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环境的居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23836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0:12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可控环境的居住系统,包括:储热层;第一结构层,与储热层的上表面形成腔室;第二结构层,位于腔室内,与储热层的上表面形成第一空间、与第一结构层之间形成第二空间;管道网,至少部分位于储热层中;通风结构,连通腔室的内部与外部,用于交换腔室内部与外部的气体;以及隔离层,位于储热层的上表面,至少隔离第一空间与储热层之间的水分,其中,管道网分别与第一空间、第二空间连通,以使管道网内的气体可选地和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内的气体进行气体交换,管道网内的气体经管道网的管壁与储热层实现热量交换。壁与储热层实现热量交换。壁与储热层实现热量交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控环境的居住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居住系统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控环境的居住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相比与植物而言,人对温度的变化更加敏感,因此,用于居住的室内环境对温度的要求更加苛刻,既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此外,还要保证室内二氧化碳等废气的排放、保证室内的空气不能过于潮湿等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控环境的居住系统,通过储热层与隔离层控制可控环境的居住系统内部的温度与水汽。
[0004]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控环境的居住系统,包括:储热层;第一结构层,与所述储热层的上表面形成腔室;第二结构层,位于所述腔室内,与所述储热层的上表面形成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一结构层之间形成第二空间;管道网,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储热层中;通风结构,连通所述腔室的内部与外部,用于交换所述腔室内部与外部的气体;以及隔离层,位于所述储热层的上表面,至少隔离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储热层之间的水分,其中,所述管道网分别与所述第一空间、所述第二空间连通,以使所述管道网内的气体可选地和所述第一空间、所述第二空间内的气体进行气体交换,所述管道网内的气体经所述管道网的管壁与所述储热层实现热量交换。
[0005]可选地,还包括遮光层,覆盖所述第一结构层的表面或者覆盖所述第二结构层的表面。
[0006]可选地,所述通风结构包括进气管道与出气管道,所述进气管道位于所述出气管道的上方,所述腔室外部的气体通过所述进气管道进入所述腔室内部,所述腔室内部的气体通过所述出气管道排出所述腔室
[0007]可选地,所述进气管道与所述出气管道相邻,所述进气管道内的气体与所述出气管道内的气体通过所述进气管道的管壁和所述出气管道的管壁实现热量交换。
[0008]可选地,还包括蓄电池,位于所述储热层的上表面并位于所述第二空间。
[0009]可选地,还包括供电装置,与所述蓄电池连接,所述供电装置包括太阳能发电装置与风力发电装置中的一种或组合。
[0010]可选地,还包括保温层,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结构层,防止所述第一空间内的气体与所述第二空间内的气体经被覆盖的所述第二结构层进行热量交换。
[0011]可选地,所述管道网具有多层,分别位于所述储热层的不同深度中。
[0012]可选地,所述储热层的材料包括土壤。
[0013]可选地,还包括:送气管道,所述管道网通过所述送气管道分别与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连通,用于将所述第一空间或所述第二空间的气体送入所述管道网;输气管道,所述管道网通过所述输气管道分别与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连通,所述管道网
内的气体输出至所述第一空间或所述第二空间;风机,位于所述送气管道上,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空间或所述第二空间内的气体进入所述管道网的总量与速度;以及多个阀门,分别位于所述送气管道和所述输气管道上,控制所述第一空间内的气体与所述管道网中的气体进行交换,或者控制所述第二空间内的气体与所述管道网中的气体进行交换。
[001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控环境的居住系统,通过第一结构层与第二结构层将腔室分隔成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并使得第二空间包围着第一空间,并通过在储热层中铺设与第一空间、第二空间连通的管道网,使得管道网内的气体选择性地与第一空间内的气体和第二空间内的气体中的一个进行气体交换,保证了在进行气体交换时,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内的气体不会相互影响,在进行气体交换时,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中的气体分别通过管道网的管壁与储热层实现热量交换,实现了第一空间内的气体与储热层的热量交换、第二空间内的气体与储热层的热量交换,从而保证了将第一空间内的温度变化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0015]进一步的,通过设置通风结构,交换腔室内外气体,从而达到排放腔室内部废气、降低腔室内部湿度、增加腔室内部氧含量的目的。
[0016]进一步的,通过将通风结构的进气管道与出气管道相邻设置,在交换腔室内外气体时,进气管道与出气管道中的气体还可以通过管道壁实现热量交换,从而减少了腔室内部的热量损失。
[0017]进一步的,通过在储热层表面设置隔离层,从而减少储热层中的水分散发至腔室中,降低了腔室内部的湿度。
[0018]进一步的,通过设置覆盖第一结构层的表面或者覆盖第二结构层的表面的遮光层,从而增加了居住的舒适度。
[0019]进一步的,通过覆盖至少部分第二结构层的保温层,防止第一空间内的气体与第二空间内的气体经被覆盖的第二结构层进行热量交换,从而更加稳定了第一空间内部的温度。
[0020]进一步的,通过设置太阳能发电装置和/或风力发电装置,从而保证了在无后勤保障情况下可控环境的居住系统可以自给运行。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的描述中的附图仅涉及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2]图1a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可控环境的居住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1b示出了图1a中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2a与图2b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可控环境的居住系统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
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图1a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可控环境的居住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b示出了图1a中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7]如图1a与图1b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可控环境的居住系统包括:第一结构层110、第二结构层120、储热层140、通风结构160、隔离层180、管道网以及用于固定第一结构层110与第二结构层120的支撑架。
[0028]第一结构层110与储热层140的上表面1形成腔室,第二结构层120位于腔室内,与储热层140的上表面1形成第一空间1100,第二结构层120 与第一结构层110之间形成第二空间1200。支撑架被第一结构层110与第二结构层120覆盖,如果第一结构层110与第二结构层120均为柔性材料,则支撑架的形状固定了腔室、第一空间1100以及第二空间1200的形状。
[0029]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可控环境的居住系统还包括:送气管道、输气管道、阀门11至21、保温层131、卷轴132、重物133、风机141、蓄电池150、供电装置170以及遮光层190。
[0030]保温层131覆盖至少部分第二结构层120,卷轴132位于第二结构层 120顶部,并与第二结构层120固定连接,保温层131的一端与卷轴120连接,另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控环境的居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储热层;第一结构层,与所述储热层的上表面形成腔室;第二结构层,位于所述腔室内,与所述储热层的上表面形成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一结构层之间形成第二空间;管道网,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储热层中;通风结构,连通所述腔室的内部与外部,用于交换所述腔室内部与外部的气体;以及隔离层,位于所述储热层的上表面,至少隔离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储热层之间的水分,其中,所述管道网分别与所述第一空间、所述第二空间连通,以使所述管道网内的气体可选地和所述第一空间、所述第二空间内的气体进行气体交换,所述管道网内的气体经所述管道网的管壁与所述储热层实现热量交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环境的居住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遮光层,覆盖所述第一结构层的表面或者覆盖所述第二结构层的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环境的居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结构包括进气管道与出气管道,所述进气管道位于所述出气管道的上方,所述腔室外部的气体通过所述进气管道进入所述腔室内部,所述腔室内部的气体通过所述出气管道排出所述腔室。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控环境的居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道与所述出气管道相邻,所述进气管道内的气体与所述出气管道内的气体通过所述进气管道的管壁和所述出气管道的管壁实现热量交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环境的居住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蓄电池,位于所述储热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昊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哨特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