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防止工作导丝穿支架网梁的快速介入交换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5136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5 14: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止工作导丝穿支架网梁的快速介入交换组件,包括相互配套的指引导管和指引导丝,且指引导管最小内径尺寸大于指引导丝的最大外径尺寸;所述指引导丝包括导丝主体以及设于导丝主体一端的头端,该头端尺寸大于支架网梁正常释放状态时的网眼尺寸,并小于正常释放状态时支架网梁的内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指引导丝的头端结构进行改进,使其能够避免穿过支架网梁的网眼。并配合与之配套的指引导管,将工作导丝顺利由支架网梁的近端开口进入,直至穿出其远端,实现球囊扩张,有效提高支架网梁的支撑效果,最终达到较佳的治疗效果。最终达到较佳的治疗效果。最终达到较佳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止工作导丝穿支架网梁的快速介入交换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防止工作导丝穿支架网梁的快速介入交换组件。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微创介入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手术是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虽然手术比较成熟,但难免会有因术者操作失误或者患者不配合导致的导丝导管脱离冠状动脉开口,需要再次挂指引导管到冠脉开口及进工作导丝到冠状动脉远端。
[0003]在未释放支架的情况下,以上操作或许并不难,对于患者影响不大,术者不过重复操作一下之前的动做;而当支架释放完之后贴壁不良,未行球囊扩张或者球囊扩张不佳的时候,以上操作就比较困难,最困难的就是工作导丝容易穿支架网梁,一旦工作导丝穿过支架网梁,扩张球囊就不能对支架进行扩张,如果强行扩张会将支架crush破坏支架结构,会影响患者远期预后且易发生不良事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止工作导丝穿支架网梁的快速介入交换组件,该交换组件可以快速交换工作导丝到冠状动脉远端,并避免工作导丝穿网梁的问题,让支架能够进行好的球囊扩张,患者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疗。
[0005]一种防止工作导丝穿支架网梁的快速介入交换组件,包括相互配套的指引导管和指引导丝,且指引导管最小内径尺寸大于指引导丝的最大外径尺寸;
[0006]所述指引导丝包括导丝主体以及设于导丝主体一端的头端,该头端尺寸大于支架网梁正常释放状态时的网眼尺寸,并小于正常释放状态时支架的内径。
[0007]上述交换组件工作时,先通过指引导管将指引导丝送至支架网梁近端,再操作指引导丝的头端由支架网梁近端开口进入,并穿出其远端;将指引导丝的头端尺寸设计为大于支架网梁正常释放状态时网眼尺寸,能够有效避免头端穿过支架网梁的网眼,而是有选择性地由支架网梁的近端开口进入,直至穿出支架网梁的远端开口。
[0008]随后,通过指引导丝将指引导管引导至指引导丝的头端;随后将指引导丝从指引导管中抽出;最后将工作导丝通过指引导管送至冠状动脉远端,随后调整指引导管重新建立系统。这样可以使工作导丝在确保不会穿支架网梁的网眼的情况下到达指定位置,并进行后续的球囊扩张处理,提高支架网梁支撑效果,进而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
[0009]作为优选,所述头端一侧与所述导丝主体相互固定,另一侧为工作侧,该工作侧为钝化结构。
[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将所述工作侧设计成钝化结构,可避免在指引导丝工作时,工作侧存在棱角而对血管壁或支架网梁造成损坏,影响支架网梁的正常使用。
[0011]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头端包括:
[0012]与导丝主体长度方向一致的两个平行段;
[0013]两端分别与两个平行段一侧相互连接的工作段;
[0014]所述两个平行段另一侧与所述导丝主体相互固定,所述工作段与两个平行段的连接处经过钝化处理,形成所述的工作侧。
[0015]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工作段为与导丝主体长度方向垂直的直线结构或者弧形结构。
[0016]作为优选,所述两个平行段之间的距离作为所述头端尺寸。
[0017]作为优选,所述支架网梁正常释放状态时的网眼的最大尺寸(即处在对应网眼的边框上任一两个点距离的最大值)作为所述网眼尺寸。
[0018]作为优选,所述头端由头端材料丝件直接弯折而成。比如可以采用聚酯材料丝直接弯折得到,聚酯材料丝两端缠绕固定于导丝主体一端,其余部分形成头端的其余部分(比如两个平行段以及工作段等)。
[0019]作为更进一步优选,所述钝化处理为倒圆角。倒圆角可以将工作侧的棱角处理成平滑的圆角结构,防止指引导丝工作时头端的工作侧将支架网梁损坏。
