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源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0387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9: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源结构,包括:照明组件、导光板、调光膜以及位于导光板反光面一侧的反射片。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出光面和反光面,其中,位于反光面上的第一表面微结构表面上任一点的切线与反光面的接触角不大于9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源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背光源
,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源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背光源是应用在显示和照明领域的重要组件,起到形成均匀面光源的作用。传统的背光源结构通常是在导光板的表面增加网点或沟槽等结构破坏光的波导传播,对导光板出射的光线经过扩散膜进行扩散,然后经过增亮膜将光线收缩。传统背光源最终的出射光线角度通常在垂直于出光面
±
35
°
内。传统背光源由于扩散片的扩散作用出光角度较大,在正视方向亮度受到限制。
[0003]另外,在某些特殊行业,如:在网络上进行购物或者账户交易等操作,在进行上述操作过程中,操作者经常需要在电脑、手机、自动柜员机、自动取票机等显示设备上输入个人信息,从而很容易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需要特殊的显示装置,力求保证操作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尤其机密的信息更需要传给特定的人员,这就需要传递信息的显示设备具有防偷窥性能,需要背光源具有小的出光范围。因此,基于提升背光源亮度、减小出光角度等要求,需要一种可实现的背光源结构设计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主要解决了背光源结构设计出光角度较大、正视方向亮度受到限制等问题,提供了一种背光源结构。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背光源结构,所述背光源结构包括:照明组件;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出光面和反光面,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出光面垂直并相邻,所述入光面位于靠近所述照明组件的一侧,所述反光面与所述出光面位置相对设置,所述反光面上设置为具有第一表面微结构,所述第一表面微结构的表面上任一点的切线与所述反光面的接触角不大于9
°
,所述入光面设置为具有第二表面微结构,所述第二表面微结构的表面上任一点的切线与所述入光面的夹角为30
°
~70
°
,所述出光面设置为具有第三表面微结构,所述第三表面微结构的表面上任一点的切线与所述入光面的夹角不大于 70
°
,所述导光板的光线出光角度在65
°
~90
°
之间;调光膜,所述调光膜位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一侧,所述调光膜包括基材层和微结构层,所述微结构层为具有沿平行于所述入光面方向延伸并间断或连续排布的三角形棱镜条;反射片,所述反射片位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反光面一侧。
[0006]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表面微结构为多个凸型或凹型的网点微结构。
[0007]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网点微结构为棱锥结构、棱台结构或弧面结构。
[0008]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弧面结构为部分球面、椭球面或椭圆抛物面中的一种,所述弧面结构在所述反光面上的投影为圆形或椭圆形。
[0009]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表面微结构和/或所述第三表面微结构为外
凸或内凹的条状结构。
[0010]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条状结构的表面上任一点的切线与所述入光面或所述出光面的角度为30
°
~70
°

[0011]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条状结构为棱镜条、圆柱条或梯形条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2]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相邻所述条状结构之间的间距为30μm~140 μm。
[0013]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三角形棱镜条位于背离所述导光板出光面的一侧,靠近所述入光面一侧的三角形棱镜条的底角A为86
°
~90
°
,远离所述入光面一侧的三角形棱镜条的底角B为66
°
~74
°
,所述三角形棱镜条的底部宽度L为6μm~25μm。
[0014]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三角形棱镜条位于靠近所述导光板出光面的一侧,靠近所述入光面一侧的三角形棱镜条的底角C为30
°
~80
°
,远离所述入光面一侧的三角形棱镜条的底角D为30
°
~80
°
,所述三角形棱镜条的底部宽度P为5μm~35μm。
[0015]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微结构层由折射率在1.45~1.7之间的树脂材料制备而成。
[0016]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固定到所述调光膜背离所述导光板一侧的掺杂散射粒子的改善层。
[0017]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射粒子分布在靠近所述入光面的所述改善层的热斑区M中。
[0018]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射粒子分布整个所述改善层中,且从靠近所述入光面的一侧到背离所述入光面的一侧所述散射粒子在所述改善层中的分布密度逐渐降低。
[0019]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调光膜背离所述导光板一侧还设有调光元件。
[0020]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光元件包括基础材料和掺杂材料,所述掺杂材料通电时在所述基础材料内转动。
[0021]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础材料的折射率n1与所述掺杂材料的折射率n2之间的折射率差值为0.3~3之间。
[0022]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掺杂材料由棒状分子组成。
[0023]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棒状分子的宽度在50nm~1000nm之间,所述棒状分子的长度在500nm~50um之间。
[0024]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申请设计的背光源结构与传统的背光源结构相比,不仅减少了大角度光线,提升了背光源利用率,而且还使出光角度变小,提升了背光源的亮度;此外,本申请设计的背光源结构还避免了照明组件在入光面造成的热斑或亮暗不均的光学不良问题。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一实施例背光源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一实施例背光源结构的主视图;
[0027]图3为导光板结构的主视图;
[0028]图4为导光板结构的俯视图;
[0029]图5为导光板结构的左视图;
[0030]图6为第二表面微结构和/或第三表面微结构中条状结构类型图;
[0031]图7为第二表现微结构和/或第三表面微结构中条状结构角度示意图;
[0032]图8为一实施例调光膜结构主视图;
[0033]图9为一实施例调光膜结构光线矫正示意图;
[0034]图10为另一实施例调光膜结构主视图;
[0035]图11为另一实施例调光膜结构光线矫正示意图;
[0036]图12为复合调光膜结构示意图;
[0037]图13为复合调光膜中一实施例改善层掺杂粒子分布;
[0038]图14为复合调光膜中另一实施例改善层掺杂粒子分布;
[0039]图15为另一实施例背光源结构的主视图;
[0040]图16为调光元件结构示意图;
[0041]图17为宽视角下调光元件中掺杂材料分子状态的俯视图;
[0042]图18为窄视角下调光元件中掺杂材料分子状态的俯视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结构包括:照明组件;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出光面和反光面,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出光面垂直并相邻,所述入光面位于靠近所述照明组件的一侧,所述反光面与所述出光面位置相对设置,所述反光面上设置为具有第一表面微结构,所述第一表面微结构的表面上任一点的切线与所述反光面的接触角不大于9
°
,所述入光面设置为具有第二表面微结构,所述第二表面微结构的表面上任一点的切线与所述入光面的夹角为30
°
~70
°
,所述出光面设置为具有第三表面微结构,所述第三表面微结构的表面上任一点的切线与所述入光面的夹角不大于70
°
,所述导光板的光线出光角度在65
°
~90
°
之间;调光膜,所述调光膜位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一侧,所述调光膜包括基材层和微结构层,所述微结构层为具有沿平行于所述入光面方向延伸并间断或连续排布的三角形棱镜条;反射片,所述反射片位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反光面一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微结构为多个凸型或凹型的网点微结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点微结构为棱锥结构、棱台结构或弧面结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面结构为部分球面、椭球面或椭圆抛物面中的一种,所述弧面结构在所述反光面上的投影为圆形或椭圆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微结构和/或所述第三表面微结构为外凸或内凹的条状结构。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结构的表面上任一点的切线与所述入光面或所述出光面的角度为30
°
~70
°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结构为棱镜条、圆柱条或梯形条中的一种或多种。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条状结构之间的间距为30μm~140μm。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骏薛九枝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集萃智能液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