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降控制气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6503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1: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自卸车对控制气阀的控制,特别是指一种慢降控制气阀。阀体上举升阀孔内设举升阀芯,操纵罩盖上设与工位对应且与手柄下端适配的挡位定位卡槽,阀体上分别设对应的工艺通孔及工作气口,下降阀孔内自上至下设钢球、下降阀芯、下降芯弹簧及第二密封堵组件,慢降阀孔内自上之下设顶杆、导气套、顶杆弹簧、换向芯套、换向芯弹簧;进气口经工艺通孔连通举升及下降阀孔下部空腔,举升、下降、慢降气口经工艺通孔接相应工作腔,排气口分别接举升、下降及慢降阀孔上部后开口于阀体外;凸轮手把上设慢降工作面和举升及下降工作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产品形体较大、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等问题,具有结构紧凑、适于多样化安装等优点。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慢降控制气阀


[0001]本技术涉及自卸车对控制气阀的控制,特别是指一种慢降控制气阀。

技术介绍

[0002]专利号为201620467607.5的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慢降换向阀,其主要技术构造包括装配于凸轮杆顶端且由手把、手柄球组成的手控装置,手把与凸轮上设置的操作盘表面开设的工作槽及工位适配,阀体设置于凸轮下方且其内部纵向分布、间隔平行开设有第一阀孔及第二阀孔,第一阀孔及第二阀孔下端分别对应封装有第一密封堵、第二密封堵,第二阀孔内设有举升顶芯,举升顶芯顶部与凸轮下端弹性顶压配合并通过操作盘内表面轴向限位,举升顶芯中部与第二阀孔内壁密封装配且其内部纵向设有气孔,阀体上分别开设有对应适配的工作气道及工作接口;所述的工位包括依次间隔开设于工作槽表面的举升工位、中停定位孔、慢降定位孔、下降定位孔,第一阀孔内自上至下依次设有压套、密封顶芯,压套内部中空并由操作盘内表面轴向限位,压套通过第一密封圈密封滑动装配于第一阀孔上部,密封顶芯上部分别与压套及顶芯下端挤压密封,顶芯同轴套装于压套内部空腔中并通过第二密封圈与压套上部实现密封,顶芯与凸轮底部之间设有钢球,弹簧设置于顶芯与密封顶芯之间;密封顶芯内部贯通开设有通气孔;所述的工作气道包括开设于阀体上且互不连通的举升气道、下降气道、慢降气道、进气道,进气道的内端分别连通第一密封堵与第一阀孔、第二密封堵与第二阀孔所形成的密封腔,举升气道的内端连通第三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堵之间的第二阀孔,下降气道的内端连通下密封圈与第一密封堵之间的第一阀孔内腔,慢降气道的内端连通上密封圈与下密封圈之间的第一阀孔内腔;凸轮分别设有与钢球及压套对应的第一凸轮曲面、第二凸轮曲面,其中第一凸轮曲面与钢球对应并夹设于间隔设置的第二凸轮曲面之间,第二凸轮曲面分别与压套上表面两侧对应。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该阀体采用铝型材机加成型,受型材成型工艺的限制操纵罩盖无法进行嵌入式安装的结构设计且形体相对较大;二是随着应用环境的变化以及客户需求的不断提高,对于阀的小型化、功能集成化以及安装方式的多样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导致在零部件外形尺寸减小的同时,部件仍然能够满足长时间使用,这也是该产品结构设计优化的主要方向;三是由于压套、钢球、密封顶芯采用同轴套装的结构设计,通过零部件的分段下行实现下降和慢降的功能转换,在满足内设部件容纳的前提下位于外侧的压套截面积较大,为克服气压作用零部件下行驱动动力较大,增加了凸轮与压套的摩擦损耗;四是密封顶芯在弹簧作用下上行并与压套下端实现端面密封,由于弹簧不具有导向功能导致密封顶芯在运动过程中无法保证密封面的垂直度,导致密封效果无法有效保证;五是压套与密封顶芯上行的作用力不同,在推动手柄时会因为操纵力不均导致其进入相应工位的难度增加,易出现因受力突然变化产生的滑脱错位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慢降控制气阀,通过结构优化实现产品小型化、安装方式多
