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轨包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26150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钢轨包裹系统,其包括用于在钢轨的周侧包裹护轨层,所述钢轨用于通过扣件系统固定安装在铁路轨枕上;所述钢轨包裹系统包括顶面板组件、第一侧面板组件、第二侧面板组件及底面板组件,所述顶面板组件、第一侧面板组件、第二侧面板组件、底面板组件及轨枕与钢轨共同围设形成成型空间,所述护轨层成型在成型空间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钢轨的外侧周缘分别设置顶面板组件、第一侧面板组件、第二侧面板组件及底面板组件,并围设形成成型空间,通过外部浇注机向成型空间内浇注入聚氨酯材料,直至将成型空间浇注满后成型为护轨层,实现钢轨一体化的化学结合护轨层包裹的问题,彻底解决钢轨结构埋地所出现的问题。彻底解决钢轨结构埋地所出现的问题。彻底解决钢轨结构埋地所出现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轨包裹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轨道交通
,尤其是涉及一种钢轨包裹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代有轨电车系统是世界各大城市为解决现有的地铁投资昂贵、建设周期长等缺点发展而来。埋入式轨道使现代有轨电车与其他交通方式共享路权的运行方式得以实现,在目前国内外在建或已经建成的现代有轨电车中应用较多。轨道结构埋入地下,需要有包裹系统进行保护,其要达到隔离有轨电车车辆运行引起的土地结构的振动传递,同时具有密封阻水、绝缘、防腐等作用,同时起到钢轨与路面的隔离与过渡的作用。
[0003]现有技术所使用的钢轨包裹系统基本是由轨顶密封材料、左右侧护轨材料、轨底护轨材料和扣件罩部件,通过物理拼接或刷涂胶粘剂等方式分块式组装而成。如公开专利CN210561492U、CN111021162A、CN205223751U等。分块式组装包裹系统必然存在缝隙,密封效果不佳,不能起到良好的隔绝防腐作用。
[0004]同时,由于轨道施工尺寸的精确度低,轨间距公差大,无法使钢轨包裹材料在工厂中进行预留位置制备;也无法在工厂内对钢轨连续包裹预制,这样会存在扣件固定和刚度变化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钢轨包裹系统,在轨道铺设完成后,根据实际轨道状态,对钢轨进行后现场浇注包裹,实现钢轨一体化的化学结合包裹系统,彻底解决目前轨道结构埋地所出现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钢轨包裹系统,其用于在钢轨的周侧包裹护轨层,所述钢轨用于通过扣件系统固定安装在铁路轨枕上;所述钢轨包裹系统包括顶面板组件、第一侧面板组件、第二侧面板组件及底面板组件,所述顶面板组件贴合在钢轨上端面设置,所述第一侧面板组件与第二侧面板组件分别设置在钢轨的两侧,并与钢轨间隔设置,所述底面板组件设置在钢轨的底端部,并与钢轨间隔设置,所述顶面板组件分别与第一侧面板组件及第二侧面板组件上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底面板组件两侧分别与第一侧面板组件底端部一侧及第二侧面板组件底端部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底面板组件与轨枕上端面对接设置,所述顶面板组件、第一侧面板组件、第二侧面板组件、底面板组件及轨枕与钢轨共同围设形成成型空间,所述护轨层成型在成型空间内。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面板组件由多个并列设置的顶面板组成,所述顶面板两侧边缘处开设有浇注孔。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面板组件包括第一扣件侧板及第一连接侧板,所述第一扣件侧板一侧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匹配扣件系统设置,所述第一扣件侧板于第一开口周侧向下凸伸设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与钢轨贴合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侧板与第一扣件侧板连接。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面板组件包括第二扣件侧板及第二连接侧板,所述第二扣件侧板一侧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匹配扣件系统设置,所述第二扣件侧板于第二开口周侧向下凸伸设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与钢轨贴合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侧板与第二扣件侧板连接。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面板组件由多个底面板组成,其中部分底面板一端边缘与轨枕上端面贴合设置,所述底面板之间相互对接。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面板组件与第一侧面板组件及第二侧面板组件上端部通过卡扣机构进行固定连接。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面板组件上设置有第一凹槽面部,所述第二侧面板组件上设置有第二凹槽面部,所述第一凹槽面部设置在第一扣件侧板上,所述第二凹槽面部设置在第二扣件侧板上。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面板组件及第二侧面板组件的长度大于待包裹钢轨的长度。
[0014]综上所述,本技术一种钢轨包裹系统在钢轨铺设完成后,在钢轨的外侧周缘分别设置顶面板组件、第一侧面板组件、第二侧面板组件及底面板组件,并使得顶面板组件、第一侧面板组件、第二侧面板组件及底面板组件与钢轨之间围设形成成型空间,通过外部浇注机向成型空间内浇注入聚氨酯材料,直至将成型空间浇注满后成型为护轨层,实现钢轨一体化的化学结合护轨层包裹的问题,彻底解决钢轨结构埋地所出现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一种钢轨包裹系统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一种钢轨包裹系统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一种钢轨包裹系统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一种钢轨包裹系统隐藏护轨层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一种钢轨包裹系统隐藏护轨层及钢轨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技术护轨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本技术一种钢轨与护轨层的结构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
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5]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一种钢轨包裹系统,用于在钢轨100的周侧包裹护轨层200,所述钢轨100用于通过扣件系统400固定安装在铁路轨枕500上;所述护轨层200包括设于钢轨100两侧的夹持层210及设置在钢轨100底端部的轨底层220,所述夹持层210与轨底层220一体成型设置。
[0026]所述钢轨包裹系统包括顶面板组件310、第一侧面板组件320、第二侧面板组件330及底面板组件340,所述顶面板组件310贴合在钢轨100上端面设置,所述第一侧面板组件320与第二侧面板组件330分别设置在钢轨100的两侧,并与钢轨100间隔设置,所述底面板组件340设置在钢轨100的底端部,并与钢轨100间隔设置,所述顶面板组件310分别与第一侧面板组件320及第二侧面板组件330上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底面板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轨包裹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在钢轨的周侧包裹护轨层,所述钢轨用于通过扣件系统固定安装在铁路轨枕上;所述钢轨包裹系统包括顶面板组件、第一侧面板组件、第二侧面板组件及底面板组件,所述顶面板组件贴合在钢轨上端面设置,所述第一侧面板组件与第二侧面板组件分别设置在钢轨的两侧,并与钢轨间隔设置,所述底面板组件设置在钢轨的底端部,并与钢轨间隔设置,所述顶面板组件分别与第一侧面板组件及第二侧面板组件上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底面板组件两侧分别与第一侧面板组件底端部一侧及第二侧面板组件底端部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底面板组件与轨枕上端面对接设置,所述顶面板组件、第一侧面板组件、第二侧面板组件、底面板组件及轨枕与钢轨共同围设形成成型空间,所述护轨层成型在成型空间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轨包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板组件由多个并列设置的顶面板组成,所述顶面板两侧边缘处开设有浇注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轨包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板组件包括第一扣件侧板及第一连接侧板,所述第一扣件侧板一侧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匹配扣件系统设置,所述第一扣件侧板于第一开口周侧向下凸伸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湛林周开爵杨蒙蒙杨自祺唐曙波王泽勇于日志张海燕陈鸣才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信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