[0020]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倒圆角半径小于0.5mm。在避免指引导丝头端工作侧损坏血管壁或者支架网梁的同时,给与工作侧更大的宽度(垂直于指引导丝长度方向的尺寸),进一步防止指引导丝穿破支架网梁的网眼。
[0021]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两个平行段之间的距离为支架网梁正常释放状态时的网眼尺寸的1.03~2倍。其中,两个平行段之间的距离,可根据支架网梁正常释放状态时的网眼尺寸和头端的具体尺寸进行确定,进一步确保指引导丝的头端不会穿过支架网梁的网眼。
[0022]作为更进一步优选,所述两个平行段之间的距离为支架网梁正常释放状态时的网眼尺寸的为1.03~1.2倍。在保证指引导丝的头端不会穿过支架网梁的网眼的前提下,缩小头端尺寸,使其能够顺利轴向穿过支架网梁并到达其远端。
[0023]作为优选,所述导丝主体的直径为0.01~0.02inch(英寸)。
[0024]作为优选,所述头端沿导丝主体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为2~6cm。所述导丝主体的长度为150~200cm。
[0025]作为优选,所述指引导管内直径为3.5~4.5F,外直径为3.8~6F。使指引导管可以顺利沿指引导丝进入支架网梁并到达指引导丝的头端。
[0026]作为优选,所述指引导管一端设有标准接头,其余部分的长度为110~180cm。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指引导管为由接头到工作端(与接头相对的另一端为工作端)外径减小的结构。在靠近工作端的部分,所述指引导管的外径为4.0~4.6F。
[0027]作为优选,所述指引导丝的头端由聚酯材料制成。以提高指引导丝的生物兼容性。
[00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9]本专利技术通过对指引导丝的头端结构进行改进,使其能够避免穿过支架网梁的网眼。并配合与之配套的指引导管,将工作导丝顺利由支架网梁的近端开口进入,直至穿出其远端,实现球囊扩张,有效提高支架网梁的支撑效果,最终达到较佳的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指引导丝和指引导管的结构及尺寸示意图;其中左图是指引导丝的结构示意图,右图为指引导管的结构示意图以及指引导管工作端的轴向视图;
[0031]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另一指引导丝和指引导管的尺寸示意图;其中左图是指引导丝的结构示意图,右图为指引导管的结构示意图以及指引导管工作端的轴向视图。
[0032]图中:100
‑‑
指引导丝、110
‑‑
导丝本体、120
‑‑
头端、121
‑‑
平行段、122
‑‑
工作段、200
‑‑
指引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33]如图1~图2所示,一种防止工作导丝穿支架网梁的快速介入交换组件,包括相互配套的指引导管200和指引导丝100,且指引导管200最小内径尺寸大于指引导丝的最大外径尺寸;
[0034]指引导丝100包括导丝主体110以及设于导丝主体110一端的头端120,该头端120尺寸大于支架网梁正常释放状态时的网眼尺寸,并小于正常释放状态时支架网梁的内径。为了提高指引导丝100的生物兼容性,其头端120采用聚酯材料制成。
[0035]头端120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止工作导丝穿支架网梁的快速介入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配套的指引导管和指引导丝,且指引导管最小内径尺寸大于指引导丝的最大外径尺寸;所述指引导丝包括导丝主体以及设于导丝主体一端的头端,该头端尺寸大于支架网梁正常释放状态时的网眼尺寸,并小于正常释放状态时支架网梁的内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工作导丝穿支架网梁的快速介入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端一侧与所述导丝主体相互固定,另一侧为工作侧,该工作侧为钝化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止工作导丝穿支架网梁的快速介入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端包括:与导丝主体长度方向一致的两个平行段;两端分别与两个平行段一侧相互连接的工作段;所述两个平行段另一侧与所述导丝主体相互固定,所述工作段与两个平行段的连接处经过钝化处理,形成所述的工作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止工作导丝穿支架网梁的快速介入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钝化处理为倒圆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利军蔡哲钧蒋峻孙勇李长岭陈涵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