样化、密封可靠性好、操作轻便且准确度高等目的。
[0004]本技术的整体技术构造是:
[0005]慢降控制气阀,包括装配于凸轮手把杆顶端的手柄球,阀体设于凸轮手把下方且其内部纵向分布、间隔平行开设有阀孔,其中举升阀孔内设有举升阀芯,举升阀芯顶端与凸轮手把下端弹性顶压配合并通过阀体表面固定的操纵罩盖轴向限位,举升阀芯中部内腔纵向开设气孔,举升阀芯外侧与举升阀孔内腔凸台之间设有举升芯弹簧且二者邻接部设有密封构件,操纵罩盖上设置有与工位对应且与手柄下端适配的挡位定位卡槽,举升阀孔底部设有第一密封堵组件,阀体上分别开设有对应的工艺通孔及工作气口,工作气口包括举升气口、下降气口、慢降气口、进气口;还包括如下结构:
[0006]A、下降阀孔内自上至下依次设有钢球、下降阀芯、下降芯弹簧以及第二密封堵组件,下降阀芯与下降阀孔下端凸台之间设有下降芯弹簧且二者邻接部设有密封构件,钢球上下表面分别与凸轮手把的工作面及下降阀芯顶端贴合;慢降阀孔内自上之下依次设有顶杆、导气套、顶杆弹簧、换向芯套、换向芯弹簧,其中顶杆顶端与凸轮手把的工作面贴合,导气套顶部由操纵罩盖卡装定位,导气套下端外侧与慢降阀孔内表面邻接部设有密封构件,顶杆与导气套下端凸台之间设有顶杆弹簧,换向芯套下部外侧与慢降阀孔内腔之间设有换向芯弹簧,换向芯套与导气套下端的邻接部设有密封构件;
[0007]B、进气口通过进气工艺通孔分别连通举升阀孔及下降阀孔下部空腔,举升气口经举升工艺通孔连通位于举升阀芯与举升阀孔密封构件下方的举升阀孔内腔,下降气口通过下降工艺通孔连通位于下降阀芯与下降阀孔之间密封构件下方的下降阀孔内腔,慢降气口通过慢降工艺通孔连通由导气套、换向芯套及慢降阀孔形成的内腔,位于下降阀芯与下降阀孔之间密封构件下方的下降阀孔内腔与位于换向芯套与导气套之间密封构件下方的腔体经慢降工艺通孔连通,排气口通过排气口工艺通孔与举升阀孔、下降阀孔及慢降阀孔上部分别连通后开口于阀体外;
[0008]C、凸轮手把分别设有凸轮慢降工作面和凸轮举升及下降工作面,凸轮慢降工作面与钢球对应,凸轮举升及下降工作面与举升阀芯及顶杆对应。
[0009]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构造包括:
[0010]为便于实现操纵罩盖与手柄的适配并对工位进行明显区分,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操纵罩盖上设置的挡位定位卡槽与手柄下端适配,挡位定位卡槽表面依次间隔开设有举升工位、中停卡槽、慢降卡槽、下降卡槽。
[0011]为实现举升芯弹簧对举升阀芯的作用,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举升芯弹簧设置于举升阀芯上部与举升阀孔内腔中部凸台之间。
[0012]为便于实现手柄工作转换后的安全自锁,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手柄球通过圆柱螺母固定于凸轮手把顶端,手柄球底端与手柄之间的凸轮手把表面套装手柄弹簧,凸轮手把外侧套装滑动配合有手柄。
[0013]密封构件的主要作用是实现分隔以形成不同的隔离腔体,完成不同的功能切换,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下降阀芯与下降阀孔邻接部设有的密封构件、举升阀芯与举升阀孔邻接部设有的密封构件以及导气套下端外侧与慢降阀孔内表面邻接部设有密封构件选用第一径向O型密封圈;顶杆外表面与换向芯套邻接处设有第二径向O型密封圈,换向芯套内表面底部设有与顶杆下端锥面适配的第三径向O型密封圈,换向芯套与导气套下端的邻
接部设有的密封构件采用轴向O型密封圈。
[0014]阀体表面固定的操纵罩盖优选的技术实现方式是,操纵罩盖通过固定螺钉与阀体表面固定。
[0015]为便于实现凸轮手把与操纵罩盖的配合,满足凸轮手把的定位需要,降低凸轮手把与相邻零部件之间的运动摩擦力,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圆柱销穿过凸轮手把后两端装配于操纵罩盖内腔定位卡槽中。
[0016]为便于实现安装的多样性,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在阀体外侧壁开设有侧装螺孔、嵌装螺孔。
[0017]为便于实现工作气口的布置及管路的设计,工作气口在阀体上优选的设置方式是,举升气口、下降气口、慢降气口、进气口开设于阀体下端面。
[0018]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慢降控制气阀,包括装配于凸轮手把(7)杆顶端的手柄球(4),阀体(9)设于凸轮手把(7)下方且其内部纵向分布、间隔平行开设有阀孔,其中举升阀孔(F

