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24777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0:3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灯板、胶框、扩散板和光学膜片,所述灯板设置在所述背板上,所述灯板上设有阵列分布的多个Mini LED灯珠;所述胶框设置在所述背板上,且环绕所述灯板设置;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第一显示面板、光学膜片和扩散板堆叠设置在所述灯板的上方。本申请在Mini LED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叠屏设计,进一步提高显示装置的对比度和显示画质。示装置的对比度和显示画质。示装置的对比度和显示画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Mini LED背光技术是指集成高密度阵列分布的LED阵列背光技术,通过封装、尺寸微缩与巨量转移技术的导入,提高背光源区域控制的能力、减少背光的光学距离,进而实现超薄、高动态对比的背光技术。
[0003]采用Mini LED技术的显示装置与OLED显示装置相比,具有更高的动态范围,并且比OLED显示装置具有更长的寿命,成为液晶显示装置
的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但是采用Mini LED技术的显示装置在对比度上不及OLED显示装置,因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结合Mini LED技术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高对比度和显示画质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在Mini LED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显示装置的对比度和显示画质。
[0005]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灯板、胶框、扩散板和光学膜片,所述灯板设置在所述背板上,所述灯板上设有阵列分布的多个Mini LED灯珠;所述胶框设置在所述背板上,且环绕所述灯板设置;所述扩散板设置在所述灯板的上方,所述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扩散板上;所述第一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光学膜片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面板上。
[0006]可选的,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偏光片、第一彩膜基板和第一阵列基板,所述第一彩膜基板和第一阵列基板对向设置,所述第一偏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一阵列基板背向所述第一彩膜基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偏光片还设置在所述第一阵列基板和所述光学膜片之间;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包括第二偏光片、第三偏光片、第二彩膜基板和第二阵列基板,所述第二彩膜基板和第二阵列基板对向设置,所述第二偏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二彩膜基板背向所述第二阵列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三偏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二阵列基板背向所述第二彩膜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偏光片和所述第三偏光片的吸收轴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偏光片和所述第二偏光片的吸收轴方向相同。
[0007]可选的,所述第一彩膜基板与所述第三偏光片通过光学胶粘接固定,且所述光学胶的厚度为200

300um。
[0008]可选的,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偏光片、第一彩膜基板和第一阵列基板,所述第一彩膜基板和第一阵列基板对向设置,所述第一偏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一阵列基板背向所述第一彩膜基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偏光片还设置在所述第一阵列基板和所述光学膜片之间;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包括第二偏光片、第三偏光片、第二彩膜基板和第二阵列基板,所述第二彩膜基板和第二阵列基板对向设置,所述第二偏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二彩膜基板背向所
述第二阵列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三偏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二阵列基板背向所述第二彩膜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彩膜基板背向所述第一阵列基板的一侧的第四偏光片;所述第一偏光片和所述第四偏光片的吸收轴方向垂直,所述第二偏光片和所述第三偏光片的吸收轴方向垂直。
[0009]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支持框和缓冲胶带,所述支持框与所述胶框垂直连接,且位于所述灯板和扩散板之间;所述缓冲胶带设置在所述支持框上,并与所述扩散板的底部连接,将所述扩散板固定在所述支持框上,且所述缓冲胶带为黑色。
[0010]可选的,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侧面设有第一遮光密封胶,所述第一遮光密封胶环绕所述第一显示面板设置;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侧面设有第二遮光密封胶,所述第二遮光密封胶环绕所述第二显示面板设置。
[0011]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侧遮光结构,所述侧遮光结构完全填充在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胶框之间的间隙中,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与所述胶框之间的间隙中;所述侧遮光结构的底部与所述缓冲胶带相贴,所述侧遮光结构的外表面与所述胶框相贴,所述侧遮光结构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相贴。
[0012]可选的,侧遮光结构为泡棉胶或遮光密封胶。
[0013]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多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一端与所述扩散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灯板抵接。
[0014]可选的,所述第一显示面板与所述光学膜片通过光学胶全贴合粘接固定,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扩散板通过光学胶全贴合粘接固定。
[0015]本申请通过将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堆叠实现叠屏技术,并且运用含有Mini LED灯珠的背光模组,实现Mini LED技术,两者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对比度,而且相对于OLED、Micro LED等技术来说本申请中的显示装置成本较低;而且由于叠屏技术和Mini LED技术都能实现局域调光,本申请在Mini LED的基础上结合叠屏设计,色域也有明显提高,从而保证了画面的细腻感、画质效果甚至可以和OLED、Micro LED等技术的显示面板抗衡。
附图说明
[0016]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0017]图1显示了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18]图2显示了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显示了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支撑柱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显示了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支撑柱和支持框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显示了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一遮光密封胶和第二遮光密封胶的布置示意图;
[0022]图6显示了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侧遮光结构布置示意图;
[0023]图7显示了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侧遮光结构布置示意图;
[0024]图8显示了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25]其中,100、显示装置;200、背光模组;210、背板;211、底板;212、侧板;220、灯板;221、Mini LED灯珠;230、胶框;231、支持框;232、缓冲胶带;240、扩散板;250、光学膜片;260、前框;270、支撑柱;280、第一遮光密封胶;281、第二遮光密封胶;290、侧遮光结构;300、第一显示面板;310、第一偏光片;320、第四偏光片;330、第一彩膜基板;340、第一阵列基板;400、第二显示面板;410、第二偏光片;420、第三偏光片;430、第二彩膜基板;440、第二阵列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6]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申请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光模组、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灯板,设置在所述背板上;所述灯板上设有阵列分布的多个Mini LED灯珠;胶框,设置在所述背板上,且环绕所述灯板设置;扩散板,设置在所述灯板的上方;以及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扩散板上;其中,所述第一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光学膜片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面板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偏光片、第一彩膜基板和第一阵列基板,所述第一彩膜基板和第一阵列基板对向设置,所述第一偏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一阵列基板背向所述第一彩膜基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偏光片还设置在所述第一阵列基板和所述光学膜片之间;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包括第二偏光片、第三偏光片、第二彩膜基板和第二阵列基板,所述第二彩膜基板和第二阵列基板对向设置,所述第二偏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二彩膜基板背向所述第二阵列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三偏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二阵列基板背向所述第二彩膜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偏光片和所述第三偏光片的吸收轴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偏光片和所述第二偏光片的吸收轴方向相同。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彩膜基板与所述第三偏光片通过光学胶粘接固定,且所述光学胶的厚度为200

300u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偏光片、第一彩膜基板和第一阵列基板,所述第一彩膜基板和第一阵列基板对向设置,所述第一偏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一阵列基板背向所述第一彩膜基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偏光片还设置在所述第一阵列基板和所述光学膜片之间;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包括第二偏光片、第三偏光片、第二彩膜基板和第二阵列基板,所述第二彩膜基板和第二阵列基板对向设置,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晓刚郑浩旋
申请(专利权)人: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