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裂返排一体化管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84113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5 15: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一种油田井下使用工具,具体涉及一种压裂返排一体化管柱。所述压裂返排一体化管柱,其包括油管、滑动内筒、剪钉、密封圈,密封筒外壳,密封筒上接头,密封筒下接头。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压裂返排一体化管柱,在压裂时,密封筒外壳、密封筒上接头、密封筒下接头、滑动内筒,构成密封腔室,压裂携带的压裂砂不进入密封腔室,当压裂完放喷结束后,下入杆式泵排液,当杆式泵进入滑动内筒,在杆柱自重力作用下,剪钉断裂,滑动内筒下移并锁紧定位,此时,密封腔室打开,并与油管、杆式泵的泵筒的环形空间通畅,当杆式泵排液过程中,地层产出的压裂砂、地层砂等杂质,可沉降进入密封腔室,解决常规杆式泵排液管柱砂沉降堆积导致卡泵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裂返排一体化管柱


[0001]本技术涉一种油田井下使用工具,具体涉及一种压裂返排一体化管柱。

技术介绍

[0002]胜利油田年实施酸化、压裂油井达到1000多井次,主要采用泵抽快速排液一体化技术、氮气气举返排技术,但存在一定局限性。
[0003]如中国技术专利CN201517491U公开了压裂抽汲联作抽油泵,包括外筒部分、工作筒部分和抽汲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部分包括外筒及其上端顺次连接的密封筒和上接箍,下端连接的下接箍;所述工作筒部分包括泵筒及其上端顺次连接的密封体和滑阀罩,下端顺次连接的进液阀组和定位锁爪;所述抽汲部分包括柱塞及其上端顺次连接的出油接头、拉杆和拉杆接头,下端连接的出液阀组;抽汲部分安装于泵筒内腔,工作筒部分安装于外筒内腔,所述拉杆和拉杆接头伸出泵筒和外筒。本技术具有直接进行快速转抽排液,减少作业环节,缩短试油时间,提高试油效率等特点,主要在石油探井压裂抽汲排液工艺中。该泵抽排液一体化技术,满足大部分油井的需求,但在排液过程中,因压裂地层闭合地层返吐砂,被井液携带进入抽油泵泵内导致,砂卡固定阀、游动阀,导致一体化作业失败。酸化后,地层同样会返排杂质、泥质,导致杆式泵柱塞/泵筒卡,导致一体化技术失效。
[0004]中国技术专利CN2758471公开了一种压裂气举一体化管柱,由油管接箍1、短油管2、偏心工作筒3、气举阀及单向阀4、内六角螺钉5、定位销6及护罩7组成,该技术由于采用了油管接箍与短油管、偏心工作筒、短油管依次连接,偏心工作筒内有气举阀及单向阀、内六角螺钉、定位销及护罩。该一体化管柱特别适用于常规压裂及各种大型压裂的油气井也适用于酸化酸压油气井的施工,由压裂酸化酸压状态转气举排液状态,不需动管柱,提高压裂效果,不伤害油气层,提高压裂,酸化酸压液的返排速度,无环境温度限制,施工操作简便,还具有耐高压,安全可靠。
[0005]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8049824B公开了一种采油管柱,包括:油管,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端用于延伸至油井井口,所述第二端用于下探至待开采的目的层段;转换气锚,设于所述油管上,用于实现油井的由自喷转入机抽后的油气分离;封泵装置,与所述转换气锚间隔一定距离地设于所述油管上,并相对所述转换气锚朝向靠近所述第一端的一侧设置,用于封隔油井的井内压力。该采油管柱为一种压裂、自喷、机抽采油一体化管柱,下入一趟管柱完成酸化压裂

自喷求产

泵抽

换(检)泵生产的作业流程,实现采油时油气分离,转抽检泵时封隔井内压力,实现不压井作业,保证安全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裂返排一体化管柱,本技术所述管柱具有沉淀泥砂等杂质的作用,解决了一体化作业时返排杂质造成的堵塞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本技术提供一种压裂返排一体化管柱,其包括油管、滑动内筒、剪钉、密封圈、
密封筒外壳、密封筒下接头、密封筒上接头;
[0009]油管与密封筒上接头连接,密封筒上接头与密封筒外壳连接,密封筒外壳与密封筒下接头连接,滑动内筒与密封筒上接头通过剪钉连接。
[0010]进一步地,滑动内筒由上滑动内筒、下滑动内筒、定位锁爪组成;上滑动内筒与密封筒上接头间采用密封圈密封;下滑动内筒与密封筒下接头之间由密封圈密封。
[0011]进一步地,在剪钉未剪断前,密封筒外壳、密封筒上接头、密封筒下接头、滑动内筒,构成密封腔室。
[0012]进一步地,在剪钉剪断后,滑动内筒可与杆式泵配合形成密封。
[0013]进一步地,滑动内筒外径一致,内径为上大下小的变径截面。
[0014]进一步地,滑动内筒下部内径大于杆式泵的下部外径。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采用本技术所述压裂返排一体化管柱,在压裂时,密封筒外壳、密封筒上接头、密封筒下接头、滑动内筒,构成密封腔室,压裂携带的压裂砂不进入密封腔室,当压裂完放喷结束后,下入杆式泵排液,当杆式泵进入滑动内筒,在杆柱自重力作用下,剪钉断裂,滑动内筒下移并锁紧定位,此时,密封腔室打开,并与油管、杆式泵的泵筒的环形空间通畅,当杆式泵排液过程中,地层产出的压裂砂、地层砂等杂质,可沉降进入密封腔室,解决常规杆式泵排液管柱砂沉降堆积导致卡泵问题。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18]图1为本技术所述压裂返排一体化管柱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所述压裂返排一体化管柱剪钉剪断后与杆式泵接触示意图。
[0020]图中,1油管、2滑动内筒、3剪钉、5密封圈、6密封筒外壳、7密封筒下接头、8密封筒上接头,9.杆式泵;2

1上滑动内筒,2

2下滑动内筒,2

3定位锁爪;5

1密封圈,5

2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22]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和/或它们的组合。
[0023]为了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0024]实施例1
[0025]如图1所示,压裂返排一体化管柱包括油管1、滑动内筒2、剪钉3、密封圈5、密封筒
外壳6、密封筒下接头7、密封筒上接头8。
[0026]油管1与密封筒上接头8连接,密封筒上接头8与密封筒外壳6连接,密封筒外壳6与密封筒下接头7连接,滑动内筒2与密封筒上接头8通过剪钉3连接。
[0027]2滑动内筒由上滑动内筒2

1、下滑动内筒2

2、定位锁爪2

3组成,上滑动内筒2

1与密封筒上接头8间采用密封圈5

1密封,下滑动内筒2

2与密封筒下接头7之间由密封圈5

2密封。
[0028]在剪钉3未剪断前,密封筒外壳6、密封筒上接头8、密封筒下接头7、滑动内筒2,构成密封腔室A。
[0029]在剪钉3剪断后,滑动内筒2可与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裂返排一体化管柱,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油管、滑动内筒、剪钉、密封圈、密封筒外壳、密封筒下接头、密封筒上接头;油管与密封筒上接头连接,密封筒上接头与密封筒外壳连接,密封筒外壳与密封筒下接头连接,滑动内筒与密封筒上接头通过剪钉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压裂返排一体化管柱,其特征在于,滑动内筒由上滑动内筒、下滑动内筒、定位锁爪组成;上滑动内筒与密封筒上接头间采用密封圈密封;下滑动内筒与密封筒下接头之间由密封圈密封。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峰姜东刘宝军周娜刘丙生肖萍孙渊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