1)内设有举升阀芯(12),举升阀芯(12)顶端与凸轮手把(7)下端弹性顶压配合并通过阀体(9)表面固定的操纵罩盖(8)轴向限位,举升阀芯(12)中部内腔纵向开设气孔,举升阀芯(12)外侧与举升阀孔(F

1)内腔凸台之间设有举升芯弹簧(14)且二者邻接部设有密封构件,操纵罩盖(8)上设置有与工位对应且与手柄(6)下端适配的挡位定位卡槽(T

8),举升阀孔(F

1)底部设有第一密封堵组件(M

1),阀体(9)上分别开设有对应的工艺通孔及工作气口,工作气口包括举升气口(T

1)、下降气口(T

3)、慢降气口(T

2)、进气口(T

4);其特征在于:A、下降阀孔(F

2)内自上至下依次设有钢球(1)、下降阀芯(2)、下降芯弹簧(3)以及第二密封堵组件(M

2),下降阀芯(2)与下降阀孔(F

2)下端凸台之间设有下降芯弹簧(3)且二者邻接部设有密封构件,钢球(1)上下表面分别与凸轮手把(7)的工作面及下降阀芯(2)顶端贴合;慢降阀孔(F

3)内自上之下依次设有顶杆(17)、导气套(18)、顶杆弹簧(19)、换向芯套(21)、换向芯弹簧(16),其中顶杆(17)顶端与凸轮手把(7)的工作面贴合,导气套(18)顶部由操纵罩盖(8)卡装定位,导气套(18)下端外侧与慢降阀孔(F

3)内表面邻接部设有密封构件,顶杆(17)与导气套(18)下端凸台之间设有顶杆弹簧(19),换向芯套(21)下部外侧与慢降阀孔(F

3)内腔之间设有换向芯弹簧(16),换向芯套(21)与导气套(18)下端的邻接部设有密封构件;B、进气口(T

4)通过进气工艺通孔(T
‑4‑
1)分别连通举升阀孔(F

1)及下降阀孔(F

2)下部空腔,举升气口(T

1)经举升工艺通孔(T
‑1‑
1)连通位于举升阀芯(12)与举升阀孔(F

1)密封构件下方的举升阀孔(F

1)内腔,下降气口(T

3)通过下降工艺通孔(T
‑3‑
1)连通位于下降阀芯(2)与下降阀孔(F

2)之间密封构件下方的下降阀孔(F

2)内腔,慢降气口(T

2)通过慢降工艺通孔(T
‑2‑
1)连通由导气套(18)、换向芯套(21)及慢降阀孔(F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玉涛黄建安石东奎刘东凡苏龙宾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华春液压汽配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