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装置及熔融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22763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9: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疏通装置及熔融系统,其中,疏通装置用于疏通熔融装置的卸料口,疏通装置包括:疏通件,包括发热部和与发热部连接且相分隔的第一电连接部和第二电连接部,第一电连接部和第二电连接部用于与电源电连接,以使发热部通电发热,当卸料口处存在固态物时,将疏通件与固态物接触,发热部的热量传递至该固态物以使其熔融,进而实现对卸料口的应急疏通;在此过程中疏通件可沿朝向卸料口内侧的方向移动;受力测量装置,用于实时测量疏通件的受力状态,以根据受力状态判断通过疏通件疏通的固态物的熔融程度,从而使疏通件的疏通过程更加直观,也便于对疏通装置的控制。也便于对疏通装置的控制。也便于对疏通装置的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疏通装置及熔融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熔融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疏通装置及熔融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核工业领域中,冷坩埚玻璃固化技术由于具有处理温度高、可处理废物类型广、熔炉使用寿命长、退役容易等优点,成为国内及国际上用于放射性废物处理采用的较为先进的工艺手段。由于冷坩埚的埚体的容积有限,在处理主要以液态存在的放射性废物(即放射性废液)时,可以通过配备一台煅烧炉(例如回转煅烧炉)提前对放射性废液进行预处理,将放射性废液煅烧转形至固体粉末状,再通入至冷坩埚中进行后续熔融固化,这种方式被称为两步法冷坩埚玻璃固化技术。
[0003]两步法冷坩埚玻璃固化技术的主要设备包括煅烧炉和冷坩埚。其中,冷坩埚是利用电源产生高频(105~106Hz)电流,再通过感应线圈转换成电磁流透入待处理物料,形成涡流产生热量,实现待处理物料的直接加热熔融。冷坩埚主要包括冷坩埚埚体和熔融加热结构,冷坩埚埚体是由通冷却水的金属弧形块或管组成的容器(容器形状主要有圆形或椭圆形),熔融加热结构包括缠绕在冷坩埚埚体的外侧的感应线圈和与感应线圈电性连接的高频感应电源。当待处理物料放置在冷坩埚埚体内后,打开高频感应电源向感应线圈通电,通过感应线圈将电流转换成电磁流并透过冷坩埚埚体的壁体进入待处理物料内部,从而在待处理物料内部形成涡流产生热量,进而实现对待处理物料的加热。冷坩埚工作时金属弧形块或管内连续通入冷却水,冷坩埚埚体内的熔融物的温度很高,一般可高达2000℃以上,但冷坩埚埚体的壁体仍保持较低温度,一般小于200℃,从而使熔融物靠近冷坩埚埚体的壁体的低温区域形成一层2~3cm厚的固态物(冷壁),因此称为“冷”坩埚。
[0004]上述冷坩埚通过加热将物料熔融后,需要通过卸料口和/或卸料通道进行卸料。然而,现有的冷坩埚的卸料口和/或卸料通道可能会被熔融物料局部凝固形成的固态物堵塞,一旦如此将严重影响卸料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疏通装置及熔融系统。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疏通装置,用于疏通熔融装置的卸料口,疏通装置包括:疏通件,包括发热部和与发热部连接且相分隔的第一电连接部和第二电连接部,第一电连接部和第二电连接部用于与电源电连接,以使发热部通电发热,当卸料口处存在固态物时,将疏通件与固态物接触,发热部的热量传递至该固态物以使其熔融,在此过程中疏通件可沿朝向卸料口内侧的方向移动;受力测量装置,用于实时测量疏通件的受力状态,以根据受力状态判断通过疏通件疏通的固态物的熔融程度。
[0007]进一步地,疏通件还包括壳体,发热部位于壳体内,壳体包括传热部,传热部分别与发热部和固态物接触,以将发热部的热量传递至该固态物。
[0008]进一步地,疏通件还包括保温结构,保温结构用于减少发热部在与传热部接触的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的热量散发。
[0009]进一步地,保温结构包裹在至少部分壳体的外侧,传热部外露于保温结构。
[0010]进一步地,保温结构位于壳体内并包裹在至少部分发热部的外侧,发热部与传热部接触的部分外露于保温结构。
[0011]进一步地,壳体还包括保温壳部,保温壳部包裹在至少部分发热部的外侧,保温结构包括保温壳部。
[0012]进一步地,疏通件在沿朝向卸料口内侧的方向移动的同时可沿自身轴线转动。
[0013]进一步地,疏通件还包括尖刺部,尖刺部用于随着疏通件沿朝向卸料口内侧的方向的移动刺穿固态物。
[0014]进一步地,疏通件还包括壳体,发热部位于壳体内,壳体包括与发热部接触的传热部,传热部的一部分形成尖刺部。
[0015]进一步地,尖刺部的外壁设有多个刃口,多个刃口沿尖刺部的周向间隔设置,每个刃口沿尖刺部的轴向方向延伸至尖刺部的顶端,和/或,每个刃口呈螺旋状布置并延伸至尖刺部的顶端。
[0016]进一步地,受力测量装置用于实时测量疏通件的轴向力、弯矩、扭矩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7]进一步地,疏通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疏通件沿朝向卸料口内侧的方向移动和/或沿自身轴线转动。
[0018]进一步地,疏通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疏通件在可与卸料口处的固态物接触的疏通工位和避让卸料口的空闲工位之间进行切换。
[0019]进一步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疏通件摆动和/或移动。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熔融系统,包括熔融装置和用于疏通熔融装置的卸料口的疏通装置,疏通装置为上述的疏通装置。
