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喷水压供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157437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5 15: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发动机喷水压供系统,包括容器,所述容器内设有压力传递部,所述压力传递部分隔所述容器形成水腔和油腔,所述水腔连通发动机喷水系统,所述油腔连通发动机的燃油供给系统。本方案中容器的油腔和水腔由压力传递部分隔,压力传递部可将油腔的压力传递至水腔,以维持水腔的压力,而油腔的压力由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提供。因此,无论是需要喷水还是不需要喷水的工况下,都是利用已有的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的油压,维持油腔的压力,继而维持水腔的压力,以维持发动机喷水系统的压力,相较于背景技术中通过电动水泵维持压力的方式,显然成本更低,而且由于不需要设置电动水泵,对水质没有更高的要求。对水质没有更高的要求。对水质没有更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喷水压供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喷水压供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发动机喷水技术是通过向发动机气缸内喷水来降低缸内燃烧温度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一种新技术。水通过水泵提升压力然后经喷水器喷射进入发动机,可见,要实现喷水必须将水提升到一定的压力。
[0003]因发动机喷水主要用在大负荷工况,在大部分中小负荷工况则不需要喷水,对水压力控制的要求是在水轨内维持稳定的压力,以满足随时喷水的需求。目前采用的方案是用电动水泵产生水压,但存在下述问题:
[0004]1、电动水泵成本较高,且.在不需要喷水的中小负荷工况,水泵也要保持运转以维持水压,电能消耗过多,产生能量浪费;
[0005]2、电动水泵对水质要求较高,不能有杂质和导电离子,否则影响水泵寿命,如果提高水质,成本提高,不保证水质,则电子水泵寿命短,成本同样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喷水压供系统,包括容器,所述容器内设有压力传递部,所述压力传递部分隔所述容器形成水腔和油腔,所述水腔连通发动机喷水系统,所述油腔连通发动机的燃油供给系统。
[0007]可选地,所述压力传递部为活塞或者弹性隔膜。
[0008]可选地,所述压力传递部为活塞,所述水腔内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压缩时能够推动所述活塞向所述油腔移动。
[0009]可选地,还包括水箱和/或油箱,所述水箱能够为所述水腔补水,所述油腔内的压力油能够回流至所述油箱。
[0010]可选地,还包括换向阀,所述换向阀控制所述油腔连通所述燃油供给系统、所述水腔连通所述发动机喷水系统,或控制所述油腔连通所述油箱、所述水腔连通所述水箱。
[0011]可选地,所述换向阀为电磁阀,所述电磁阀不通电时,所述水腔连通所述发动机喷水系统,所述油腔连通所述燃油供给系统,所述电磁阀通电时,所述水腔连通所述水箱,所述油腔连通所述油箱。
[0012]可选地,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换向阀信号连接,所述发动机停止工作或所述发动机喷水系统喷水量减少至预定值,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换向阀换向,以使所述水腔连通所述水箱。
[0013]可选地,所述水箱设有补水出口,所述容器设有连通所述水腔的补水入口,所述补水出口所处的高度高于所述补水入口所处的高度;和/或,所述油箱设有回油出口,所述容器设有连通所述油腔的回油入口,所述回油出口所处的高度高于所述回油入口所处的高度。
[0014]可选地,所述水箱的高度高于所述容器的高度,所述油箱的高度低于所述容器的高度。
[0015]本方案中容器的油腔和水腔由压力传递部分隔,压力传递部可将油腔的压力传递至水腔,以维持水腔的压力,而油腔的压力由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提供。因此,无论是需要喷水还是不需要喷水的工况下,都是利用已有的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的油压,维持油腔的压力,继而维持水腔的压力,以维持发动机喷水系统的压力,相较于
技术介绍
中通过电动水泵维持压力的方式,显然成本更低,而且由于不需要设置电动水泵,对水质没有更高的要求。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发动机喷水压供系统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1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18]1‑
容器;11

