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燃用高温荒煤气的直流燃烧器
[0001]本技术属于高效洁净煤燃烧
技术介绍
[0002]现阶段,中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大国,随GDP的不断增长,中国能源需求的增长仍然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一次能源构成中,仍然以煤炭为主但优质煤不较少,且综合利用效率低。煤燃烧构成了主要环境污染源,现中国一次能源构成中,煤炭比例仍达60%以上,预计到2030年,中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仍超过50%,消费量将达45亿吨左右。中国发电及供热平均综合利用效率仅为4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燃煤排放的NOx占75%。中国已探明的可开采煤炭储量中,劣质煤达50﹪左右,仅无烟煤和贫煤的比例就接近30﹪,而褐煤提质或低温热解生产的大量焦炭也亟需新型燃烧、气化技术以清洁、高效地利用;火电占中国发电总量70%以上,煤炭提供了火电燃料的80%,其中,绝大部分火电厂燃用劣质煤;此外,中国动力用煤的煤质不稳定,常常达不到设计用煤标准。中国火电近期目标:平均供电标准煤耗降到315克/千瓦时,SO2排放浓度控制在50mg/Nm3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燃用高温荒煤气的直流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管(1)、荒煤气进气管道(2)、浓荒煤气管道(3)、一级配风管道(4)、淡荒煤气管道(5)、向火侧壁板(6)、多孔浓缩栅(7)、分裂栅(8)、钝体(9)、荒煤气扩散环(10)、水冷盘管冷却系统(11)和多重扩散火焰发生器(12);中心管(1)、浓荒煤气管道(3)、一级配风管道(4)和淡荒煤气管道(5)的底端均连通;荒煤气进气管道(2)的侧壁上设有1号进气口;一级配风管道(4)的壁面上设有2号进气口(4
‑
1);中心管(1)和浓荒煤气管道(3)依次由内至外同轴设置,二者底端平齐,且中心管(1)和浓荒煤气管道(3)之间形成环形通道;浓荒煤气管道(3)的底端设有荒煤气扩散环(10),一级配风管道(4)套设在浓荒煤气管道(3)外部;淡荒煤气管道(5)设置在浓荒煤气管道(3)与一级配风管道(4)之间形成环形通道内,淡荒煤气管道(5)靠近锅炉背火侧,且淡荒煤气管道(5)的轴线和一级配风管道(4)的轴线平行;淡荒煤气管道(5)顶端与荒煤气进气管道(2)连通;中心管(1)的顶端伸出浓荒煤气管道(3),荒煤气进气管道(2)位于浓荒煤气管道(3)的上方,且套设在中心管(1)外,浓荒煤气管道(3)的顶端与荒煤气进气管道(2)连通;同时,中心管(1)被划分为两段,分别为上段管路和下段管路,上段管路为伸出荒煤气进气管道(2)的部分,下段管路为位于荒煤气进气管道(2)和浓荒煤气管道(3)内的部分,且上段管路的口径远远小于下段管路;荒煤气进气管道(2)的顶端密封,荒煤气进气管道(2)的底端与一级配风管道(4)的顶端通过1号法兰盘进行固定连接,且一级配风管道(4)的顶端通过密封板进行密封;多孔浓缩栅(7)为平板或曲板结构,且该板上设有通孔,多孔浓缩栅(7)的一端固定在荒煤气进气管道(2)的内壁上,另一端固定在一级配风管道(4)顶端的密封板上,且淡荒煤气管道(5)位于多孔浓缩栅(7)的正下方;分裂栅(8)设置在淡荒煤气管道(5)与一级配风管道(4)之间的通道内,用于对该通道内的气体进行分流,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气体用于助燃,另