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褐煤的钝化和部分脱硫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37931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3 14:52
一种褐煤的钝化和部分脱硫工艺,属于低阶煤利用技术领域,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褐煤的钝化和部分脱硫的工艺,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了褐煤高含水特性,在升温过程中产生的水分和CO等气体,不需要额外补充水源,褐煤在超临界体系加氢过程,将含氧官能团还原,将部分硫化合物加氢脱除,同时增加了钝化剂,从而减少褐煤的吸水与复吸能力,也减少了褐煤的自燃可能性。通过超临界反应体系加氢,经过疏水剂后处理,避免了褐煤表面的氧化过程,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钝化和部分脱硫工艺。分脱硫工艺。分脱硫工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褐煤的钝化和部分脱硫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低阶煤利用
,具体涉及一种褐煤的钝化和部分脱硫工艺。

技术介绍

[0002]我国已发现的煤炭中储量最大的就是褐煤,我国已探明褐煤保有储量1300亿吨,约占全国煤炭储量17%。褐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矿产煤,因其氧含量高、孔隙度大、挥发成分高(>40%),含游离腐植酸,空气中易风化碎裂,燃点低(270℃左右)等特点,褐煤自燃倾向性高,在空气中极易发生氧化,最终导致自燃发火。低阶煤在一定湿度条件下堆放时,具有自热的倾向,当温度到达70℃以上时,往往会造成剧烈的自燃过程。
[0003]褐煤高水分的特点,不利于运输,高含水煤直接燃烧时热值低,如需利用时,需要进行脱水预处理,脱水出来的褐煤极易发生自放热甚至导致自燃现象,例如40

70℃的褐煤空气下放置时,就会慢慢自热甚至自燃,因此脱水后的煤不能直接与空气接触,需要进行钝化处理。对于运输过程来说,褐煤自燃直接限制了运输距离,一般褐煤的运输距离不宜高于500公里。
[0004]即使脱水后的褐煤在潮湿环境下依然能再次复吸,复吸往往也伴随着放热反应,如果复吸时煤的堆放位置不通风也会造成热量堆积,仍然能导致自热和自燃的发生。自燃过程是重大的安全隐患,也降低了煤的经济价值,同时煤的自燃会释放大量的SO2,CO2、NO
x
、H2S和CO等气体,甚至造成一定的有机物质氧化分解生成大量苯并芘等有毒物质,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损失,因此研究褐煤的钝化技术势在必行。
[0005]众多学者认为褐煤发生自燃过程主要是因为煤的氧化过程,而煤表面的含氧官能团较多,与空气中的氧接触发生氧化反应同时放热。也有学者认为含氧官能团提供氢键可以吸附水分,造成煤对水分的复吸,并放出一部分热量,更进一步促进褐煤的风化和自燃,因此减少含氧官能团能有效的减少自发热过程和水分复吸,也能减少褐煤的自燃过程。总之褐煤吸水过程依然能造成煤的自燃现象,并且可以改变表面官能团以及吸水性能来阻止自燃过程。
[0006]目前褐煤的钝化技术主要有

喷洒阻燃剂,常见的阻燃剂主要有CaCl2、MgCl2等、碳酸氢铵和氯化铵铵盐阻燃剂等;

采用油浸工艺,例如UBC工艺,将褐煤表面油封,使其表面对水的吸附能力减弱,从而减少自燃发生的可能;

热解处理,热解过程中含氧官能团分解及破坏,同时孔结构坍塌破碎,使煤表面吸水能力减弱而阻断自燃的发生;

加氢过程,通过加氢破坏含氧官能团结构来阻止自燃过程。
[0007]含硫褐煤会在热解升温过程中释放出来,利用CO可进行脱硫过程,同时CO和水能生成活性氢,更有助于含硫化合物与活性氢结合并以硫化氢的形式带出。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褐煤的钝化和部分脱硫的工艺。
[0009]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褐煤的钝化和部分脱硫工艺,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选取褐煤,将其进行破碎、筛分处理,得到褐煤粉末;第二步,将第一步得到的褐煤粉末与钝化剂按比例混合,得到混合煤粉A;第三步,将第二步得到的混合煤粉A放入CO

