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液夹杂物变性剂投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23978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0: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钢液夹杂物变性剂投入装置,所述钢液夹杂物变性剂投入装置包括基础抬架、第一移动机构、第二移动机构、悬臂机构、防护机构及升降机构;第一、二移动机构设置于基础抬架下方或上方,并与包括输料部件和下料部件的悬臂机构连接,能够实现下料部件在钢包上方的矩阵式水平移动和投料;防护机构包括彼此固定连接的调节段和类喇叭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准确定位的矩阵式物料投放,且能够使变性料深入钢液气化区以下的深度,投放效果均匀,收得率高且稳定;能够实现在线精准、均匀添加,解决添加时物料冲击钢液引起的飞溅,同时可以实现智能无人化操作。可以实现智能无人化操作。可以实现智能无人化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液夹杂物变性剂投入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钢液夹杂物变性处理或钢液合金成分微调
,具体来讲,涉及一种钢液夹杂物变性剂投入装置,该装置可用于纯净钢液中夹杂物的去除及变性处理,也适用于钢液合金成分的微调。

技术介绍

[0002]在炼钢过程中,夹杂物变性剂是去除夹杂物改变材料性能的重要手段。
[0003]在钢水进入钢包以后,钢水成分和温度基本达到要求,这时候主要是成分和温度的微调。然而,在钢厂高温环境下,夹杂物变性剂耐高温和耐氧化能力很弱,很难实现均匀、准确定量添加;夹杂物变性剂加入钢水之后物料冲击钢液引起的飞溅,造成环保破坏甚至危及操作人员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中的至少一项。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钢液夹杂物变性剂投入装置,所述钢液夹杂物变性剂投入装置包括基础抬架、第一移动机构、第二移动机构、悬臂机构、防护机构及升降机构,其中,所述基础抬架具有从地面向上延伸的高度;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包括沿第一方向固定在所述基础抬架的顶部的第一导轨和能够在所述第一导轨上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移动的第一小车;所述第二移动机构包括沿第二方向固定在所述第一小车的上方或下方的第二导轨和能够在所述第二导轨上沿所述第二方向往复移动的第二小车,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彼此垂直且均位于水平面上;所述悬臂机构包括输料部件和下料部件,所述输料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且具有与所述第二小车固定连接的一端,所述下料部件沿上下方向设置且具有与输料部件的另一端连接的上端,所述上下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垂直;所述防护机构沿所述上下方向设置且包括彼此固定连接的调节段和口径朝向钢液面逐渐增大的类喇叭段,所述调节段套装在下料部件的外部;所述升降机构与防护机构的所述调节段连接,且能够提升或下降所述调节段以调节防护机构的所述类喇叭段与钢液面的距离。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以下内容中的至少一项:能够实现准确定位的矩阵式物料投放,且能够使变性料深入钢液气化区以下的预定深度位置(例如,2m以下),投放效果均匀,收得率高且稳定;能够实现在线精准、均匀添加,解决添加时物料冲击钢液引起的飞溅,同时可以实现智能无人化操作。
附图说明
[0007]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钢液夹杂物变性剂投入装置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0008]图2示出了图1的沿C

