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送结构及应用其的ESD磁锚定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7922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5 15: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输送结构及应用其的ESD磁锚定夹,所述ESD磁锚定夹包括夹持部、控制部和操作部,所述夹持部的尾部固定设置小磁体,利用ESD磁锚定夹分离后留置的分离环的弱磁性和其内部空间,通过辅助磁棒磁吸附加磁铁,将附加磁铁再释放入分离环内,然后通过输送结构再次送至留在体内的夹持部锚定处,依靠夹持部尾部的小磁体磁吸附加磁铁,从而增加体内磁铁数量和磁力,使得病变部位得到合适的提拉牵引力。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根据实际牵引力需要,多次输送附加磁体,使得病变部位能被合适的外力提拉,解决目前医生切割病变部位不方便,病变组织边界不易分辨,切割病变组织不精准,手术效率不高的问题。的问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输送结构及应用其的ESD磁锚定夹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输送结构及应用其的ESD磁锚定夹。

技术介绍

[0002]本申请技术方案中关于微创手术磁锚定夹的详细描述,请参考本申请人的中国专利申请号2021106238865的详细描述,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
[0003]目前在医疗领域,消化内镜治疗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在ESD手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中,需要切割病变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目前,医生在切割病变部位时,是通过插管胃镜的外部操作手柄操作,被切割的病变部位处于自然松弛状态,没有夹持与提拉装置将其固定,使得医生做切割病变部位时操作不易。
[0004]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医疗器械行业中采用独立串状磁珠套在内镜钛夹上,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510661964.5及201811404513.3,上述两件专利申请的技术方案利用外部磁场牵引,医生需要操作两次,先将磁珠通过内镜腔道送至体内,然后再将钛夹送至体内,通过体外手柄操作,在同时夹住病变部位时还需要夹住先去送去体内的磁珠,等效于将磁珠挂在钛夹上。
[0005]上述技术方案存在如下缺陷,由于磁珠本身并未与钛夹永久固定,只是利用钛夹夹持病变部位时,将独立的磁珠串挂于夹子前段形成的一闭合环,医生稍有操作不当,可能就不能将磁珠套设在钛夹上,且在夹病变部位的同时还要兼顾考虑磁珠,操作困难,再者,当病变部位尺寸较大,需要较大牵引力时,不方便多次输送磁珠进入体内。<br/>[0006]因此,有必要对ESD磁锚定夹及其输送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提供一种ESD磁锚定夹及其输送结构,技术方案如下: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输送结构,包括输送通道,进一步还包括控制部、操作部、附加磁铁及第一辅助磁棒,所述第一辅助磁棒进一步包括第一磁帽、第一辅助磁铁、第一外壳、第一弹簧、第一辅助磁铁固定棒及第一上盖,其中第一磁帽固定连接在第一外壳一端,第一磁帽用于磁吸和分离附加磁铁,第一辅助磁铁用于磁吸附加磁铁和判断附加磁铁的极性,所述第一外壳的一端固定第一磁帽,另一端固定第一上盖;第一弹簧套设在第一辅助磁铁固定棒靠近第一辅助磁铁的一端并设置在第一外壳内,第一弹簧在第一辅助磁铁固定棒压缩后提供反向弹力使第一辅助磁铁固定棒回到初始位置;第一辅助磁铁固定棒带动第一辅助磁铁靠近或远离第一磁帽;第一上盖固定在外壳另一端,为第一辅助磁铁固定棒初始位置限位。
[0008]进一步的,所述控制部末端进一步设置分离环,所述附加磁铁通过第一辅助磁棒装入控制部末端的分离环的内部空间并通过内镜的腔道输送至体内与夹持部尾部的小磁体串接。
[0009]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输送结构,包括输送通道,进一步还包括控制部、操作
部、附加磁铁、内镜及第二辅助磁棒,所述第二辅助磁棒进一步包括第二磁帽、第二辅助磁铁、第二弹簧、第二外壳、第二辅助磁铁固定棒、第三外壳、第二上盖及锁帽,所述第二辅助磁铁与第二辅助磁铁固定棒粘结为一体,所述锁帽进一步设置锁帽扣位和锁帽末端,所述第三外壳进一步设置第一挡位和第二挡位,所述第二上盖进一步设置解锁扣。
[0010]进一步的,所述控制部末端进一步设置分离环,通过按压锁帽末端,使锁帽扣位变形脱离第一挡位并继续移动,卡入第二挡位并锁定,使第二辅助磁铁与第二磁帽靠近,从而使附加磁铁磁吸在磁帽上,再对准控制部末端的分离环将附加磁铁装入,再按压第二上盖的解锁扣,使锁帽扣位变形脱离第二挡位,第二弹簧提供的反弹力使锁帽扣位变形脱离第二挡位后返回第一挡位,使第二辅助磁铁与第二磁帽远离,从而第二辅助磁铁与附加磁铁脱离,将附加磁铁释放在控制部末端的分离环内,通过内镜的腔道输送至体内与夹持部尾部的小磁体串接。
