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冷气冷组合式等温变换反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7886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5 15: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冷气冷组合式等温变换反应器,包括承压壳体、原料气入口、变换气出口、中心管、气冷管束支座、气冷管束、催化剂内格栅、水冷管束、锅炉水入口、锅炉水出口及催化剂外格栅,气冷管束及水冷管束设于催化剂外格栅与催化剂内格栅之间的催化剂床层内,气冷管束下端与原料气入口连通,变换气依次穿过水冷管束及气冷管束从中心管流出,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水冷气冷组合式等温变换反应器简化了传统的变换流程,来自气化的水煤气直接进入反应器,水煤气在反应器内先通过气冷管束加热,然后通过催化剂床层反应放热,热量由水冷管束和气冷管吸收利用,减少了热损失,能够将反应温度可控制在较低范围,单台反应器即可满足流程要求。单台反应器即可满足流程要求。单台反应器即可满足流程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冷气冷组合式等温变换反应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化工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冷气冷组合式等温变换反应器。

技术介绍

[0002]变换反应属于强放热反应,而低温有利于反应平衡往正向移动,为了使反应更加彻底,必须移走反应产生的大量热,否则反应温度将急剧上升。高温不仅会抑制反应进行,还会对反应器设备本身及变换催化剂带来严重损害。
[0003]目前的煤气化工艺,均以煤为原料采用纯氧和水蒸气作气化剂进行气化,产物中的CO含量高达50%~76%,传统的变换炉难以适应这么高的CO变换要求,一般要采用多级,多段、薄床、中间多次换热的较为复杂的流程来达到变换的要求,这些传统方案的流程较长、投资较大,还存在温度无法控制的“飞温”隐患。
[0004]目前已出现各种类型的内置移热管束的等温变换炉,如申请号“201821514837.8”,名称为“一种单筒腔可控移热式径向等温反应器”的技术专利,利用内置的水汽缓冲罐和内置的移热管移出反应热;申请号“201811160922.3”,名称为“可变温等温变换反应器”的专利技术专利,利用多个换热管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冷气冷组合式等温变换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承压壳体;原料气入口,所述原料气入口与承压壳体下端连通;变换气出口,所述变换气出口与承压壳体上端连通;中心管,所述中心管同轴设于承压壳体内,中心管上端插入变换气出口内,承压壳体内的中心管下段侧壁均匀开有透气孔;气冷管束支座,所述气冷管束支座设于承压壳体内,气冷管束支座的下端与原料气入口连通,中心管下端架设于所述气冷管束支座上;气冷管束,所述气冷管束环绕中心管设置,气冷管束下端与气冷管束支座连通;催化剂内格栅,所述催化剂内格栅设于气冷管束与中心管之间;水冷管束,所述水冷管束环绕气冷管束设置;锅炉水入口,所述锅炉水入口穿过承压壳体侧壁与水冷管束下端连通;锅炉水出口,所述锅炉水出口穿过承压壳体侧壁与水冷管束上端连通;催化剂外格栅,所述催化剂外格栅环绕水冷管束设置,催化剂外格栅与承压壳体之间留有间隙,催化剂外格栅与催化剂内格栅之间填充有催化剂床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气冷组合式等温变换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管束包括包括由外至内多层设置的水冷管组,所述水冷管组包括呈圆周设置的多个水冷管,位于同一水冷管组内的相邻两个水冷管之间的距离由外层至内层逐渐变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气冷组合式等温变换反应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胜凯闻拓孙宁王辅瑞柴永峰龚剑李江川黄景慧曹立英胡文佳吴轩涛杨立健彭金明林彬彬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