一部分气体用于对锅炉背火侧水冷壁进行降温、防结渣与高温腐蚀,且该另一部分气体所在的通道作为背火侧边风通道;钝体(9)通过连接件固定在中心管(1)底部的内壁上,多重扩散火焰发生器(12)嵌入在中心管(1)与浓荒煤气管道(3)之间形成的环形通道内,且多重扩散火焰发生器(12)的底端与中心管(1)的底端和浓荒煤气管道(3)的底端均平齐;向火侧壁板(6)与一级配风管道(4)的部分侧壁以及一级配风管道(4)顶端的一号法兰盘合围成向火侧边风通道;向火侧壁板(6)上开设有3号进气口,该3号进气口作为向火侧边风通道的进气口;向火侧边风通道的底端设有导向管(6
‑
1),该导向管(6
‑
1)用于将向火侧边风通道内的气体引出后,对向火侧锅炉水冷壁进行降温、防结渣与高温腐蚀;向火侧边风通道的底端还与一级配风管道(4)的底端连通;水冷盘管冷却系统(11),用于对中心管(1)、浓荒煤气管道(3)和淡荒煤气管道(5)进行降温。2.燃用高温荒煤气的直流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管(1)、荒煤气进气管道(2)、N个浓荒煤气管道(3)、一级配风管道(4)、淡荒煤气管道(5)、向火侧壁板(6)、多孔浓缩栅
(7)、分裂栅(8)、钝体(9)、荒煤气扩散环(10)和水冷盘管冷却系统(11);中心管(1)、N个浓荒煤气管道(3)、一级配风管道(4)和淡荒煤气管道(5)的底端均连通;荒煤气进气管道(2)的侧壁上设有1号进气口;一级配风管道(4)的壁面上设有2号进气口(4
‑
1);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中心管(1)和一级配风管道(4)依次由内至外同轴设置,在中心管(1)和一级配风管道(4)之间形成环形通道内,N个浓荒煤气管道(3)围绕着中心管(1)的轴线呈轴对称分布;N个浓荒煤气管道(3)底端平齐,荒煤气扩散环(10)设置在N个浓荒煤气管道(3)的底端,且N个浓荒煤气管道(3)与荒煤气扩散环(10)均连通;淡荒煤气管道(5)设置在一级配风管道(4)内、N个浓荒煤气管道(3)外,一级配风管道(4)的轴线与一级配风管道(4)的轴线以及N个浓荒煤气管道(3)的轴线均平行,且淡荒煤气管道(5)靠近锅炉背火侧,淡荒煤气管道(5)顶端与荒煤气进气管道(2)连通;中心管(1)的顶端伸出一级配风管道(4),荒煤气进气管道(2)位于N个浓荒煤气管道(3)和一级配风管道(4)的上方,且套设在中心管(1)外,N个浓荒煤气管道(3)的顶端与荒煤气进气管道(2)连通;荒煤气进气管道(2)的顶端密封,荒煤气进气管道(2)的底端与一级配风管道(4)的顶端通过1号法兰盘进行固定连接,且一级配风管道(4)的顶端通过密封板进行密封;多孔浓缩栅(7)为平板或曲板结构,且该板上设有通孔,多孔浓缩栅(7)的一端固定在荒煤气进气管道(2)的内壁上,另一端固定在一级配风管道(4)顶端的密封板上,且淡荒煤气管道(5)位于多孔浓缩栅(7)的正下方;分裂栅(8)设置在淡荒煤气管道(5)与一级配风管道(4)之间的通道内,用于对该通道内的气体进行分流,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气体用于助燃,另一部分气体用于对锅炉背火侧水冷壁进行降温、防结渣与高温腐蚀;且另一部分气体所在的通道作为背火侧边风通道;钝体(9)套固在中心管(1)底部的外壁上;向火侧壁板(6)与一级配风管道(4)的部分侧壁以及一级配风管道(4)顶端的一号法兰盘合围成向火侧边风通道;向火侧壁板(6)上开设有3号进气口,该3号进气口作为向火侧边风通道的进气口;向火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春礼,孟晓晓,孙锐,闫永宏,孙刘涛,朱文堃,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