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絮凝沉淀池强化氨氮处理MBBR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219432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9: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絮凝沉淀池强化氨氮处理MBBR系统,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其包括反应池、总进水管路及总出水管路,反应池内从前往后依次被分隔为絮凝反应区、沉淀区、曝气反应区及出水区,总进水管路连接在絮凝反应区的池体上,总出水管路连接在出水区的池体上,待处理水从总进水管路进入,依次经过絮凝反应区、沉淀区、曝气反应区及出水区后,通过总出水管路排出,在出水区增加集泥斗保证出水区集泥效果,并且在集泥斗设置排泥泵,促进排泥。曝气反应区内脱落的生物膜通过其进水端底部设置的第一拦截筛网进入过泥通道,并顺着过泥通道流向沉淀区内的集泥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使待处理水中的氨氮、TP、COD、SS得以去除,实现净化。化。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絮凝沉淀池强化氨氮处理MBBR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絮凝沉淀池强化氨氮处理MBBR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氨氮、COD和SS作为污水处理中常规控制参数,其排放浓度是衡量污水处理效果的重要指标。当前,污水处理在工艺流程上需三级处理方能达到排放标准,其中,进水SS及不溶性COD主要通过一级处理经沉淀、过滤或适当曝气而去除。而氨氮和可溶性COD则通过二级处理经具有活性污泥的曝气池进行好氧氧化去除,同时,为保证引入的活性污泥不随出水流失,需配合较大池容的沉淀池对活性污泥进行重力沉降;普通污水经过二级处理后,仍含有SS和难以生物降解的COD,因此需增设三级处理通过化学法或物理法进一步去除,最终达到排放标准。普通污水三级处理具有运行维护简单、处理效果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是其工艺流程长、占地大、运行费用高、抗冲击性差等等都限制了其处理效率。针对以上问题,若能简化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提高二级处理效率,即可从根本上改善污水处理效果。
[0003]现有技术相关方面的研究报道主要有:/>[0004]C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絮凝沉淀池强化氨氮处理MBBR系统,其包括反应池、总进水管路及总出水管路,所述的反应池内从前往后依次被分隔为絮凝反应区、沉淀区、曝气反应区及出水区,所述的总进水管路连接在所述的絮凝反应区的池体上,所述的总出水管路连接在所述的出水区的池体上,待处理水从所述的总进水管路进入,依次经过絮凝反应区、沉淀区、曝气反应区及出水区后,通过所述的总出水管路排出;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的絮凝反应区的反应池的池底为水平设计,从所述的出水区至沉淀区处对应的反应池的池底为斜向下设计并形成一坡度,所述的坡度的范围为2~5%,位于沉淀区处的反应池的池底位置最低,在反应池的池底位置最低处设置有第一集泥斗;所述的曝气反应区底部的池底为水平设计,在所述的曝气反应区的池底与所述的反应池的池底之间设置有过泥通道;所述的沉淀区的出水端上部设置有出水堰,所述的出水堰的上沿低于运行水位,通过所述的出水堰出水进入所述的曝气反应区;在所述的曝气反应区内设置有悬浮载体、曝气管路,在所述的曝气反应区的进水端底部设置有第一拦截筛网,曝气反应区内脱落的生物膜通过其进水端底部设置的第一拦截筛网进入所述的过泥通道,并顺着所述的过泥通道流向所述的沉淀区内的第一集泥斗;所述的出水区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集泥斗,在所述的第二集泥斗内设置排泥泵和与其连接的排泥管,所述的排泥管的出泥口恰好位于所述的第一拦截筛网下方的过泥通道底部,所述的排泥管的出泥口的上方设置有过泥挡板,所述的过泥挡板为双挡板设计,分别包括前挡板和后挡板,其中,所述的前挡板位于所述的过泥通道与沉淀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文杰吴迪黄子进周家中宋平周管勇杰关闯李新利刘宜龙路晖李洪禹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思普润水处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