[0021]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当卸料口处存在固态物时,将疏通件与固态物接触,通电后的发热部发出的热量传递至该固态物以使其熔融,进而实现对卸料口的应急疏通。在此过程中疏通件可沿朝向卸料口内侧的方向移动,这样可以使疏通件与固态物之间存在一定的作用力,该作用力施加在固态物上一方面能够加快固态物熔融的进程,另一方面借助该作用力也可以击碎一部分固态物,从而有助于卸料口的疏通。受力测量装置用于实时测量疏通件的受力状态,以根据受力状态判断通过疏通件疏通的固态物的熔融程度,从而使疏通件的疏通过程更加直观,也便于对疏通装置的控制。
附图说明
[0022]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作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专利技术有全面的理解。
[0023]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疏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图1的疏通装置的疏通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图1的疏通装置的尖刺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疏通装置的尖刺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疏通装置的疏通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6是图5的疏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的疏通装置的疏通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熔融系统中熔融装置处于被固态物堵塞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9是图1的疏通装置与图8的熔融装置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0是图1的疏通装置与另一种熔融装置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0033]需要说明的是,附图并不一定按比例来绘制,而是仅以不影响读者理解的示意性方式示出。
[0034]附图标记说明:
[0035]10、熔融装置;11、卸料口;12、卸料结构;13、熔融主体;14、熔融加热结构;121、卸料通道;122、卸料加热结构;123、卸料管;151、卸料底板;152、卸料闸板;20、疏通装置;21、疏通件;211、发热部;212、第一电连接部;213、第二电连接部;214、壳体;2141、传热部;2142、保温壳部;215、保温结构;216、尖刺部;2161、刃口;217、底座;22、受力测量装置;23、第一驱动装置;231、第一电机;232、第二电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疏通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疏通熔融装置(10)的卸料口(11),所述疏通装置包括:疏通件(21),包括发热部(211)和与所述发热部(211)连接且相分隔的第一电连接部(212)和第二电连接部(213),所述第一电连接部(212)和所述第二电连接部(213)用于与电源电连接,以使所述发热部(211)通电发热,当所述卸料口(11)处存在固态物时,将所述疏通件(21)与所述固态物接触,所述发热部(211)的热量传递至该固态物以使其熔融,在此过程中所述疏通件(21)可沿朝向所述卸料口(11)内侧的方向移动;受力测量装置(22),用于实时测量所述疏通件(21)的受力状态,以根据所述受力状态判断通过所述疏通件(21)疏通的所述固态物的熔融程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疏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疏通件(21)还包括壳体(214),所述发热部(211)位于所述壳体(214)内,所述壳体(214)包括传热部(2141),所述传热部(2141)分别与所述发热部(211)和所述固态物接触,以将所述发热部(211)的热量传递至该固态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疏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疏通件(21)还包括保温结构(215),所述保温结构(215)用于减少所述发热部(211)在与所述传热部(2141)接触的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的热量散发。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疏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结构(215)包裹在至少部分所述壳体(214)的外侧,所述传热部(2141)外露于所述保温结构(215)。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疏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结构(215)位于所述壳体(214)内并包裹在至少部分所述发热部(211)的外侧,所述发热部(211)与所述传热部(2141)接触的部分外露于所述保温结构(215)。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疏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14)还包括保温壳部(2142),所述保温壳部(2142)包裹在至少部分所述发热部(211)的外侧,所述保温结构(215)包括所述保温壳部(2142)。7.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玉松朱冬冬鲜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