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的机械加工用冷却油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15490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5 15: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环保的机械加工用冷却油循环系统,包括若干个依次搭接的收油部,所述收油部搭接后形成封闭的收油环,每个所述收油部下方均设置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底板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方,且该支撑架上设置有放置所述收油部的卡位。有益效果在于:施工便捷,通过将相邻收油斗的第一搭接部与第二搭接部搭接,在齿轮加工台外侧摆放形成环状结构后,即可进行收油,安装便捷,安装耗时短;通过第一搭接部与第二搭接部的搭接,相邻的收油斗连接稳定,可防止漏油;采用底板配合支柱进行支撑,减少了对地面空间的占用,不影响零件的转运和人员走动。不影响零件的转运和人员走动。不影响零件的转运和人员走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环保的机械加工用冷却油循环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机械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环保的机械加工用冷却油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齿轮加工时,为了保证加工精度,需要在刀具与齿轮的接触位置淋洒冷却油。现有的加工机床工作台下方通常设置收油盘,冷却油直接滴落在收油盘上,而后通过机床内的油泵完成回收和循环。但是在加工大型齿轮时,由于齿轮的边沿伸出收油盘的边沿,导致冷却油或滴落在收油盘外侧,无法清洁。现有技术中,只能通过在齿轮下方设置挡板,通过遮挡冷却油,并将冷却油回送至收油盘中。此种方式存在以下不足:1、结构不稳定,由于挡板无法固定,容易松动,导致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漏油;2、由于挡板下方需要设置支撑架,占地面积较大,会占用较大的加工现场空间,不利于现场工件的转运;3、安装不便,搭设支撑架和挡板耗时较长,在零件更换时通常需要移动支撑架,占用了加工时间,导致零件加工效率降低。基于此,申请人提出一种操作便捷,使用方便且占用空间小的冷却油循环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环保的机械加工用冷却油循环系统,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具有:安装便捷,收油效果好,且占地面积小等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环保的机械加工用冷却油循环系统,包括若干个依次搭接的收油部,所述收油部搭接后形成封闭的收油环,每个所述收油部下方均设置有支撑部;
[0006]所述支撑部包括底板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方,且该支撑架上设置有放置所述收油部的卡位;
[0007]所述收油部由收油斗和输油管组成,所述收油斗为漏斗状,且底部通过收油孔与所述输油管连接,所述输油管下端朝向所述收油环的圆心方向,且延伸出所述收油斗的底部。
[0008]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架底部竖直设置有支柱,该支柱的底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
[0009]作为优选,所述支柱设置于所述底板顶部靠近所述输油管下端一侧,所述底板远离所述支柱一侧的顶部为斜向所述底板底部的斜面。
[0010]作为优选,所述收油斗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相互匹配的第一搭接部和第二搭接部,所述第一搭接部与所述第二搭接部均为中部向上突起的弧形凸条,且所述第二搭接部底部成型有匹配所述第一搭接部卡接的卡槽。
[0011]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搭接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内凸边和外凸边,所述内凸边与所述外凸边均凸出所述第二搭接部的顶面,且所述内凸边与所述外凸边的间距小于所述收油
斗的宽度。
[0012]作为优选,所述收油部设置有不少于6个。
[0013]作为优选,所述收油斗底部对应所述收油孔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输油管套在所述连接管外侧,且与该连接管螺纹配合。
[0014]综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施工便捷,通过将相邻收油斗的第一搭接部与第二搭接部搭接,在齿轮加工台外侧摆放形成环状结构后,即可进行收油,安装便捷,安装耗时短;
[0015]2、通过第一搭接部与第二搭接部的搭接,相邻的收油斗连接稳定,可防止漏油;
[0016]3、采用底板配合支柱进行支撑,减少了对地面空间的占用,不影响零件的转运和人员走动。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是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收油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本技术收油部与支撑部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3]1、收油部;11、收油斗;12、第一搭接部;13、输油管;14、收油孔;15、外凸边;16、第二搭接部;17、内凸边;2、支撑部;21、底板;22、支柱;23、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
[0025]参见图1

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环保的机械加工用冷却油循环系统,包括若干个依次搭接的收油部1,所述收油部1搭接后形成封闭的收油环,每个所述收油部1下方均设置有支撑部2;所述支撑部2包括底板21和支撑架23,所述支撑架23设置于所述底板21上方,且该支撑架23上设置有放置所述收油部1的卡位;收油部1通过螺钉与支撑架23固定连接;所述收油部1由收油斗11和输油管13组成,所述收油斗11为漏斗状,且底部通过收油孔14与所述输油管13连接,所述输油管13下端朝向所述收油环的圆心方向,且延伸出所述收油斗11的底部。收油部1在加工台外侧相互拼接形成环状结构后,即可承接齿轮上滴落的冷却油,冷却油经收油斗11收集后通过收油孔14进入输油管13内,并通过输油管13送至机床底部的收油盘中进行循环。
[0026]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支撑架23底部竖直设置有支柱22,该支柱22的底端与
所述底板21固定连接;所述支柱22设置于所述底板21顶部靠近所述输油管13下端一侧,所述底板21远离所述支柱22一侧的顶部为斜向所述底板21底部的斜面;如此设置,可腾出底板21顶部背向机床一侧的空间,从而减少对行人和零件转运的影响;
[0027]所述收油斗1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相互匹配的第一搭接部12和第二搭接部16,所述第一搭接部12与所述第二搭接部16均为中部向上突起的弧形凸条,且所述第二搭接部16底部成型有匹配所述第一搭接部12卡接的卡槽;所述第二搭接部16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内凸边17和外凸边15,所述内凸边17与所述外凸边15均凸出所述第二搭接部16的顶面,且所述内凸边17与所述外凸边15的间距小于所述收油斗11的宽度;如此设置,在相邻收油斗11的第二搭接部16与第一搭接部12搭接后可防止冷却油沿第二搭接部16滴落,防止漏油;
[0028]所述收油部1设置有不少于6个;也可根据需求设置更多,在直径大于3m的齿轮加工时,收油部1设置12个以上为宜,以防止收油部1过长导致支撑部2支撑不稳定;
[0029]所述收油斗11底部对应所述收油孔14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输油管13套在所述连接管外侧,且与该连接管螺纹配合。
[0030]采用上述结构,施工便捷,通过将相邻收油斗11的第一搭接部12与第二搭接部16搭接,在齿轮加工台外侧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保的机械加工用冷却油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依次搭接的收油部(1),所述收油部(1)搭接后形成封闭的收油环,每个所述收油部(1)下方均设置有支撑部(2);所述支撑部(2)包括底板(21)和支撑架(23),所述支撑架(23)设置于所述底板(21)上方,且该支撑架(23)上设置有放置所述收油部(1)的卡位;所述收油部(1)由收油斗(11)和输油管(13)组成,所述收油斗(11)为漏斗状,且底部通过收油孔(14)与所述输油管(13)连接,所述输油管(13)下端朝向所述收油环的圆心方向,且延伸出所述收油斗(11)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环保的机械加工用冷却油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23)底部竖直设置有支柱(22),该支柱(22)的底端与所述底板(21)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环保的机械加工用冷却油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22)设置于所述底板(21)顶部靠近所述输油管(13)下端一侧,所述底板(21)远离所述支柱(22)一侧的顶部为斜向所述底板(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忠智刘跃锋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中鼎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