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升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9970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8: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施工升降机,包括竖直地面设置的楼层支撑板、与所述楼层支撑板固定连接的井道架、沿所述井道架垂直运动的升降机轿厢、驱动所述升降机轿厢运动的曳引系统,以及平衡所述升降机轿厢的对重架,所述井道架包括两组对称布置的立柱,以及连接两侧立柱顶部的顶梁,所述对重架设置在一侧所述立柱内,所述曳引系统处于所述井道架沿自身宽度方向延伸的区域内。相对传统施工升降机,仅需要两根立柱和顶梁拼接成井道架,且所有曳引轮均处于井道架沿自身宽度方向延伸的区域内,对重架设置在立柱内,整体装置占地面积小,且搭建快速。速。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施工升降机


[0001]本技术涉及电梯
,尤其涉及一种室外快速搭建、占地更小的施工升降机。

技术介绍

[0002]施工升降机用于建筑初期运输人员或建材,或者是老旧小区的后期改造。针对用于建筑初期所需的施工升降机,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考虑快速搭建,力求占地面积小。
[0003]已知的施工升降机,如公开号为CN 201330106的多层住宅室外井道无机房电梯装置公开了一种搭建一个具有四个方管柱的井道架,且驱动对重架和升降机轿厢的轮组(除曳引机外)均设置在井道架顶部的电梯装置,井道架自身的四个方管柱占据了极大占地面积,且大部分导向轮设置在顶部,不利于后期维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占地面积更小,更易于维护的电梯。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施工升降机,包括竖直地面设置的楼层支撑板、与所述楼层支撑板固定连接的井道架、沿所述井道架垂直运动的升降机轿厢、驱动所述升降机轿厢运动的曳引系统,以及平衡所述升降机轿厢的对重架,所述井道架为两组对称布置的立柱,以及连接两侧立柱顶部的顶梁,所述对重架设置在一侧所述立柱内,所述曳引系统处于所述井道架沿自身宽度方向延伸的区域内,所述曳引系统包括:
[0006]驱动绳轮,所述驱动绳轮邻近地面设置,且设置在远离所述对重架的立柱侧;
[0007]升降机轿厢升降轮组,所述升降机轿厢升降轮组包括设置在所述驱动绳轮与立柱之间的第一变向轮、设置在所述顶梁的第二变向轮,以及设置在所述升降机轿厢顶部的牵引轮,所述驱动绳轮、第一变向轮、第二变向轮和牵引轮通过一根钢丝绳连接;
[0008]对重架升降轮组,所述对重架升降轮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变向轮下方的第一导向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变向轮下方的第二导向轮,以及与所述第二导向轮同一水平的第三导向轮,所述第二导向轮和第三导向轮分别设置在两侧立柱的顶部,所述驱动绳轮、第一导向轮、第二导向轮和第三导向轮通过所述钢丝绳连接,所述钢丝绳通过第三导向轮连接所述对重架的对重轮;
[0009]所述钢丝绳的两自由端分别通过所述牵引轮和所述对重轮导向固定所述楼层支撑板的顶部。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牵引轮为两个,分别布置在所述升降机轿厢顶部的两侧,且临近所述立柱。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变向轮和所述第一导向轮为定滑轮,两者的旋转方向相反。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向轮较所述第一变向轮更靠近升降机
轿厢。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立柱由支撑框架在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上拼接而成,所述支撑框架为多组。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变向轮和所述第一导向轮部分伸入所述支撑框架内。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立柱与所述楼层支撑板之间通过横梁框架连接固定。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横梁框架为多组,在高度方向上间隔2.5米~3米设置。
[001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变向轮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导向轮和所述第二变向轮的径向所成夹角α,夹角α满足15度<夹角α<30度。
[001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立柱由标准节拼搭而成。
