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视显示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9322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视显示模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面板、光学膜片、扩散板、灯板、背板,以及设置的侧边的中框,所述中框具有第一连接壁、第二连接壁以及第三连接壁,第一连接壁和第二连接壁之间形成U型腔体,第一连接壁的外侧面与面板的边缘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壁具有位于U型腔体内的第一侧面并通过所述第一侧面与扩散板的边缘相连,所述第三连接壁的外侧面与所述背板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E字型中框的U型腔体可固定光学材料,顶侧壁及下侧壁可分别连接面板和背板,该结构设计节省了侧面卡扣需要的空间,且可提供光学材料所需的膨胀空间,实现边框宽度W2比现有方案W1明显减小的效果,提升了产品的外观品质。提升了产品的外观品质。提升了产品的外观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视显示模组


[0001]本技术属于电视机
,具体涉及一种电视显示模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电视机使用的液晶显示模组包括面板和背光模组等组成,基于产品外观需求,液晶电视的边框要求越来越窄,同时也要求液晶面板的Black Matrix(BM区或黑底区,可视区四周黑色区域边框)越来越小,8K(7680*4320)清晰度的超高清产品面板的覆晶薄膜(Chip On Flex或简称COF)间距更小,从而对液晶模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003]LED背光通常有两种分法。一是,按照LED发出的光源色彩,分成白光LED背光源和RGB

LED背光源两种,一般市面上的电视采用的是造价更便宜的白光LED。二是,按入射位置划分可分为:直下式和侧入式两大类,这也是目前区别背光源被广泛使用的方式。其中侧入式和直下式,指的是平板电视LED背光源由于安放在不同位置而引起的区别,对于直下式而言,是把LED做成密集的点阵,放置在屏幕的背后,直接照射屏幕,因此也叫直射式。而侧入式指的是把LED背光放置在屏幕的侧面(其实,屏幕的四个边缘都有安放),这一光源照射导光板后,点亮整个屏幕的背面,从而让整个屏幕都亮起来。
[0004]如图1所示,现有直下式液晶显示模组通常包括液晶面板101,背板108、灯条107、反射片106、扩散板105、光学膜片104、中框103等部件。其中液晶面板101通过双面胶102与中框103连接,背板108和扩散板105等安装到中框103上,例如通过卡扣109连接。上述背板108为斜面板,满足安装需求的中框103的宽度较大。市场上液晶面板的BM区逐步要求实现超窄边化,但由于扩散板(光学膜片)的材料特性要求具有一定的安装膨胀空间,现有的液晶模组边框较大,即可视区到边框外侧的尺寸(W1)较大,无法实现超窄边框模组。同时,现有液晶显示模组的部件较多,组装工艺复杂,而8K面板地侧COF间距小,目前结构无法满足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视显示模组,可显著减小电视模组的边框宽度,以获得全面屏的视觉效果。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电视显示模组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电视显示模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面板、光学膜片、扩散板、灯板、背板,以及设置的侧边的中框,所述中框具有第一连接壁、第二连接壁以及第三连接壁,第一连接壁和第二连接壁之间形成U型腔体,第一连接壁的外侧面与面板的边缘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壁具有位于U型腔体内的第一侧面并通过所述第一侧面与扩散板的边缘相连,所述扩散板与所述光学膜片彼此相连,扩散板和光学膜片的边缘均容纳在所述U型腔体内,并且光学膜片的边缘与第一连接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三连接壁的外侧面与所述背板连接,所述背板与所述灯板相连。
[0008]进一步,所述中框为截面呈E字形的槽状结构。
[0009]进一步,所述背板为平面板状结构。
[0010]进一步,所述背板为金属板,所述背板通过粘贴或螺丝固定的方式与中框固定连接。
[0011]进一步,还包括封接框和转接件,所述封接框通过转接件与背板相连,转接件分别与背板以及封接框连接。
[0012]进一步,所述转接件为截面呈U字形的长条形槽状结构,转接件具有连接臂,转接件的连接臂与背板相连相连。
[0013]进一步,所述转接件还具有支撑臂,所述支撑臂与中框第二连接壁的第一侧面处于同一平面,所述支撑臂连接支撑扩散板。
[0014]进一步,所述中框为U字形结构,所述中框、背板以及转接件为一体成形结构。
[0015]进一步,所述转接件和所述封接框上分别设置有可配合连接的卡扣和卡接孔,所述转接件与封接框通过卡扣和卡接孔卡合连接,封接框上还设置有插接槽,转接件的至少一部分侧壁插入到插接槽中以增强封接框与转接件的连接稳定性。
[0016]进一步,封接框外还设置有装饰条,装饰条包覆在封接框的外侧,封接框上设置有支撑块,支撑块衬垫在封接框与装饰条的内壁面之间。
[0017]本技术中,E字型中框的U型腔体可固定光学材料,顶侧壁及下侧壁可分别连接面板和背板,上述结构设计节省了侧面卡扣需要的空间,且可提供光学材料所需的膨胀空间,实现边框宽度W2比现有方案W1明显减小的效果,提升了产品的外观品质,也节省了现有结构中扩散板支撑零部件的使用。采用E字形中框和平板式背板的结合,减小了可视区到边框最外侧的尺寸,可实现超窄边框设计,同时满足液晶模组的光学视效,实现超窄边框全面屏设计。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现有的电视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电视显示模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电视显示模组中框部位连接结构剖面图;
[0021]图4

