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黄曲条跳甲的药物组合物、药物制剂以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24154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0: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治黄曲条跳甲的药物组合物、药物制剂以及方法,所述药物组合物包括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所述有效成分A包括具有如式I所示结构的间二酰胺类化合物;所述有效成分B包括鱼藤酮、苦参碱、印楝素、绿僵菌、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呋虫胺、啶虫脒、噻虫嗪、噻虫胺、乙基多杀菌素、虫螨腈、哒螨酮、杀虫环或丁醚脲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所述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进行复配,二者具有作用方式互补和协同增效作用,防治效果显著提高,具有低剂量、高效和环保的特点。所述防治黄曲条跳甲的方法将所述药物组合物与多种施用方式进行组合,尤其通过种子处理、灌根处理或撒施处理的应用,具有早预防、长持效的优势。长持效的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治黄曲条跳甲的药物组合物、药物制剂以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杀虫剂
,具体涉及一种防治黄曲条跳甲的药物组合物、药物制剂以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属鞘翅目叶甲科,是一种严重危害蔬菜的世界性害虫,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如菜心、芥菜、萝卜、白菜、油菜和甘蓝等。黄曲条跳甲广泛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北至黑龙江、内蒙古地区,南至广东、福建地区,西至甘肃地区,东至上海江苏地区。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十字花科蔬菜种植面积连续扩大,且大部分地区无休耕期,连作、套种、间种普遍,给黄曲条跳甲的连续发生创造了良好环境。目前,在南方部分地区,黄曲条跳甲已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有超越小菜蛾成为国内蔬菜生产上第一大害虫的趋势。根据广东省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中心报道,2019年上半年广东省黄曲条跳甲发生面积520万亩次,百株成虫量100~600头,甚至可达1000~8000头,明显高于常年。该虫持续发生原因和对其合理有效的防治技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肖勇、林庆胜、尹飞等,黄曲条跳甲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贵阳)。
[0003]黄曲条跳甲主要以成虫和幼虫危害蔬菜,其中,成虫主要危害蔬菜叶片和嫩苗,其活泼善跳,遇惊动即跳跃逃避,大多栖息在蔬菜叶背、根部及土缝中,在上午8~10点和下午16~18点取食活动较为频繁,常在菜心内或贴地菜叶背面取食;幼虫主要存活于土壤中,活动性强,危害比较固定,主要危害甘蓝或根茎类十字花科蔬菜。
[0004]黄曲条跳甲的综合防治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药剂防治。其中,农业防治包括不同蔬菜品种合理轮作、清洁田园、耕翻晒地和灌水增温等;物理防治包括防虫网阻隔、黄板诱杀和诱虫灯等;药剂防治包括生物药剂和化学药剂,处理方式包括种子、灌根或撒施处理和茎叶喷雾处理。当黄曲条跳甲危害的发生量大时,仅靠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是难以控制其危害,必须采用药剂防治CN102258050A公开了一种黄曲条跳甲成虫防治药剂增效配方,采用浸渍法进行毒力测定来确定优选配方,确定最佳配方为杀甲丹与辛硫磷比例15:14时,共毒系数达到最佳,施用该防治药剂可以有效防治黄曲条跳甲成虫及幼虫的生长;但是该配方中的有机磷成分辛硫磷具有毒性和残留的问题,限制了药剂的应用。CN105009886A公开了一种番茄黄曲条跳甲的防治方法,所述防治方法将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进行结合;其中,生物防治中所用的植物提取物包括苦参碱或印栎素,化学防治的方法为喷施25g/L溴氰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但是,随着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广泛使用,黄曲条跳甲已对其产生了抗药性,杀虫效率已大不如前。CN1918995A公开了一种鱼藤酮与氟氯氰菊酯的农药组合物及其作为杀虫剂的应用,所述农药组合物由下列组分和重量百分数组成:鱼藤酮0.1~10.0%,氟氯氰菊酯4.0~30.0%,余量助剂;所述农药组合物可制备成乳油制剂、微乳剂、水乳剂或可湿性粉剂等剂型,能够有效防治各种农业害虫,尤其是黄曲条跳甲等蔬菜害虫;但是,氟氯氰菊酯同样面
临着抗药性的问题。
[0005]综合生产上药剂防治的情况,有机磷类药剂如毒死蜱、辛硫磷和丙溴磷等曾用于防治黄曲条跳甲,因毒性和残留等限制,将退出市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如氯氰菊酯、联苯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因长期使用产生了显著抗药性;烟碱类杀虫剂和新杂环类杀虫剂是目前的主流产品,但是因使用频繁或不合理使用已经在部分地区产生抗药性,需要合理轮用或缓用。
[0006]因此,开发一种作用机制新颖、高效安全的药剂及处理方式,以解决农业中面临的日益严峻的黄曲条跳甲的危害问题,是本领域的研究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治黄曲条跳甲的药物组合物、药物制剂以及方法,所述药物组合物通过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的合理复配,具有作用方式互补和协同增效的特点,对黄曲条跳甲的卵、幼虫和成虫都具有显著的杀灭作用,还可以减少黄曲条跳甲传播病原菌的风险,为解决黄曲条跳甲的危害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0008]为达到此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9]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治黄曲条跳甲的药物组合物,所述药物组合物包括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
