旋转构件的外周齿与形成于第二旋转构件的内周齿花键嵌合而形成。在构成为从形成于第一旋转构件内部的油路经由花键嵌合部向该花键嵌合部外部供给润滑油的花键接头中,在第一旋转构件的外周齿的前端处,在周向的一部分形成有缺口,所述缺口从第一旋转构件的轴心贯穿至外周面。缺口的开口面积设定为花键嵌合部中的嵌合间隙的最大值以上。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3]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7

075627号公报
[0004]在花键结合的结合部中,为了防止内周齿和外周齿的磨损等,需要进行由润滑油实现的润滑,而且需要通过提高结合部的润滑性来抑制磨损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了花键结合的结合部的润滑性能的驱动装置。
[0006]本专利技术的驱动装置的一个形态具有:马达,所述马达具有转子和定子,所述转子具有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的马达转轴和固定于所述马达转轴的转子主体,所述定子包围所述转子;齿轮部,所述齿轮部与所述马达转轴连接;多个轴承,多个所述轴承将所述马达转轴支承为能旋转;以及外壳,所述外壳收容所述马达和所述齿轮部。所述马达转轴具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固定于所述转子主体;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另一侧与所述齿轮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中的一个转轴所具有的花键转轴部,所述花键转轴部在外周面具有多个外齿部;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中的另一个转轴所具有的花键孔部,所述花键孔部供所述花键转轴部嵌合;以及所述花键孔部在内周面所具有的多个内齿部,多个所述内齿部与多个所述外齿部互相啮合。所述外壳具有:马达收容部,所述马达收容部在内部收容所述马达;齿轮收容部,所述齿轮收容部在内部收容所述齿轮部;间隔壁部,所述间隔壁部将所述马达收容部的内部与所述齿轮收容部的内部间隔开;以及贮存部,所述贮存部在所述一个转轴的周围贮存油。所述轴承包括: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将所述第一转轴支承为能旋转;以及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将所述第二转轴支承为能旋转。所述间隔壁部具有:所述贮存部;第一保持部,所述第一保持部在内部保持所述第一轴承;第二保持部,所述第二保持部在内部保持所述第二轴承;以及连通孔,所述连通孔将所述马达收容部和所述齿轮收容部中的任一方与所述贮存部连通。所述第一保持部的内部与所述第二保持部的内部经由所述贮存部的内部相连。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形态,在驱动装置中,能提高花键结合的结合部的润滑性能。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示意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转轴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3是示意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间隔壁部和连通孔的结构的图。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转轴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转轴的一部分和齿轮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外齿部与内齿部的啮合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第二转轴的一部分和齿轮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马达转轴的一部分的剖视图。(符号说明)1 驱动装置;2 马达;3 齿轮部;6 外壳;20 转子;21 马达转轴;21a 第一转轴;21b、121b 第二转轴;21c、21d 油通路部;22 扩径部;23a 通孔;24 转子主体;26、126 花键转轴部;26a 外齿部;26b、126b 供给孔;26c、126c 供给路;26d、126d 中空部;27 轴承;27a 第一轴承;27b 第二轴承;28 花键孔部;28a 内齿部;29、70 间隙;30 定子;41 第一斜齿轮部(斜齿轮部);61 马达收容部;62 齿轮收容部;63 间隔壁部;
66a 第一保持部;66b 第二保持部;66c 贮存部;67、267 连通孔;67a 马达侧开口;267a 齿轮侧开口;67b、267b 贮存部侧开口;93 储存部;93a、93b 油供给孔;99、299 受油部;J1 旋转轴线;O 油。
具体实施方式
[0009]在以下说明中,以各图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的旋转轴线J1装设在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为基准来规定铅垂方向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中,适当地将XYZ坐标系表示为三维直角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为铅垂方向。+Z侧为铅垂方向上侧,

Z侧为铅垂方向下侧。在以下说明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是旋转轴线J1所延伸的方向。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及Z轴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
