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26110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支撑装置。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包括:支撑组件,包括支撑结构和设置在支撑结构上的遮挡结构,支撑结构具有用于容纳电池模组的多个容纳腔;遮挡结构与支撑结构之间围绕形成风道,风道与至少部分容纳腔连通且位于该部分容纳腔的一侧;通风结构,设置在支撑组件上,通风结构具有第一通风口和与第一通风口连通的第二通风口,第一通风口通过第二通风口与风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池柜或电池模组支架对电池模组的降温效果不佳的问题。电池模组的降温效果不佳的问题。电池模组的降温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模组支撑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模组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电池模组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若热量不能够及时疏散或电池簇内局部温度不均会严重地缩短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的电池柜或电池模组支架内设置有风道结构,冷风由上至下从电池柜或电池模组支架的顶部进风,穿过电池模组后从底部出风。
[0003]然而,上述冷却方式存在由上至下电池模组的降温效果不一致的现象,风道结构对电池模组的冷却效果不佳,缩短了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支撑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柜或电池模组支架对电池模组的降温效果不佳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包括:支撑组件,包括支撑结构和设置在支撑结构上的遮挡结构,支撑结构具有用于容纳电池模组的多个容纳腔;遮挡结构与支撑结构之间围绕形成风道,风道与至少部分容纳腔连通且位于该部分容纳腔的一侧;通风结构,设置在支撑组件上,通风结构具有第一通风口和与第一通风口连通的第二通风口,第一通风口通过第二通风口与风道连通。
[0006]进一步地,风道位于支撑结构的背面和/或侧面。
[0007]进一步地,支撑结构包括:框架本体;多个隔板,多个隔板沿框架本体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框架本体上,相邻的两个隔板与部分框架本体之间形成容纳腔;背板,设置在框架本体的背面;背板与遮挡结构之间围绕形成风道,背板具有通风孔,风道通过通风孔与容纳腔连通。
[0008]进一步地,通风孔为多组,多组通风孔沿框架本体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沿框架本体的高度方向,各组通风孔位于相邻的两个隔板之间。
[0009]进一步地,支撑组件为一个;或者,支撑组件为多个,多个支撑组件沿框架本体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0010]进一步地,通风结构包括:子通风部,子通风部具有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其中,子通风部为一个;或者子通风部为多个,各子通风部与其相邻的子通风部连通,多个子通风部沿框架本体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0011]进一步地,支撑组件为一个,子通风部为一个;或者,支撑组件为多个,子通风部为多个,多个子通风部与多个支撑组件一一对应地设置。
[0012]进一步地,电池模组支撑装置还包括:连接管道,连接管道的第一端与供气装置连通;过渡连接管道,过渡连接管道的第一端与连接管道的第二端连接,过渡连接管道的第二端与一个子通风部连接,以使位于供气装置内的气体依次通过连接管道和过渡连接管道进
入至通风结构内。
[0013]进一步地,电池模组支撑装置还包括:密封结构,设置在遮挡结构与背板的连接处。
[0014]进一步地,各组通风孔包括多个子通风孔,各子通风孔为条形孔,且条形孔的延伸方向与框架本体的长度方向一致。
[0015]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电池模组充、放电过程中,冷却气体能够通过风道进入至多个容纳腔内;或者,冷却气体能够通过多个容纳腔进入至风道内,以将电池模组表面的热量带走,进而通过冷却气体对位于多个容纳腔内的电池模组冷却降温。其中,由于风道与至少部分容纳腔连通且位于该部分容纳腔的一侧,冷却气体从风道进入至至少部分容纳腔内;或者,冷却气体从至少部分容纳腔进入至风道内,以实现冷却气体对多个电池模组的同步降温。
[0016]与现有技术中冷气由上至下穿过电池模组相比,本申请中的电池模组支撑装置使得进入至不同容纳腔内的冷却气体温度尽可能一致,以使冷却气体对电池模组的冷却效果均匀、一致,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池柜或电池模组支架对电池模组的降温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上述设置提升了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对电池模组的冷却效率,实现快速降温。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8]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支撑装置的实施例放置电池模组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示出了图1中的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内的冷却气体流向;
[0020]图3示出了图1中的电池模组支撑装置拆除遮挡结构后的后视图;
[0021]图4示出了图1中的电池模组支撑装置的通风结构与连接管道及过渡连接管道装配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0022]图5示出了图1中的电池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4]10、支撑结构;11、容纳腔;12、框架本体;13、隔板;14、背板;141、通风孔;20、遮挡结构;30、电池模组;31、电芯;40、风道;50、通风结构;51、子通风部;60、连接管道;70、过渡连接管道;80、电源分配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2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26]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27]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
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28]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柜或电池模组支架对电池模组的降温效果不佳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支撑装置。
[0029]如图1至图5所示,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包括支撑组件和通风结构50。其中,支撑组件包括支撑结构10和设置在支撑结构10上的遮挡结构20,支撑结构10具有用于容纳电池模组30的多个容纳腔11。遮挡结构20与支撑结构10之间围绕形成风道40,风道40与至少部分容纳腔11连通且位于该部分容纳腔11的一侧。通风结构50设置在支撑组件上,通风结构50具有第一通风口和与第一通风口连通的第二通风口,第一通风口通过第二通风口与风道40连通。
[0030]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电池模组30充、放电过程中,冷却气体能够通过风道40进入至多个容纳腔11内,以将电池模组30表面的热量带走,进而通过冷却气体对位于多个容纳腔11内的电池模组30冷却降温。其中,由于风道40与至少部分容纳腔11连通且位于该部分容纳腔11的一侧,冷却气体从风道40进入至至少部分容纳腔11内,以实现冷却气体对多个电池模组30的同步降温。
[0031]与现有技术中冷气由上至下穿过电池模组相比,本实施例中的电池模组支撑装置使得进入至不同容纳腔11内的冷却气体温度尽可能一致,以使冷却气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组件,包括支撑结构(10)和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10)上的遮挡结构(20),所述支撑结构(10)具有用于容纳电池模组(30)的多个容纳腔(11);所述遮挡结构(20)与所述支撑结构(10)之间围绕形成风道(40),所述风道(40)与至少部分所述容纳腔(11)连通且位于该部分容纳腔(11)的一侧;通风结构(50),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上,所述通风结构(50)具有第一通风口和与所述第一通风口连通的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通过所述第二通风口与所述风道(40)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40)位于所述支撑结构(10)的背面和/或侧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10)包括:框架本体(12);多个隔板(13),多个所述隔板(13)沿所述框架本体(12)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12)上,相邻的两个所述隔板(13)与部分所述框架本体(12)之间形成所述容纳腔(11);背板(14),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12)的背面;所述背板(14)与所述遮挡结构(20)之间围绕形成所述风道(40),所述背板(14)具有通风孔(141),所述风道(40)通过所述通风孔(141)与所述容纳腔(11)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141)为多组,多组所述通风孔(141)沿所述框架本体(12)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沿所述框架本体(12)的高度方向,各组所述通风孔(141)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隔板(13)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加富刘克勤王宝鸡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银隆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