水腔;12

油腔;
[0019]2‑
换向阀;3

油泵;4

油箱;5

水箱;6

水轨;7

弹性隔膜。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1]请参考图1,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发动机喷水压供系统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发动机包括喷水系统,喷水系统包括喷水器和将水输送至喷水器的水轨6,水轨6即水的输送管道,喷水器可将水喷射入发动机的气缸,以达到降温的目的。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发动机喷水压供系统,是向喷水系统提供具有压力的水,具体如图1所示,喷水压供系统包括容器1,容器1内设有压力传递部,压力传递部将容器1分隔形成两个腔,分别是水腔11和油腔12,水腔11连通发动机喷水系统,具体连通图1中的水轨6,油腔12则连通发动机的燃油供给系统,具体可如图1所示,连通为发动机提供燃油的油泵3,当然,油腔12不需要直接连通油泵3的出口,连通到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的压力油路也是可行的方案。
[0023]本实施例中,压力传递部为具体为弹性隔膜7,发动机工作时,油泵3提供压力油,压力油同时进入到油腔12内,当油腔12的压力大于水腔11压力时,压力油会推动弹性隔膜7变形挤压水腔11,水腔11体积变小,则水腔11压力相应增加,直至水腔11和油腔12压力相等,弹性隔膜7不再继续向水腔11挤压。如此,在发动机气缸不需要喷水冷却时,在油腔12的作用下,水腔11可以持续保持一定的压力,在发动机气缸需要喷水冷却时,水腔11可以满足喷水需求,喷水过程中中水量逐渐减少,则油腔12内压力油会在喷水过程中持续推动弹性隔膜7,从而在喷水过程中持续维持水腔11的压力,确保喷水持续稳定地进行。
[0024]可见,本实施例中无论是需要喷水还是不需要喷水的工况下,都是利用已有的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的油压,维持油腔12的压力,继而维持水腔11的压力,以维持发动机喷水系统的压力,相较于
技术介绍
中通过电动水泵维持压力的方式,显然成本更低,而且由于不需要设置电动水泵,对水质没有更高的要求。
[0025]上述实施例中,压力传递部具体为弹性隔膜7,但压力传递部不限于弹性隔膜7,只
要能够传递水腔11和油腔12的压力即可,当油腔12压力大,则向水腔11传递,当水腔11压力大,则向油腔12传递,以维持水腔11和油腔12压力平衡为目的,在本实施例中,油腔12与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连通,由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的油压建立油腔12的油压,水腔11的水一旦喷射一定量,则水压必然下降,故压力传递部主要是向水腔11传递油腔12的压力,以维持水腔11压力。例如,压力传递部也可以是活塞,活塞也可以在压力油推动作用下挤压水腔11,以维持水腔11的压力。
[0026]进一步地,该发动机喷水压供系统还包括水箱5和/或油箱4,图1中同时设置水箱5和油箱4。水箱5能够为水腔11补水,以便及时补水,当然,人工从外部取水补水也可以;而油腔12内的压力油则能够回流至油箱4,当不需要维持水腔11压力时,压力油可以回流到油箱4内,例如,在水腔11补水时或者发动机停机时,压力油就可以回流到油箱4,在发动机补水时回油,还便于更多的水能够补充到水腔11内,不受油腔12的压力影响。
[0027]当压力传递部是活塞时,最好在水腔11内设置弹簧,弹簧压缩时能够推动活塞向油腔12移动。这样,当油腔12维持水腔11压力时,可以推动活塞向水腔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发动机喷水压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容器(1),所述容器(1)内设有压力传递部,所述压力传递部分隔所述容器(1)形成水腔(11)和油腔(12),所述水腔(11)连通发动机喷水系统,所述油腔(12)连通发动机的燃油供给系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喷水压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传递部为活塞或者弹性隔膜(7)。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喷水压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传递部为活塞,所述水腔(11)内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压缩时能够推动所述活塞向所述油腔(12)移动。4.如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喷水压供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箱(5)和/或油箱(4),所述水箱(5)能够为所述水腔(11)补水,所述油腔(12)内的压力油能够回流至所述油箱(4)。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喷水压供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向阀(2),所述换向阀(2)控制所述油腔(12)连通所述燃油供给系统、所述水腔(11)连通所述发动机喷水系统,或控制所述油腔(12)连通所述油箱、所述水腔(11)连通所述水箱(5)。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相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