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测抗坏血酸及次氯酸钠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155397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5 15: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检测抗坏血酸及次氯酸钠的方法,本方法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带有氧空位的Bi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检测抗坏血酸及次氯酸钠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化学分析检测
,具体为一种检测抗坏血酸及次氯酸钠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抗坏血酸又称为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结构中的烯二醇使其具有还原性;抗坏血酸不能在人体中合成,只能从外界获取,水果和蔬菜是重要的获取途径。在氧化还原代谢反应中起调节作用,缺乏它可引起坏血病。正常情况下,维生素C绝大部分在体内经代谢分解成草酸或与硫酸结合生成抗坏血酸
‑2‑
硫酸由尿排出,另一部分可直接由尿排出体外。目前,抗坏血酸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次氯酸钠是钠的次氯酸盐。次氯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的次氯酸是漂白剂的有效成分。国家强制标准《次氯酸钠》(GB 19106

2013)于2014年12月1日生效,规定了次氯酸钠溶液的普遍要求。GB 25574

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次氯酸钠》由卫生部制定公布,规定了食品添加剂次氯酸钠的要求,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次氯酸钠必须符合该标准要求。
[0003]纳米酶是一类既有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能,又有催化功能的模拟酶,纳米酶作为一类新型的模拟酶,它具有许多其他传统模拟酶所无法企及的优点,人们可以根据纳米材料模拟酶的特性进行研究并加以利用,让纳米酶具有更大的应用前景;模拟纳米酶酶活包括过氧化酶、氧化酶、漆酶、超氧歧化酶等,材料已从单一纳米材料向复合纳米材料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检测抗坏血酸及次氯酸钠的方法,本方法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带有氧空位的Bi

BiOI纳米材料,与铜碘掺杂碳点(Cu

I,CDs)为还原剂制备金纳米形成复合纳米材料(Cu

I/Bi

BiOI),采用Cu

I/Bi

BiOI的拟氧化酶特性,氧化抗坏血酸(AA)为脱氢抗坏血酸,脱氢抗坏血酸与邻苯二胺(OPD)反应生成具有荧光喹喔啉衍生物,次氯酸钠能猝灭喹喔啉衍生物荧光强度,其降低信号与次氯酸钠浓度呈线性关系,同时喹喔啉衍生物荧光强度与AA浓度呈线性关系,由此建立了抗坏血酸及次氯酸钠的荧光检测新方法,检出限分别为2.5μg/kg及1mg/kg;将本方法应用于样品中抗坏血酸及次氯酸钠的检测分析,结果与相关国家标准测定方法相符;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快速等特点。
[0005]本专利技术同时检测抗坏血酸及次氯酸钠的方法如下:(1)抗坏血酸工作曲线制作在5mL具塞比色管中加入50~100
µ
L Cu

I/Bi

BiOI复合纳米材料、抗坏血酸标准溶液、邻苯二胺,用pH 6.0磷酸盐缓冲液稀释至4mL,其中邻苯二胺在稀释液中浓度为1mmol/L,抗坏血酸在稀释液中浓度在10~200mg/kg范围内;于35℃下水浴加热20~30min,在342nm激发波长、425nm发射波长处测定荧光强度Ⅰ,以抗坏血酸浓度为横坐标,(
Ⅰ‑Ⅰ0)/
ꢀⅠ0为纵坐标,Ⅰ0
为空白荧光强度,即不添加抗坏血酸的荧光强度,绘制标准曲线,得到回归方程;
(2)次氯酸钠工作曲线制作在5mL具塞比色管中加入50~100
µ
L Cu

I/Bi

BiOI复合纳米材料、抗坏血酸标准溶液、1mmol/L邻苯二胺、次氯酸钠标准溶液,用pH 6.0磷酸盐缓冲液稀释至4mL,其中邻苯二胺在稀释液中浓度为1mmol/L,抗坏血酸在稀释液中浓度为100mg/kg,次氯酸钠在稀释液中浓度在0.5~25mg/kg范围内;于35℃下水浴加热20~30min,在342nm激发波长、425nm发射波长处测定荧光强度A,以次氯酸钠浓度为横坐标,(A0‑
A)/ A0为纵坐标,A0为空白荧光强度,即不添加次氯酸钠的荧光强度,绘制标准曲线,得到回归方程;(3)样品测定抗坏血酸的提取称取5~10g待测食品样品,放入组织破碎机,加入等量质量浓度2%的草酸溶液后,破碎3~5min,将溶液浆倒入烧杯中,用质量浓度2%草酸溶液冲洗3~4次组织破碎机,将冲洗液倒入烧杯中,快速将烧杯内溶液过滤至100mL容量瓶中,并用质量浓度1%的草酸溶液稀释至刻度线进行定容,得抗坏血酸提取液; 样品中抗坏血酸测定在5mL具塞比色管中加入50~100
µ
L Cu

