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核壳结构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电池技术

技术编号:30146226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5 14: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电池,锂电池正极材料包括正极材料颗粒和包覆材料;包覆材料为在正极材料颗粒外表面连续或非连续均匀分布的无机氧化物界面层;包覆材料占正极材料颗粒的质量比为10ppm-5%;无机氧化物界面层包括导电氧化物材料Z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核壳结构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电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材料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电池。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是21世纪全球发展的动力点,包括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发展十分迅速。然而几乎所有的新能源均需要清洁高效的储能体系作为支撑。二次电池作为能量转换效率最高的储能体系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众多二次电池体系中,锂离子电池因为具有高能量密度、低自放电率、宽使用温度、长循环寿命、环境友好、无记忆效应等优势成为了二次电池中的佼佼者。
[0003]随着3C电子产品,电动汽车等领域的飞速发展,更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成为了目前科学界以及产业界共同追求的目标。目前,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主要受到正极材料的限制,发展高容量高电压的正极材料成为提高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的重要方向。然而,将电极材料充电至更高电压或脱出更多的锂离子后,在微观上会出现材料的结构破坏、氧气析出、过渡金属溶解、表界面副反应增加等后果,并会进一步导致材料容量衰减、电化学性能变差、安全性能降低等宏观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电池正极材料包括正极材料颗粒和包覆材料;所述包覆材料的存在形式包括:在所述正极材料颗粒外表面连续或非连续均匀分布的无机氧化物界面层;所述包覆材料占所述正极材料颗粒的质量比为10ppm-5%;所述无机氧化物界面层包括导电氧化物材料Zn
1-p
Al
p
O、Zn
1-q
Ba
q
O、Zn
1-r
In
r
O、Zn
1-m
Ti
m
O、Zn
1-t
Ga
t
O、Zn
1-n
F
j+n
O
1-j
、Cd
2-k
Sn
k
O4、In
2-u
Sn
u
O3、SnO
2-v
F
v
、Sn
1-w
Sb
w
O2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0<p<1,0<q<1,0<r<1,0<m<1,0<t<1,0<n<1,0<j<1,0<k<2,0<u<2,0<v<2,0<w<1;所述包覆材料还包括以所述导电氧化物材料为母体,在所述导电氧化物材料的金属位或氧位进行元素替换得到的系列衍生物;其中,氧位的替代元素包括F、N、S、P等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替代比例为0-100%;所述包覆材料的存在形态为晶态或非晶态,其中,晶态包覆材料的尺寸为1-40nm;所述包覆材料分布在正极材料颗粒表面,厚度为1-2000nm,和/或以掺杂的形式存在于正极材料颗粒表层0-2000nm的范围内。2.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凯会张杰男禹习谦李泓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