[0010]所述有效成分A包括具有如式I所示结构的间二酰胺类化合物:
[0011][0012]式I中,Z选自氢、卤素(例如氟、氯、溴或碘)、氰基、三氟甲氧基、三氟甲基、甲磺酰基或三氟甲磺酰基。
[0013]式I中,R选自氢或甲基。
[0014]式I中,Y选自三氟甲基或三氟甲氧基。
[0015]所述有效成分B包括鱼藤酮、苦参碱、印楝素、绿僵菌、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呋虫胺、啶虫脒、噻虫嗪、噻虫胺、乙基多杀菌素、虫螨腈、哒螨酮、杀虫环或丁醚脲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001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药物组合物包括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其中,所述有效成分A包括具有如式I所示结构的间二酰胺类化合物,其作用机制新颖,能够在低剂量下实现对害虫的高效杀灭,速效性良好;而且有效成分A具有胃毒、触杀和内吸等作用方式,与现有常用药剂无交互抗药性。所述有效成分B以防治刺吸、锉吸和吮吸式口器害虫的药剂为主;考虑到蔬菜生产上安全间隔期短的特点,优选了生物药剂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所述药物组合物通过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的合理配伍,不仅作用方式互补,而且具有增效作用,可以减少黄曲条跳甲传播病原菌的风险。
[0017]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药物组合物中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质量比为(80~1):(1~80)。
[0018]其中,所述80~1可以为78、76、75、72、70、68、65、62、60、58、55、52、50、48、45、43、40、38、35、33、30、28、25、22、20、18、15、13、10、8、6、5、3或1等。
[0019]所述1~80可以为3、5、8、10、12、15、18、20、22、25、28、30、33、35、38、40、42、45、48、50、52、55、58、60、62、65、68、70、72、75、77或79等。
[0020]所述(80~1):(1~80)示例性地包括但不限于80:1、75:1、70:1、65:1、60:1、55:1、50:1、45:1、40:1、35:1、30:1、25:1、20:1、15:1、10:1、5:1、2:1、1:1、1:2、1:3、1:5、1:10、1:15、1:20、1:25、1:30、1:35、1:40、1:45、1:50、1:55、1:60、1:65、1:70、1:75或1:80等。
[0021]优选地,所述有效成分B包括鱼藤酮、苦参碱、印楝素、绿僵菌、白僵菌或苏云金杆菌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治黄曲条跳甲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组合物包括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所述有效成分A包括具有如式I所示结构的间二酰胺类化合物:其中,Z选自氢、卤素、氰基、三氟甲氧基、三氟甲基、甲磺酰基或三氟甲磺酰基;R选自氢或甲基;Y选自三氟甲基或三氟甲氧基;所述有效成分B包括鱼藤酮、苦参碱、印楝素、绿僵菌、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呋虫胺、啶虫脒、噻虫嗪、噻虫胺、乙基多杀菌素、虫螨腈、哒螨酮、杀虫环或丁醚脲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组合物中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质量比为(80~1):(1~80);优选地,所述有效成分B包括鱼藤酮、苦参碱、印楝素、绿僵菌、白僵菌或苏云金杆菌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质量比为(80~1):(1~80);优选地,所述有效成分B包括呋虫胺、啶虫脒、噻虫嗪或噻虫胺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质量比为(50~1):(1~50);优选地,所述有效成分B为乙基多杀菌素和/或虫螨腈,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质量比为(60~1):(1~60);优选地,所述有效成分B包括哒螨酮、杀虫环或丁醚脲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质量比为(80~1):(1~80);优选地,所述药物组合物包括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所述有效成分A为具有如式I所示结构的间二酰胺类化合物;所述有效成分B为鱼藤酮、苦参碱、印楝素、绿僵菌、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呋虫胺、啶虫脒、噻虫嗪、噻虫胺、乙基多杀菌素、虫螨腈、哒螨酮、杀虫环或丁醚脲中的任意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组合物包括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所述有效成分A为具有如式I所示结构的间二酰胺类化合物;所述有效成分B为哒螨酮;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质量比为(80~1):(1~80),优选为(20~1):(1~60)。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间二酰胺类化合物选自如下化合物1~15中的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珏萍相君成吕亮洪湖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泰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