[0011]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输送结构,包括输送通道,进一步还包括控制部、操作部、附加磁铁、内镜及第三辅助磁棒,所述第三辅助磁棒进一步包括第三磁帽、第三辅助磁铁、第三弹簧、第三外壳、第三辅助磁铁固定棒、第三上盖、第一齿柱及第二齿柱,所述第一齿柱进一步包括第一齿柱齿,所述第二齿柱进一步包括第二齿柱末端和第二齿柱齿,所述第三外壳进一步设置上盖滑槽,所述上盖进一步设置第一锁齿及第二锁齿。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三辅助磁铁与第三辅助磁铁固定棒粘结为一体,第一次按压第二齿柱末端,使第一齿柱齿脱离第三外壳上的上盖滑槽,第二齿柱齿通过第一齿柱齿驱使第一齿柱旋转,促使第一齿柱齿与第二齿柱齿完全啮合,从而第一齿柱齿进入上盖的第一锁齿的范围,松开按压后,第三弹簧压缩后产生的反弹力使第一齿柱齿锁定在第一锁齿上,使附加磁铁磁吸在磁帽上,对准分离环将附加磁铁装入;第二次按压第二齿柱末端使第一齿柱齿远离第一锁齿后,第二齿柱齿通过第一齿柱齿驱使第一齿柱再次旋转,第一齿柱齿与第二齿柱齿再次啮合,驱使第一齿柱齿进入第二锁齿的范围,松开按压后,第三弹簧压缩后产生的反弹力使第一齿柱回退进入上盖滑槽并返回初始位置,第三辅助磁铁与附加磁铁分离,附加磁铁解锁释放在分离环内,通过输送通道输送至体内与夹持部尾部的小磁体串接。
[0013]进一步的,所述上盖滑槽沿圆周均布四个,上盖的第一锁齿沿圆周均布四个,上盖的第二锁齿沿圆周均布四个,第一齿柱齿沿圆周均布四个,第二齿柱齿沿圆周均布八个。
[0014]进一步的,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输送通道是内镜通道。
[0015]第四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ESD磁锚定夹,包括夹持部、控制部和操作部,夹持部设置于ESD磁锚定夹前端,控制部连接夹持部及操作部,控制部根据操作部的动作联动夹持部的开合与锁定,控制部进一步采用第一辅助磁棒或第二辅助磁棒或第三辅助磁棒的任一项通过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输送结构将附加磁铁输送至体内与所述夹持部尾部的小磁体串接,提高夹持部的磁力。
[0016]进一步的,所述夹持部进一步包括夹臂、连杆、第一筒体、小磁体、前端销钉、铰接销钉及后端销钉。
[0017]进一步的,所述控制部进一步包括分离环、分离轴、第二筒体、控制线及弹簧管。
[0018]进一步的,所述操作部进一步包括手柄前端、手柄弹簧、手柄滑动体与手柄主体,其中手柄滑动体与控制部后端固定连接,用于控制夹持部的开合与锁止,手柄前端与手柄
主体连接。
[001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 1、利用一次性ESD磁锚定夹夹取病变组织分离后的部分结构来附送附加磁铁到体内,增加体内磁铁数量,从而通过体外大磁铁增强夹持部对病变组织的牵引力,给ESD手术操作医生做ESD手术时增大手术术野,降低手术难度。解决了目前所知已有方案不能根据实际手术需要临时增加附加磁铁的难题;2、本方案的辅助磁棒,解决了ESD手术操作医生或护士做手术时带着医用手套,因内镜腔道尺寸而限制附加磁铁过小不方便拿取的问题,且因辅助磁棒内有磁铁,不用判别附加磁铁的极性,防止附加磁铁极性装反。
附图说明
[0020]图1: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送结构,包括输送通道,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部、操作部、附加磁铁及第一辅助磁棒,所述第一辅助磁棒进一步包括第一磁帽、第一辅助磁铁、第一外壳、第一弹簧、第一辅助磁铁固定棒及第一上盖,其中第一磁帽固定连接在第一外壳一端,第一磁帽用于磁吸和分离附加磁铁,第一辅助磁铁用于磁吸附加磁铁和判断附加磁铁的极性,所述第一外壳的一端固定第一磁帽,另一端固定第一上盖;第一弹簧套设在第一辅助磁铁固定棒靠近第一辅助磁铁的一端并设置在第一外壳内,第一弹簧在第一辅助磁铁固定棒压缩后提供反向弹力使第一辅助磁铁固定棒回到初始位置;第一辅助磁铁固定棒带动第一辅助磁铁靠近或远离第一磁帽;第一上盖固定在外壳另一端,为第一辅助磁铁固定棒初始位置限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末端进一步设置分离环,所述附加磁铁通过第一辅助磁棒装入控制部末端的分离环的内部空间并通过输送通道输送至体内与夹持部尾部的小磁体串接。3.一种输送结构,包括输送通道,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部、操作部、附加磁铁及第二辅助磁棒,所述第二辅助磁棒进一步包括第二磁帽、第二辅助磁铁、第二弹簧、第二外壳、第二辅助磁铁固定棒、第三外壳、第二上盖及锁帽,所述第二辅助磁铁与第二辅助磁铁固定棒粘结为一体,所述锁帽进一步设置锁帽扣位和锁帽末端,所述第三外壳进一步设置第一挡位和第二挡位,所述第二上盖进一步设置解锁扣。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末端进一步设置分离环,通过按压锁帽末端,使锁帽扣位变形脱离第一挡位并继续移动,卡入第二挡位并锁定,使第二辅助磁铁与第二磁帽靠近,从而使附加磁铁磁吸在磁帽上,再对准控制部末端的分离环将附加磁铁装入,再按压第二上盖的解锁扣,使锁帽扣位变形脱离第二挡位,第二弹簧提供的反弹力使锁帽扣位变形脱离第二挡位后返回第一挡位,使第二辅助磁铁与第二磁帽远离,从而第二辅助磁铁与附加磁铁脱离,将附加磁铁释放在控制部末端的分离环内,通过输送通道输送至体内与夹持部尾部的小磁体串接。5.一种输送结构,包括输送通道,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部、操作部、附加磁铁及第三辅助磁棒,所述第三辅助磁棒进一步包括第三磁帽、第三辅助磁铁、第三弹簧、第三外壳、第三辅助磁铁固定棒、第三上盖、第一齿柱及第二齿柱,所述第一齿柱进一步包括第一齿柱齿,所述第二齿柱进一步包括第二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皎彭国会王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资福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