[0019]上述改进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20]总体而言,通过本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1]本技术的施工升降机,井道架由两组立柱和一根顶梁拼接而成,占地面积小,且驱动绳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一变向轮设置在底部且相互邻近,方便集中维护。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申请施工升降机的立体图;
[0023]图2为本申请施工升降机的主视图;
[0024]图3为图2的俯视图;
[0025]图4为本申请施工升降机中支撑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
[0027]1、楼层支撑板;2、井道架;21、立柱;210、导轨;22、顶梁;
[0028]23、支撑框架;
[0029]24、横梁框架;
[0030]3、升降机轿厢;4、对重架;41、对重轮;
[0031]51、驱动绳轮;
[0032]521、第一变向轮;522、第二变向轮;523、牵引轮;
[0033]531、第一导向轮;532、第二导向轮;533、第三导向轮;
[0034]54、钢丝绳。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6]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37]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施工升降机,包括竖直地面设置的楼层支撑板1、与楼层支撑板1固定连接的井道架2、沿井道架2垂直运动的升降机轿厢3、驱动升降机轿厢3运动的曳引系统,以及平衡升降机轿厢3的对重架4,井道架2包括两组对称布置的立柱21,以及连接两侧立柱顶部的顶梁22,对重架4设置在一侧立柱21内,曳引系统处于井道架2沿自身宽度延伸的区域内。
[0038]楼层支撑板1由混凝土或钢材建造而成,连接各个楼层,井道架2平行楼层支撑板1设置,由钢材拼接而成,快速方便。且两者之间通过钢材进行连接加固井道架2的稳定性,保证升降机轿厢3的运行安全性。
[0039]立柱21与地面通过地脚螺栓或其他现有技术固定连接,两侧立柱21的相对内侧焊接或螺栓连接有供升降机轿厢3上、下滑动的导轨210,升降机轿厢3上设置有与导轨210相配合的导靴(图未示),提高升降机轿厢3的运行稳定性。相对传统的由四根立柱所组成的井道架,立柱数量更少,占地面积更小,搭建速度更快。立柱21的水平截面为矩形框架,内部中空,方便曳引系统的铺设,并且对重架4可以在一侧立柱21内上、下滑动,给予对重架4一定的保护,且节省了对重架4所需的安装空间,减小占地面积。
[0040]顶梁32由槽钢或其他标准钢材焊接或螺栓连接在两侧立柱31的顶部,有利于现场快速搭建。
[0041]曳引系统一般包括各种用于导向、变向的曳引轮,以及连接各个曳引轮的钢丝绳,竖直投影观察,所有曳引轮和钢丝绳均未超出井道架2沿自身宽度方向延伸的区域内,进一步缩小占地面积。
[0042]曳引系统包括:驱动绳轮51、升降机轿厢升降轮组、对重架升降轮组。
[0043]驱动绳轮51邻近地面设置,且设置在远离对重架4的立柱21侧。升降机轿厢升降轮组包括设置在驱动绳轮51与立柱21之间的第一变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施工升降机,包括竖直地面设置的楼层支撑板、与所述楼层支撑板固定连接的井道架、沿所述井道架垂直运动的升降机轿厢、驱动所述升降机轿厢运动的曳引系统,以及平衡所述升降机轿厢的对重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井道架包括两组对称布置的立柱,以及连接两侧立柱顶部的顶梁,所述对重架设置在一侧所述立柱内,所述曳引系统处于所述井道架沿自身宽度方向延伸的区域内,所述曳引系统包括:驱动绳轮,所述驱动绳轮邻近地面设置,且设置在远离所述对重架的立柱侧;升降机轿厢升降轮组,所述升降机轿厢升降轮组包括设置在所述驱动绳轮与立柱之间的第一变向轮、设置在所述顶梁的第二变向轮,以及设置在所述升降机轿厢顶部的牵引轮,所述驱动绳轮、第一变向轮、第二变向轮和牵引轮通过一根钢丝绳连接;对重架升降轮组,所述对重架升降轮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变向轮下方的第一导向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变向轮下方的第二导向轮,以及与所述第二导向轮同一水平的第三导向轮,所述第二导向轮和第三导向轮分别设置在两侧立柱的顶部,所述驱动绳轮、第一导向轮、第二导向轮和第三导向轮通过所述钢丝绳连接,所述钢丝绳通过第三导向轮连接所述对重架的对重轮;所述钢丝绳的两自由端分别通过所述牵引轮和所述对重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卫明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百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