I/Bi

BiOI复合纳米材料、加入步骤制备的抗坏血酸提取液、邻苯二胺,用pH 6.0磷酸盐缓冲液稀释至4mL,其中邻苯二胺在稀释液中浓度为1mmol/L;于35℃下水浴加热20~30 min,在342nm激发波长、425nm发射波长处测定荧光强度,代入步骤(1)回归方程,计算样品抗坏血酸含量;
ꢀꢀ
水样中次氯酸钠测定在5mL具塞比色管中加入50~100
µ
L Cu

I/Bi

BiOI复合纳米材料、抗坏血酸标准溶液、邻苯二胺、待测水样,用pH 6.0磷酸盐缓冲液稀释至4mL,其中邻苯二胺在稀释液中浓度为1mmol/L,抗坏血酸在稀释液中浓度为100mg/kg;于35℃下水浴加热20~30 min,在342nm激发波长、425nm发射波长处测定荧光强度,代入步骤(2)回归方程,计算样品次氯酸钠含量。
[0006]所述Cu

I/Bi

BiOI的制备如下:(1)Bi

BiOI的制备:将 0.08~0.1g Bi(NO3)3·
5H2O加入40mL乙二醇中,混合溶解后,加入0.03~0.05 g KI、0.5~0.8 g聚乙烯吡咯烷酮、0.1

0.5g柠檬酸,搅拌1h,将混合溶液放入马弗炉中,于180℃加热3h,得到Bi

BiOI;(2)Cu

I/CDs的制备:将0.1g氯化铜与0.4~0.8g 3,5

二碘酪氨酸混合后加入100~200μL乙二胺,加入40~60mL去离子水,混合溶解后放入马弗炉中,于180℃加热8h,冷却至室温,离心后取其上清液,过0.2μm滤膜,得到Cu

I/CDs;(3)Cu

I/Bi

BiOI的制备:取600~1000μL的Cu

I/CDs加入到20mL Bi

BiOI中,搅拌4~5h,即得。
[0007]所述离心是在3000~5000 r/min下离心5~10 min。
[0008]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专利技术利用Cu

I/Bi

BiOI复合纳米材料的拟氧化酶活性,氧化抗坏血酸为脱氢抗坏血酸,脱氢抗坏血酸与邻苯二胺反应生成具有荧光喹喔啉衍生物,次氯酸钠能猝灭喹喔啉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检测抗坏血酸及次氯酸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抗坏血酸工作曲线制作在5mL具塞比色管中加入50~100
µ
L Cu

I/Bi

BiOI复合纳米材料、抗坏血酸标准溶液、邻苯二胺,用pH 6.0磷酸盐缓冲液稀释至4mL,其中邻苯二胺在稀释液中浓度为1mmol/L,抗坏血酸在稀释液中浓度在10~200mg/kg范围内;于35℃下水浴加热20~30min,在342nm激发波长、425nm发射波长处测定荧光强度Ⅰ,以抗坏血酸浓度为横坐标,(
Ⅰ‑Ⅰ0)/
ꢀⅠ0为纵坐标,Ⅰ0
为空白荧光强度,即不添加抗坏血酸的荧光强度,绘制标准曲线,得到回归方程;(2)次氯酸钠工作曲线制作在5mL具塞比色管中加入50~100
µ
L Cu

I/Bi

BiOI复合纳米材料、抗坏血酸标准溶液、邻苯二胺、次氯酸钠标准溶液,用pH6.0磷酸盐缓冲液稀释至4mL,其中邻苯二胺在稀释液中浓度为1mmol/L,抗坏血酸在稀释液中浓度为100mg/kg,次氯酸钠在稀释液中浓度在0.5~25mg/kg范围内;于35℃下水浴加热20~30min,在342nm激发波长、425nm发射波长处测定荧光强度A,以次氯酸钠浓度为横坐标,(A0‑
A)/ A0为纵坐标,A0为空白荧光强度,即不添加次氯酸钠的荧光强度,绘制标准曲线,得到回归方程;(3)样品测定抗坏血酸的提取称取5~10g待测食品样品,放入组织破碎机,加入等量质量浓度2%的草酸溶液后,破碎3~5min,将溶液浆倒入烧杯中,用质量浓度2%草酸溶液冲洗3~4次组织破碎机,将冲洗液倒入烧杯中,快速将烧杯内溶液过滤至100mL容量瓶中,并用质量浓度1%的草酸溶液稀释至刻度线进行定容,得抗坏血酸提取液; 样品中抗坏血酸测定在5mL具塞比色管中加入50~100
µ
L Cu

I/Bi

BiOI复合纳米材料、加入步骤制备的抗坏血酸提取液、邻苯二胺,用pH 6.0磷酸盐缓冲液稀释至4mL,其中邻苯二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健黄丽娟房晟忠夏万永李琳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生态环境厅驻昆明市生态环境监测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