水临界反应器中,按比例加入水,在常温无氧条件初期通入CO气体,使反应器中压强达到5MPa后,开始升温,并按混合煤粉A中CO析出规律补充CO,并将压力调节至5

10MPa,最终升温达到CO

水体系的临界温度,并且在临界温度和压力下停留0.5

4h,最终过滤分离得到部分脱硫后的混合煤粉B、残留混合液和部分含硫尾气,残留混合液用于等量代替水;第四步,将第三步得到的混合煤粉B冷却至室温,得到脱除褐煤表面含氧官能团的煤粉C,按比例向煤粉C中添加疏水剂,得到具有钝化效果的煤粉D;第五步,将第四步得到的煤粉D烘干,压制成型,得到钝化和部分脱硫后的褐煤。
[0010]进一步地,第一步中所述褐煤的水分超过10wt%,选取褐煤的质量份数为100份,破碎筛分后的粒度为0.1

2mm。
[0011]进一步地,第二步中所述钝化剂包括茶多酚,钝化剂与褐煤粉末的质量比为0.1

2:100。
[0012]进一步地,第三步中所述水与混合煤粉A的质量比为0.01

0.1:1,升温速率为3

5℃/min,CO

水体系的临界温度为340
±
10℃,临界压力为10

20MPa。
[0013]进一步地,所述补充CO,在250℃之前补充CO,CO的空速为10

50h
‑1。
[0014]进一步地,所述残留混合液中包括小分子焦油类有机物质。
[0015]进一步地,第四步中所述疏水剂包括质量分数为7~10%的聚乙烯醇溶液,疏水剂与煤粉C的质量比为0.5

1:120。
[0016]进一步地,第五步中烘干的温度在1h内升温至80

100℃,在氮气气氛中进行,停留1

3h,然后在氮气气氛下冷却至室温。
[00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利用了超临界体系加氢过程,将含氧官能团还原,将部分硫化合物加氢脱除,同时增加了疏水剂,从而减少褐煤的吸水与复吸能力,也减少了褐煤的自然可能性。为了减少褐煤被氧化的过程,专门添加了抗氧化剂,避免了褐煤表面的氧化过程,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钝化和部分脱硫工艺。
[0018]本专利技术利用了褐煤高含水特性,在升温过程中产生的水分和CO等气体,不需要额外补充水源,褐煤在超临界体系加氢过程,将含氧官能团还原,将部分硫化合物加氢脱除,同时增加了钝化剂,从而减少褐煤的吸水与复吸能力,也减少了褐煤的自燃可能性。通过超临界反应体系加氢,经过疏水剂后处理,避免了褐煤表面的氧化过程,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钝化和部分脱硫工艺。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煤热解过程释放的热解产物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由图1可知,煤升温热解小于250℃时,释放的CO气体量很少,当达到250℃时,CO释放量减少。
[0021]实施例1(1)选取一种水分超过10wt%的褐煤,将其进行破碎、筛分处理,得到0.1

2mm粒径范围和质量份数为100份的褐煤粉末A;(2)将步骤(1)得到的褐煤粉末A与茶多酚钝化剂B按茶多酚的添加份数与褐煤粉末A的质量比为0.1:100混合,得到混合煤粉C;(3)将步骤(2)得到的混合煤粉C放入CO

水临界反应器中,按质量份数添加水或得到的残留混合液E,添加的水或残留混合液E与混合煤粉C的质量份数比为0.1:1,然后在常温无氧条件初期通入CO气体,使反应器中达到5Mpa时。CO

水临界反应升温初期需要补充CO,当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褐煤的钝化和部分脱硫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选取褐煤,将其进行破碎、筛分处理,得到褐煤粉末;第二步,将第一步得到的褐煤粉末与钝化剂按比例混合,得到混合煤粉A;第三步,将第二步得到的混合煤粉A放入CO

水临界反应器中,按比例加入水,在常温无氧条件初期通入CO气体,使反应器中压强达到5MPa后,开始升温,并按混合煤粉A中CO析出规律补充CO,并将压力调节至5

10MPa,最终升温达到CO

水体系的临界温度,并且在临界温度和压力下停留0.5

4h,最终过滤分离得到部分脱硫后的混合煤粉B、残留混合液和部分含硫尾气,残留混合液用于等量代替水;第四步,将第三步得到的混合煤粉B冷却至室温,得到脱除褐煤表面含氧官能团的煤粉C,按比例向煤粉C中添加疏水剂,得到具有钝化效果的煤粉D;第五步,将第四步得到的煤粉D烘干,压制成型,得到钝化和部分脱硫后的褐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褐煤的钝化和部分脱硫工艺,其特征在于:第一步中所述褐煤的水分超过10wt%,选取褐煤的质量份数为100份,破碎筛分后的粒度为0.1

2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褐煤的钝化和部分脱硫工艺,其特征在于:第二步中所述钝化剂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原靖超王影魏征曹家琪刘俊赵钰琼张国杰郝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