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薄散热装置及散热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16567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5 15: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薄散热装置及散热方法,属于电子产品散热技术领域,其中包括集热器和电磁泵,所述集热器和所述电磁泵通过散热流道首尾连接,形成闭合回路,所述集热器、电磁泵、散热流道均安装在底板上,所述底板为所述电磁泵的第一电极板。集热器直接接触发热部位,吸收发热部位热量,电磁泵驱动液态金属流过集热器内部,带走集热器所吸收的热量。本发明专利技术底板一板多用,除了具有散热作用外,还具有电磁泵电极、散热流道壁、及部件支撑板的作用,实现了系统超薄化,尤其适用于手机、平板电脑、超薄笔记本等狭小空间的散热,且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液态金属流体散热法的散热效率高,比常用的超薄热管提升73%以上。热管提升73%以上。热管提升73%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薄散热装置及散热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是关于电子产品散热
,特别是关于一种超薄散热装置及散热方法,主要应用于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超薄笔记本电脑等小体积电子产品的散热。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最基本的散热方式有风冷、水冷、被动辐射散热,其他散热方式都是在此基础上嵌套或者组合使用。因为水冷散热体积较大无法在小空间内使用;风冷散热需要进/出风口,容易将外部灰尘带入系统内部影响系统正常运行,并且由于体积过小而散热能力有限。目前,手机、平板等的小空间内主流散热方式为被动辐射散热。
[0003]手机、平板电脑等芯片SOC散热大都是被动辐射散热,通过限制芯片的性能及功耗来减少发热,或者将热量均匀传递到手机、平板等背板上,目前大部分手机使用导热垫片传递热量,导热垫片热量传递效率有限。两种方式短时间可以达到目的,一旦使用时间超过30分钟就会出现热量聚集导致设备发烫,设备运行卡顿死机的情况。导热垫片不能满足日常的散热需求,在此基础上一些设备厂商使用超薄热管作为传热介质,其导热能力大幅优于导热垫片,所以使用超薄热管的设备可使设备发热时间延长,但该方案只是延长使用时间并不能最终解决小空间散热问题,且超薄热管导热效率只有普通热管效率的1/10,并不能起到有效散热的目的。另外一些设备采用外置散热,但外置散热器体积大、功耗高、噪音大等缺点已经完全背离手机、平板电脑等的设计初衷,严重影响使用体验。
[0004]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小体积电子产品散热困难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体积小、散热效率高的超薄散热装置及散热方法。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超薄散热装置,包括集热器和电磁泵,所述集热器和所述电磁泵通过散热流道首尾连接,形成闭合回路,所述集热器、电磁泵、散热流道均安装在底板上,所述底板为所述电磁泵的第一电极板。
[0007]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磁泵包括两块磁铁,所述磁铁的一侧装有第一电极板,另一侧装有第二电极板。
[0008]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电极板上设有接线柱,所述底板上设有接线孔,所述接线柱穿过所述接线孔与外接线连接。
[0009]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流道包括凹型盖,所述凹型盖与所述底板密封设置形成散热流道。
[0010]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流道为盘管。
[0011]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流道包括若干支路,所述支路并联后与所述集热器和所述电磁泵通过散热流道首尾连接,形成闭合回路。
[0012]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流道内装液态金属。
[0013]一种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集热器直接接触发热部位,吸收发热部位热量,电磁泵驱动液态金属流过集热器内部,带走集热器所吸收的热量;当液态金属流经散热流道时将液态金属所携带的热量通过底板散发到外界,使液态金属恢复冷却;冷却后的液态金属经过电磁泵后流入集热器完成散热循环。
[0014]所述散热方法,适用上述的超薄散热装置。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专利技术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
[0016](1)本专利技术底板一板多用,除了承担散热作用外,还承担电磁泵电极、散热流道壁、及部件支撑板的作用,实现了系统超薄化,特别适用于手机、平板电脑、超薄笔记本等狭小空间的散热。
[0017](2)本专利技术底板采用铜制或者镀铜材质,大大增加了散热效率,既有超薄热管的体积小、无振动、无噪音的优点,同时又具有流体散热器高散热效率的优势。本专利技术提供液态金属流体散热法的散热效率比超薄热管提升73%以上。
[0018](3)专利技术在第二电极板(正极)上设有接线柱,便于电磁泵外部供电,实现电磁泵内部供电和外部供电双向选择。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3及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背面结构示意图。
[0023]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0024]1.集热器;2.电磁泵;201.第二电极板;202.磁铁;203.接线柱;204.接线孔;205.外接线;3.散热流道;301.凹型盖;4.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26]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0027]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超薄散热装置,包括集热器1和电磁泵2,所述集热器1和所述电磁泵2通过散热流道3首尾连接,形成闭合回路。具体的,集热器1由铜制成,内部有液态金属流道,集热器1内部流道尺寸与散热流道3尺寸相同;集热器1一端与散热流道3相连,另一端与电磁泵2相连;电磁泵2另一端与散热流道3相连。所述集热器1、电磁泵2、散热流道3均通过焊接或者粘接的方式安装在底板4上。
[0028]所述散热流道3包括凹型盖301,所述凹型盖301以粘接或者焊接的方式与所述底板4密封设置形成散热流道3,散热流道3内装液态金属,凹型盖301与底板4粘接或焊接处不会泄露液态金属。进一步说,散热流道3剖面为一个凹型槽,凹型槽与底板4共同组成散热流
道3,即液态金属与底板4直接接触。底板4材质为铜板或者由其他表面镀铜的材料制成,散热流道3可以是铜或者除铝之外的其他材料。
[0029]所述电磁泵2包括两块磁铁202,所述磁铁202的一侧装有第一电极板,另一侧装有第二电极板201。其中,所述底板4充当电磁泵2的第一电极板,如负极。电磁泵2通过粘接方式固定在底板4上。
[0030]所述第二电极板201上设有接线柱203,所述底板4上设有接线孔204,所述接线柱203穿过所述接线孔204与外接线205连接。根据需要,可选择电磁泵由外部供电或者由系统内部供电,
[0031]为了增加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散热流道3可设计为盘管形状,或者将所述散热流道3设置若干支路,所述支路并联后与所述集热器1和所述电磁泵2通过散热流道3首尾连接,形成闭合回路。
[0032]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
[0033]集热器1与发热部位接触,如芯片、SOC等,通过集热器吸收芯片、SOC等所需散热部位的热量,电磁泵2驱动液态金属流过集热器1内部,带走集热器1所吸收的热量,并均匀传递给底板4,通过底板4将热量散发到外界环境中,使液态金属恢复冷却;冷却后的液态金属经过电磁泵2后流入集热器1完成散热循环。
[003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集热器(1)和电磁泵(2),所述集热器(1)和所述电磁泵(2)通过散热流道(3)首尾连接,形成闭合回路,所述集热器(1)、电磁泵(2)、散热流道(3)均安装在底板(4)上,所述底板(4)为所述电磁泵(2)的第一电极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泵(2)包括两块磁铁(202),所述磁铁(202)的一侧装有第一电极板,另一侧装有第二电极板(20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板(201)上设有接线柱(203),所述底板(4)上设有接线孔(204),所述接线柱(203)穿过所述接线孔(204)与外接线(205)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流道(3)包括凹型盖(301),所述凹型盖(301)与所述底板(4)密封设置形成散热流道(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楠何霄刘静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靖创液态金属热控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