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薄广角成像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5924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超薄广角成像镜头,由物侧到像侧依序包括:光阑、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0.2≤Sd3/ImgH≤0.25;|(R8+R10)/(R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薄广角成像镜头


[0001]本技术涉及光学成像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超薄广角成像镜头。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尤其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轻便型电子装置得到了迅速的普及,推动着应用在电子装置上的影像模块相关技术蓬勃发展。影像模块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行车记录仪、运动相机,而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不断升级趋势也让人们对镜头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五片式镜片结构的成像镜头无法满在兼顾小型化的同时满足广角取像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薄广角成像镜头,可有效地缩短系统长度,满足小型化需求,同时提高广角拍摄的成像品质。
[0004]一种超薄广角成像镜头,由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光阑;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0.2≤Sd3/ImgH≤0.25;|(R8+R10)/(R8

R10)|<0.3;0<f1/f<1.5;其中,Sd3为所述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光学有效尺寸,ImgH为所述超薄广角成像镜头有效成像区域对角线长度的一半,R8为所述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10为所述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f为成像镜头的焦距,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
[0005]进一步的,所述超薄广角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1.3<CT4/CT5<2.3,其中,CT4为所述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最大厚度,CT5为所述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最大厚度。
[0006]进一步的,所述超薄广角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Distortion<20%,Distortion为所述超薄广角成像镜头在1.0F处的光学畸变值。
[0007]进一步的,所述超薄广角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100<FOV<115,FOV为所述超薄广角成像镜头的的视场角。
[0008]进一步的,所述超薄广角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1.9<FNO<2.5,FNO为所述超薄广角成像镜头的光圈数。
[0009]进一步的,所述超薄广角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ATmax/CTmax<0.5,其中,ATmax为两相邻透镜位于光轴上的最大间距,CTmax为单一透镜在光轴上的最大厚度。
[0010]进一步的,所述超薄广角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f/BFL<3.1,BFL为所述第五透镜像侧面顶端到成像面的距离。
[0011]进一步的,所述超薄广角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0<|f3/f2|<2.5,其中,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
[0012]进一步的,所述超薄广角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1.5<CT4/CT3<2.5,其中,CT4为所述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最大厚度,CT5为所述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最大厚度。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均为非球面,且透镜间无相对移动。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五片式镜片结构可有效地缩短系统长度,适配于各电子装置,满足在小型化的同时兼具影像质量的需求。通过五片镜片式结构,并合理设置各镜片的面形结构与光学参数,可在提高成像视场角的情况下维持高成像品质,以提高广角成像性能,适用于各类需配备有广角取像要求的可携式装置(例如手机等)使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超薄广角成像镜头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超薄广角成像镜头第一实施例的像散、畸变曲线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超薄广角成像镜头第一实施例的球差曲线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超薄广角成像镜头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的超薄广角成像镜头第二实施例的像散、畸变曲线图。
[0020]图6为本技术的超薄广角成像镜头第二实施例的球差曲线图。
[0021]图7为本技术的超薄广角成像镜头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8为本技术的超薄广角成像镜头第三实施例的像散、畸变曲线图。
[0023]图9为本技术的超薄广角成像镜头第三实施例的球差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物侧是指镜头朝向被摄物的一侧,像侧是指镜头朝向成像面的一侧。当在透镜物侧表面的过面上任意一点做切面,该表面总是位于切面的像侧,其曲率半径为正,则透镜的物侧表面为凸面;反之则透镜的物侧表面为凹面,其曲率半径为负。
[0026]当在透镜像侧表面的过面上任意一点做切面,该表面总在切面的物侧,其曲率半径为负,则透镜的像侧表面为凸面;反之则透镜的像侧表面为凹面,其曲率半径为正。
[0027]若在透镜物侧表面或像侧表面过面上任一点做切面,该表面既有部分在切面的像侧,又有在部分在切面的物侧,则该表面存在反曲点,在近光轴处物侧、像侧表面凹凸的判断仍适用上述方式。
[0028]此外,各透镜的非球面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0029][0030]其中,Z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r的位置时,距离非球面原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曲率半径R=1/c,即为曲率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的第i阶系数,在本技术中应用到的高阶系数为A4、A6、A8、A10、A12、A14、A16、A18、A20。
[0031]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实施例中,本技术的超薄广角成像镜头由物侧到像侧依序包括未图示的光阑、第一透镜11、第二透镜12、第三透镜13、第四透镜14、第五透镜15、以及滤光片16。其中,第一透镜11、第二透镜12、第三透镜13、第四透镜14、以及第五透镜15的位置相对固定,且物侧表面和像侧表面均为非球面。
[0032]具体的,第一透镜11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将第一透镜11的物侧表面设为凹面,并采用正屈折力配置,能够缩短光学总长度,以满足小型化需求。该第一透镜11的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可有效平衡低阶像差。
[0033]第二透镜12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第二透镜12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薄广角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由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光阑;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所述超薄广角成像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0.2≤Sd3/ImgH≤0.25;|(R8+R10)/(R8

R10)|<0.3;0<f1/f<1.5;其中,Sd3为所述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光学有效尺寸,ImgH为所述超薄广角成像镜头有效成像区域对角线长度的一半,R8为所述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10为所述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f为成像镜头的焦距,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广角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薄广角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1.3<CT4/CT5<2.3,其中,CT4为所述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最大厚度,CT5为所述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最大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广角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薄广角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Distortion<20%,Distortion为所述超薄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龙泉张文俊邱兆贤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萨至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