C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09]图3示出了图2中标号为IV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10]图4示出了图2中标号为V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11]附图说明如下:
[0012]基础抬架1、第一移动机构2、第一导轨2a、第一小车2b、电动绞车2c、第二移动机构3、第二导轨3a、第二小车3b、电动绞车3c、悬臂机构4、输料部件4a、下料部件4b、减速减震构件4c、防护机构5、调节段5a、类喇叭段5b、升降机构6、定滑轮6a、索系6b、绞车7、以及配重8。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在下文中,将结合示例性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钢液夹杂物变性剂投入装置。
[0014]在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钢液夹杂物变性剂投入装置包括基础抬架、第一移动机构、第二移动机构、悬臂机构、防护机构及升降机构。
[0015]具体来讲,基础抬架具有从地面向上延伸的高度。例如,基础抬架可以为刚性杆构成的框架,以便于将其它相关机构和构件等安装在其上。
[0016]第一移动机构包括沿第一方向(例如,左右方向)固定在基础抬架的顶部的第一导轨和能够在第一导轨上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的第一小车。这里,第一小车的移动可通过电机或电动绞车实现。例如,第一小车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的行程可以在2000mm的范围内;第一小车的行进速度可以为200~1000mm/s。此外,还可将基础抬架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框架设置为导轨形状,从而实现将基础抬架与第一导轨一体化成型。
[0017]第二移动机构包括沿第二方向(例如,前后方向)固定在第一小车的上方或下方的第二导轨和能够在第二导轨上沿第二方向往复移动的第二小车,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彼此垂直且均位于水平面上。这里,第二小车的移动可通过电机或电动绞车实现。例如,第二小车沿第二方向往复移动的行程可以在2000mm的范围内;第二小车的行进速度可以为200~1000mm/s。此外,还可将第一小车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框架设置为导轨形状,从而实现将第一小车与第二导轨一体化成型。
[0018]悬臂机构包括输料部件和下料部件。输料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且具有与第二小车固定连接的一端(可称为进料端)、用于传送变性料(例如,脱氧剂、合金元素调节剂等)的传送部(例如,溜槽或传送带)、以及与下料部件连接的另一端(可称为出料端)。输料部件的所述一端、传送部和另一端顺序连接。例如,变性料可以为脱氧剂、合金元素调节剂等,传送部可以为溜槽或传送带。变性料的径向尺寸可以在10~150mm之间选择。变形料可以为球状。下料部件沿上下方向设置,所述上下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垂直,且具有与输料部件的出料端连接的上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延伸部以及与防护机构连接的下端。下料部件的上端、延伸部和下端顺序连接。例如,下料部件可以为耐高温刚性管,进一步可以为耐高温刚性矩管或耐高温刚性圆管。也就是说,输料部件和下料部件构成了呈右旋转180
°
的“L”形的物料行进路径。此外,变性剂沿水平面的最大横截面积占下料部件同一位置的横截面积的比例可以为80%~98%,也就是说,从横截面来看,在变性剂与下料部件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相应比例尺寸的缝隙。这样有利于下料过程的稳定和流畅。
[0019]防护机构沿上下方向设置,且包括彼此固定连接的调节段和口径朝向钢液面(即口径朝下)逐渐增大的类喇叭段。调节段套装在下料部件的外部,且能够与下料部件发生相
对运动,这可以通过两个法兰来实现。然而,本技术不限于此。此外,调节段可以为耐高温刚性管,进一步可以为耐高温刚性圆管或耐高温刚性矩管。
[0020]升降机构与防护机构的所述调节段连接,且能够提升或下降调节段,以实现对防护机构高度的调节,进而实现调节防护机构的所述类喇叭段与钢液面的距离,防止钢液飞溅。升降机构可包括设置在悬臂机构上的定滑轮和与防护机构连接的索系(例如,钢索)。通过升降机构、防护机构和悬臂机构的配合,可实现使类喇叭段的提升行程在800mm范围内。
[0021]通过设置第一移动机构、第二移动机构和悬臂机构,能够实现向钢液中进行矩阵式连续投放变性剂,实现其均匀添加。例如,可以实现在0~2000mm 的矩形范围内连续投放物料。此外,通过调节第一移动机构的第一小车和第二移动机构中的第二小车的移动速度能够实现对物料投放效率和效果的有效控制。
[0022]在本技术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钢液夹杂物变性剂投入装置在包括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的基础上,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液夹杂物变性剂投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液夹杂物变性剂投入装置包括基础抬架、第一移动机构、第二移动机构、悬臂机构、防护机构及升降机构,其中,所述基础抬架具有从地面向上延伸的高度;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包括沿第一方向固定在所述基础抬架的顶部的第一导轨和能够在所述第一导轨上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移动的第一小车;所述第二移动机构包括沿第二方向固定在所述第一小车的上方或下方的第二导轨和能够在所述第二导轨上沿所述第二方向往复移动的第二小车,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彼此垂直且均位于水平面上;所述悬臂机构包括输料部件和下料部件,所述输料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且具有与所述第二小车固定连接的一端,所述下料部件沿上下方向设置且具有与输料部件的另一端连接的上端,所述上下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垂直;所述防护机构沿所述上下方向设置且包括彼此固定连接的调节段和口径朝向钢液面逐渐增大的类喇叭段,所述调节段套装在下料部件的外部;所述升降机构与防护机构的所述调节段连接,且能够提升或下降所述调节段以调节防护机构的所述类喇叭段与钢液面的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液夹杂物变性剂投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抬架还包括高度调节机构,所述高度调节机构能够调节基础抬架的所述顶部的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液夹杂物变性剂投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机构还包括减速减震构件,所述减速减震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丹舟石思军张耘向志佳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亿兆晶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