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商用车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22830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9: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商用车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包括:循环球机构包括螺杆和螺母,螺杆与输入结构轴连接,螺母套设在螺杆,螺母与摇臂机构啮合连接,以带动摇臂机构摆动并输出扭矩;循环球机构还包括钢球以及两个并列设置的第一导管、第二导管,螺母内螺纹和螺杆外螺纹之间形成第一滚道;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固设在螺母的外侧,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内设置有第二滚道,第一导管内的第二滚道的首尾与第一滚道的第一段相连通,第二导管内的第二滚道的首尾与第一滚道的第二段相连通,钢球可在第一滚道和第二滚道内滚动;第一段和第二段内的钢球滚动的有效圈数均为2.5圈。该装置能够输出大扭矩,有效的满足商用车的动力转向需求。有效的满足商用车的动力转向需求。有效的满足商用车的动力转向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商用车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商用车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动转向符合汽车发展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和节能降耗的需求,大幅改善驾驶的舒适性、安全性,是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将成为汽车动力转向系统的标准配置。
[0003]目前,乘用车已经完成电动转向化,如CEPS、PEPS和REPS等,但由于上述电动转向装置的输出扭矩较小,无法满足大吨位商用车的转向扭矩需求,不能应用在商用车上。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旨在提供一种商用车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能够输出大扭矩,有效的满足商用车的动力转向需求。
[0005]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商用车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主要包括:包括:动力结构、输入结构、蜗轮蜗杆机构、循环球机构和摇臂机构;
[0007]所述循环球机构包括螺杆和螺母,所述螺杆与所述输入结构轴连接,所述螺母套设在所述螺杆上,所述螺母与所述摇臂机构啮合连接,以带动所述摇臂机构摆动并输出扭矩;
[0008]所述蜗轮蜗杆机构包括蜗轮和蜗杆,所述动力结构与所述蜗杆驱动连接,所述蜗轮套设在所述螺杆上,所述蜗杆与所述蜗轮啮合连接,以带动所述螺杆转动;
[0009]所述循环球机构还包括钢球以及两个并列设置的第一导管、第二导管,所述螺母内螺纹和所述螺杆外螺纹之间形成第一滚道;
[0010]所述第一导管和所述第二导管固设在所述螺母的外侧,所述第一导管和所述第二导管内设置有第二滚道,所述第一导管内的所述第二滚道的首尾与所述第一滚道的第一段相连通,所述第二导管内的所述第二滚道的首尾与所述第一滚道的第二段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并列设置且两者之间间隔预设距离,所述钢球可在所述第一滚道和所述第二滚道内滚动;
[0011]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内的所述钢球滚动的有效圈数均为2.5圈。
[0012]上述的一种商用车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钢球的直径为7.144mm~9.525mm,所述螺杆和螺母的螺距为9mm~15mm,所述钢球中心螺旋升角控制在5.3
°
~6.5
°
,所述钢球与所述螺杆接触点螺旋升角控制在6.2
°
~7.1
°
,所述钢球与所述螺母接触点螺旋升角控制在4.6
°
~5.3
°
,所述螺母、所述螺杆与所述钢球接触滚道双圆弧半径控制在3.5mm~5.5mm,所述钢球的中心距控制在32mm~48mm,所述导管壁厚为1.0mm~2.0mm。
[0013]上述的一种商用车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蜗轮蜗杆机构
的速比控制在21:1~26:1。
[0014]上述的一种商用车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循环球机构的速比控制在17:1~23:1。
[0015]上述的一种商用车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螺母外侧设置有齿条,所述摇臂机构包括有与所述齿条啮合的扇齿,所述扇齿的模数控制在5.0~8.0范围内,理论齿数控制在12齿~15齿范围内,有效齿数为3齿~5齿。
[0016]上述的一种商用车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输入结构包括输入轴、扭杆和角度扭矩传感器,所述动力结构包括电机和控制器;
[0017]所述输入轴套设于所述扭杆外周壁,所述扭杆与所述螺杆轴连接,所述角度扭矩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输入轴外侧,所述角度扭矩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扭杆的变形量并将所述变形量转化成扭矩和角度信号,所述角度扭矩传感器将所述扭矩和角度信号传递给所述控制器;
[0018]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控制器接收所述扭矩和角度信号控制所述电机转动,所述电机与所述蜗杆驱动连接。
[0019]上述的一种商用车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扭杆与所述输入轴压装固定,所述扭杆与所述螺杆压装固定。
[0020]上述的一种商用车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扭杆的两端设置双头花键,所述扭杆的外周壁与所述输入轴的内周壁过盈配合,所述扭杆的外周壁与所述螺杆的内周壁过盈配合。
[0021]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
[002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商用车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能够输出大扭矩,有效的满足商用车的动力转向需求。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商用车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第一方向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商用车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第二方向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商用车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第三方向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循环球机构的第一方向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循环球机构的第二方向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循环球机构的第三方向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中:1、动力结构;11、电机;12、控制器;2、输入结构;21、输入轴;22、扭杆;23、角度扭矩传感器;3、蜗轮蜗杆机构;31、蜗轮;32、蜗杆;4、循环球机构;41、螺杆;412、第一滚道;4121、第一段;4122、第二段;42、螺母;421、齿条;43、钢球;44、第一导管;445、第二滚道;45、第二导管;5、摇臂机构;51、摇臂轴;511、扇齿;52、摇臂;6、壳体;61、循环球机构室;62、蜗轮蜗杆机构室。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
明,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31]本文中为组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2]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3]请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商用车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结构、输入结构、蜗轮蜗杆机构、循环球机构和摇臂机构;所述循环球机构包括螺杆和螺母,所述螺杆与所述输入结构轴连接,所述螺母套设在所述螺杆上,所述螺母与所述摇臂机构啮合连接,以带动所述摇臂机构摆动并输出扭矩;所述蜗轮蜗杆机构包括蜗轮和蜗杆,所述动力结构与所述蜗杆驱动连接,所述蜗轮套设在所述螺杆上,所述蜗杆与所述蜗轮啮合连接,以带动所述螺杆转动;所述循环球机构还包括钢球以及两个并列设置的第一导管、第二导管,所述螺母内螺纹和所述螺杆外螺纹之间形成第一滚道;所述第一导管和所述第二导管固设在所述螺母的外侧,所述第一导管和所述第二导管内设置有第二滚道,所述第一导管内的所述第二滚道的首尾与所述第一滚道的第一段相连通,所述第二导管内的所述第二滚道的首尾与所述第一滚道的第二段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并列设置且两者之间间隔预设距离,所述钢球可在所述第一滚道和所述第二滚道内滚动;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内的所述钢球滚动的有效圈数均为2.5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商用车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球的直径为7.144mm~9.525mm,所述螺杆和螺母的螺距为9mm~15mm,所述钢球中心螺旋升角控制在5.3
°
~6.5
°
,所述钢球与所述螺杆接触点螺旋升角控制在6.2
°
~7.1
°
,所述钢球与所述螺母接触点螺旋升角控制在4.6
°
~5.3
°
,所述螺母、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锋王辉温选辉吴林健章炬辉鲍柯常相要张军成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万安泵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