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T
‑
S模糊模型的汽车主动悬架H
∞
切换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T
‑
S模糊模型的汽车主动悬架H∞切换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汽车悬架作为汽车制造中的重要部件,近年来在汽车产业的升级转型中扮演了中重要角色,而主动悬架逐渐成为了传统汽车升级转型的重点,伴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响应迅速、耗能低的主动悬架再次出现在普通乘用车中;特别是随着国家能源战略的转型,电动汽车被大面积推广,而电动车天生的优势使得主动悬架和电动车在电控、能耗和响应方面的搭配相得益彰。
[0003]传统汽车上搭载的主动悬架在利用机械部件驱动时,由于其效率低,结构复杂,因而未能大面积推广;而半主动悬架阻尼调节范围有限,不能满足更高品质的悬架控制要求;主动悬架系统的控制过程可以看作是悬架加速度、动静载荷比,动挠度等各项性能参数之间的动态选择过程,这些参数之间往往是冲突关系,主动悬架系统则可以通过不同的控制策略,有效的平衡这些因素:比如自适应控制、H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T
‑
S模糊模型的汽车主动悬架H∞切换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建立主动悬架T
‑
S模糊模型;步骤2:提出基于T
‑
S模糊模型的主动悬架H∞控制律;步骤3:设计控制切换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T
‑
S模糊模型的汽车主动悬架H∞切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T
‑
S模糊模型的过程如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如下表达式式中m
s
簧载质量,m
u
为非簧载质量(轮胎、轮毂、制动卡钳、悬架连杆等),u为执行机构的主动控制力。k
s
和c
s
分别为悬架弹簧的刚度和阻尼,k
t
和c
t
分别代表轮胎的刚度和阻尼,z
s
和z
u
分别为簧载质量和非簧载质量的位移,z
r
是路面输入位移。确定悬架的状态空间模型:其中x=[x1(t) x2(t) x3(t) x4(t)]
T
x1(t)代表悬架动挠度,x2(t)代表轮胎的位移,x3(t)代表簧载质量垂向速度,x4(t)代表非簧载质量速度;其中:其中:结合T
‑
S模糊模型,得到如下结果:规则i:IFξ1(t)是M
l
(ξ1(t))并且ξ2(t)是N
l
(ξ2(t)),THENz1(t)=C
1i
x(t)+D
i
u(t),z2(t)=C
2i
x(t),利用上述模糊规则,可以得到如下T
‑
S模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T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