图6为本技术电视显示模组中框的剖面图;
[0022]图7为本技术电视显示模组内中框和封接框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8为本技术电视显示模组中转接件、封接框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9为本技术电视显示模组中转接件与背板的连接结构剖面图;
[0025]图10为本技术电视显示模组中封接框部位的连接结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更好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电视显示模组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27]如图2

图6所示,本技术的电视显示模组包括面板10、中框20、扩散板31、光学膜片30、灯板40以及背板50,中框20为E字形结构,中框20包括第一连接壁21、第二连接壁22以及第三连接壁23,第一连接壁21和第二连接壁22之间形成U型腔体24,其中第一连接壁21的外侧面与面板10连接,例如第一连接壁21的外侧面通过双面胶11与面板10连接,上述第
一连接壁21外侧面是指位于U型腔体24外的侧面,第二连接壁22的第一侧面与扩散板31相连,扩散板31与光学膜片30相连,扩散板31和光学膜片30容纳在上述U型腔体24内,并且与第一连接壁21间隔开一定距离,以预留满足扩散板31和光学膜片30膨胀的空间,第二连接壁22的第一侧面为位于该U型腔体24内的侧面。第三连接壁23的外侧面与背板50连接,背板50与灯板40相连。
[0028]E字型中框20连接在面板10、扩散板31、背板50的多个边缘,以便于稳定地分别连接固定面板10、扩散板31、背板50,例如E字型中框20为一体成型的U字形结构(如图7所示),从而方便生产组装。
[0029]上述背板50可采用金属板,如钢塑板或铝塑板,并且优选为平板式结构,背板50通过粘贴胶51或螺丝固定的方式与中框20固定。如采用螺丝固定时,背板50上设置沙拉孔,通过沉头螺钉52将背板50与中框20固定,以保证背板50表面平整。由此,E字型中框20可实现与背板50、面板10、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视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面板、光学膜片、扩散板、灯板、背板,以及设置的侧边的中框,所述中框具有第一连接壁、第二连接壁以及第三连接壁,第一连接壁和第二连接壁之间形成U型腔体,第一连接壁的外侧面与面板的边缘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壁具有位于U型腔体内的第一侧面并通过所述第一侧面与扩散板的边缘相连,所述扩散板与所述光学膜片彼此相连,扩散板和光学膜片的边缘均容纳在所述U型腔体内,并且光学膜片的边缘与第一连接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三连接壁的外侧面与所述背板连接,所述背板与所述灯板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视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为截面呈E字形的槽状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视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为平面板状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视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为金属板,所述背板通过粘贴或螺丝固定的方式与中框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视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封接框和转接件,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文聪张广谱陈伟雄李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