[0010]各图适当所示的旋转轴线J1沿Y轴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在以下的说明中,除非特别说明,否则将平行于旋转轴线J1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旋转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旋转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即旋转轴线J1的绕轴方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平行的方向”还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还包括大致正交的方向。
[0011]<第一实施方式>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装设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和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并用作其动力源。
[0012]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具有马达2、齿轮部3、外壳6、油泵96、冷却器97、管道10和多个轴承27,所述齿轮部3包括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轴承27包括第一轴承27a、第二轴承27b、第三轴承27c和第四轴承27d。
[0013]外壳6在内部收容马达2和齿轮部3。外壳6具有马达收容部61、齿轮收容部62和间隔壁部63。在马达收容部61的内部收容有马达2。在齿轮收容部62的内部收容有齿轮部3。齿轮收容部62和马达收容部61配置成沿着旋转轴线J1排列。马达收容部61的底部61f位于比齿轮收容部62的底部62c靠上侧处。间隔壁部63沿轴向间隔马达收容部61的内部和齿轮收容部62的内部。间隔壁部63设置有沿轴向贯穿间隔壁部63的连接孔68。连接孔68将马达收容部61的内部与齿轮收容部62的内部连接。间隔壁部63位于定子30的齿轮部3一侧。
[0014]如图2所示,间隔壁部63具有沿轴向贯穿间隔壁部63的孔部66。孔部66供后述的马达转轴21穿过。孔部66例如是以旋转轴线J1为中心的圆形的孔。孔部66具有第一保持部
66a、第二保持部66b和贮存部66c。即,间隔壁部63具有第一保持部66a、第二保持部66b和贮存部66c。此外,外壳6具有第一保持部66a、第二保持部66b和贮存部66c。
[0015]第一保持部66a是在内部保持第一轴承27a的部分。第一保持部66a在马达收容部61的内部开口。第二保持部66b是在内部保持第二轴承27b的部分。第二保持部66b在齿轮收容部6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装置,具有:马达,所述马达具有转子和定子,所述转子具有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的马达转轴和固定于所述马达转轴的转子主体,所述定子包围所述转子;齿轮部,所述齿轮部与所述马达转轴连接;多个轴承,多个所述轴承将所述马达转轴支承为能旋转;以及外壳,所述外壳收容所述马达和所述齿轮部,所述马达转轴具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固定于所述转子主体;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另一侧与所述齿轮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中的一个转轴所具有的花键转轴部,所述花键转轴部在外周面具有多个外齿部;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中的另一个转轴所具有的花键孔部,所述花键孔部供所述花键转轴部嵌合;以及所述花键孔部在内周面所具有的多个内齿部,多个所述内齿部与多个所述外齿部互相啮合,所述外壳具有:马达收容部,所述马达收容部在内部收容所述马达;齿轮收容部,所述齿轮收容部在内部收容所述齿轮部;间隔壁部,所述间隔壁部将所述马达收容部的内部与所述齿轮收容部的内部间隔开;以及贮存部,所述贮存部在所述一个转轴的周围贮存油,所述轴承包括: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将所述第一转轴支承为能旋转;以及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将所述第二转轴支承为能旋转,所述间隔壁部具有:所述贮存部;第一保持部,所述第一保持部在内部保持所述第一轴承;第二保持部,所述第二保持部在内部保持所述第二轴承;以及连通孔,所述连通孔将所述马达收容部和所述齿轮收容部中的任一方与所述贮存部连通,所述第一保持部的内部与所述第二保持部的内部经由所述贮存部的内部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在将所述旋转轴线沿水平方向配置的状态下,所述间隔壁部具有贮存部侧开口,所述贮存部侧开口位于沿轴向贯穿的孔部的内周面,所述贮存部侧开口位于所述马达转轴的上方。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轴承是直径比所述第一轴承的直径大的轴承,所述间隔壁部具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在所述间隔壁部的外周面上开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水谷竜彦石川勇树舘形和典青野嘉之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