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道路排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126849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3 08: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道路排水装置,包括汲水层结构以及排水管,所述汲水层结构包括支撑骨架、承重板以及汲水板,且所述承重板上开设有第一透水孔,所述支撑骨架为由若干呈六边形的支撑单体排列成的蜂窝状结构,且所述支撑单体六个侧壁的底面开设有过水孔,所述支撑单体的六个角的底部设有支撑脚,所述汲水板的表面沿水平方向间隔地设置有毛细汲水通道,且所述汲水板上在未设置毛细汲水通道的区域开设有第二透水孔;所述排水管设置在所述汲水板的两侧,所述排水管的管体上开设有供所述汲水板伸入的开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可以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的渗水、蓄水、净化以及排水要求。净化以及排水要求。净化以及排水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道路排水装置


[0001]本技术涉环保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道路排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道路积水严重,土壤渗水能力以及保水能力严重丧失,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现有的道路排水装置无法满足上述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道路排水装置,结构简单,可以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的渗水、蓄水、净化以及排水要求。
[0004]本技术的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道路排水装置,包括汲水层结构以及排水管,所述汲水层结构包括支撑骨架、承重板以及汲水板,所述承重板盖设在所述支撑骨架上,且所述承重板上开设有第一透水孔,所述支撑骨架为由若干呈六边形的支撑单体排列成的蜂窝状结构,所述支撑单体为空心结构,且所述支撑单体六个侧壁的底面开设有过水孔,所述汲水板设置在所述支撑单体的底部,所述支撑单体的六个角的底部设有支撑脚,所述汲水板上开设有供支撑脚插入的插孔,所述汲水板的表面沿水平方向间隔地设置有毛细汲水通道,且所述汲水板上在未设置毛细汲水通道的区域开设有第二透水孔;所述排水管设置在所述汲水板的两侧,所述排水管的管体上开设有供所述汲水板伸入的开口。
[0005]进一步,所述支撑脚为上小下大形状的倒锥形结构,所诉支撑脚的底部设有定位锥且所述汲水板与所述支撑脚为固定连接,且所述汲水板被所述支撑脚悬空托起。
[0006]进一步,所述毛细汲水通道设置在所述汲水板的上下两个表面。
[0007]进一步,所述汲水板两侧的边缘处开设有卡口,所述卡口设置在没有毛细汲水通道的区域,所述排水管的开口处设置有卡爪,所述卡爪靠排水管的管体自身弹力卡合在所述卡口中。
[0008]进一步,所述承重板的底面设有夹持结构,所述夹持结构包括两块对称设置的夹
持片,两块所述夹持片可对支撑单体的侧壁进行夹持。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公开的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道路排水装置,铺设在地面上,包括支撑骨架、承重板以及汲水板,所述承重板盖设在所述支撑骨架上,支撑骨架在承重板以及地面之间形成一个储水空间,可以临时存储上方渗透下来的雨水,设置在支撑骨架上的汲水板上设置有毛细汲水通道以及方便渗水的第二透水孔,毛细汲水通道利用毛细原理将水向两侧的排水管排出,而杂质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同时雨水也可向下渗透,利用土壤进行保水,满足了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的渗水、蓄水、净化以及排水要求。
附图说明
[001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1]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中的支撑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图2中A处放大图;
[0014]图4为本技术中支撑脚以及夹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5为本技术中排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标记说明:排水管1、支撑骨架2、承重板3、汲水板4、第一透水孔 5、支撑单体6、过水孔7、支撑脚8、毛细汲水通道9、第二透水孔10、开口 11、定位锥12、卡口13、卡爪14、夹持结构15。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如图1

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道路排水装置,包括汲水层结构以及排水管1,所述汲水层结构包括支撑骨架2、承重板3以及汲水板 4,所述承重板3盖设在所述支撑骨架2上,且所述承重板3上开设有第一透水孔5,所述支撑骨架2为由若干呈六边形的支撑单体6排列成的蜂窝状结构,所述支撑单体6为空心结构,且所述支撑单体6六个侧壁的底面开设有过水孔 7,所述汲水板4设置在所述支撑单体6的底部,所述支撑单体6的六个角的底部设有支撑脚8,所述汲水板4上开设有供支撑脚8插入的插孔,所述汲水板4 的表面沿水平方向间隔地设置有毛细汲水通道9,且所述汲水板4上在未设置毛细汲水通道9的区域开设有第二透水孔10;所述排水管1设置在所述汲水板 4的两侧,所述排水管1的管体上开设有供所述汲水板4伸入的开口11。
[0019]本技术适用于人行道等道路,实际实施过程中,道路铺设前将汲水层结构铺设在地上,排水管1铺设在两侧,还可以在承重板3上铺设石板、砖块或小石子等材料完成道路的构建,雨水从承重板3上的第一透水孔5进入支撑骨架2的空心结构中,并可通过过水孔7相互流通,多数雨水通过第二透水孔 10进入汲水板4下方向土壤中渗透,当土壤饱和后,雨水开始在支撑骨架2间蓄积,此时汲水板4上的毛细汲水通道9利用毛细现象将雨水向两
侧的排水管 1汲取,毛细汲水通道9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的毛细透排水带。
[0020]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脚8为上小下大形状的倒锥形结构,所诉支撑脚8 的底部设有定位锥12且所述汲水板4与所述支撑脚8为固定连接,且所述汲水板4被所述支撑脚8悬空托起。在雨水蓄积的高度触及汲水板4之间,汲水板 4不起作用,因此可以实现雨水的保持。
[0021]本实施例中,所述毛细汲水通道9设置在所述汲水板4的上下两个表面。
[0022]本实施例中,所述汲水板4两侧的边缘处开设有卡口13,所述卡口13设置在没有毛细汲水通道9的区域,所述排水管1的开口11处设置有卡爪14,所述卡爪14靠排水管1的管体自身弹力卡合在所述卡口13中,方便地将排水管1与汲水板4进行固定。
[0023]本实施例中,所述承重板3的底面设有夹持结构15,所述夹持结构包括两块对称设置的夹持片,两块所述夹持片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道路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汲水层结构以及排水管,所述汲水层结构包括支撑骨架、承重板以及汲水板,所述承重板盖设在所述支撑骨架上,且所述承重板上开设有第一透水孔,所述支撑骨架为由若干呈六边形的支撑单体排列成的蜂窝状结构,所述支撑单体为空心结构,且所述支撑单体六个侧壁的底面开设有过水孔,所述汲水板设置在所述支撑单体的底部,所述支撑单体的六个角的底部设有支撑脚,所述汲水板上开设有供支撑脚插入的插孔,所述汲水板的表面沿水平方向间隔地设置有毛细汲水通道,且所述汲水板上在未设置毛细汲水通道的区域开设有第二透水孔;所述排水管设置在所述汲水板的两侧,所述排水管的管体上开设有供所述汲水板伸入的开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道路排水装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金勇赖杨舜杨性群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谷际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