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用的组件电缆四线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1662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3 08: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耐用的组件电缆四线连接器,所述第一出线与铜棒相对应,所述第二出线与所述空心铜棒相对应,所述第三出线与所述前冠簧相对应,所述第四出线与所述后冠簧相对应,通过所述第一出线和所述第二出线将导线焊接在所述铜棒和所述空心铜棒的末端,通过所述第三出线将导线焊接在所述内导体末端,通过所述第四出线将导线焊接在后冠簧的侧面,使得测试时所述公头连接器的本身电阻,分为所述铜棒的电阻和所述空心铜棒的电阻,所述母头连接器的本身电阻,分为所述前冠簧的电阻和所述后冠簧的电阻,从而使得光伏板的大电流只经过所述空心铜棒和所述前冠簧,所述铜棒和所述后冠簧接电压表,进而避免大电流的通过,使得测量结构更加精确。量结构更加精确。量结构更加精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耐用的组件电缆四线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光伏组件测试的电缆连接器
,尤其涉及一种耐用的组件电缆四线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在光伏组件IV测试时,为了提高光伏组件测试功率,往往采用四端测试。目前光伏组件测试治具上用的电缆连接器大多数采用的是市场现成的通用连接头,该连接器不支持完全的四线测试功能,只能在连接器后端实现四线测试,从而导致组件输出功率实测值有所偏低。
[0003]现有技术中大多采用通用连接器作为治具连接器和光伏组件电缆进行对插,其测试原理如图6所示:由于接触电阻和连接器本身电阻的存在,导致在该电阻部分消耗的功率没有被测试设备计算在内,从而导致测试功率偏低,随着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和输出电流越来越大,组件输出电流可达30A以上。电缆连接器的接触电阻和自身电阻有几毫欧,假设组件输出电流为30A,电缆连接器的综合电阻(电缆连接器的接触电阻和自身电阻之和)为3.3mΩ,那么在连接器损耗的压降V=I*R=0.1V,所以IV的测试功率会比实际功率少P=I*V=30*0.1=3W,测量结果不够精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用的组件电缆四线连接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通用连接器由于接触电阻和连接器本身电阻的存在,导致在该电阻部分消耗的功率没有被测试设备计算在内,从而导致测试功率不精确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一种耐用的组件电缆四线连接器,包括公头连接器和母头连接器,所述公头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铜棒和空心铜棒,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安装块,所述空心铜棒与所述安装块卡合连接,所述铜棒贯穿所述空心铜棒,所述铜棒的外部涂设有绝缘胶,所述铜棒与所述空心铜棒之间形成绝缘层,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设置有插槽,所述第一壳体的另一端的末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出线和第二出线,所述第一出线与铜棒远离所述插槽的一端相对应,所述第二出线与所述空心铜棒远离所述插槽的一端相对应,所述母头连接器包括第二壳体、前冠簧、后冠簧、绝缘圈一、绝缘圈二和内导体,所述内导体位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设置有插头,所述插头与所述插槽相对应,所述插头内依次设置有所述前冠簧和所述后冠簧,所述前冠簧和所述后冠簧之间设置有所述绝缘圈一,所述前冠簧与所述内导体相贴合,所述后冠簧与所述内导体之间设置有所述绝缘圈二,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插头的末端分别设置有第三出线和第四出线,所述第三出线与所述前冠簧相对应,所述第四出线与所述后冠簧相对应。
[0006]其中,所述铜棒与所述空心铜棒之间保持10
°
的倾斜角度。
[0007]其中,所述第一壳体上还设置有插接槽,所述第二壳体上还设置有插接板,所述插接板与所述插接槽相适配。
[0008]其中,所述插头的外部套设有橡胶圈,所述橡胶圈与所述插槽相适配。
[0009]其中,所述空心铜棒上设置有卡块,所述安装块上设置有卡槽,所述卡块与所述卡槽相适配。
[0010]其中,所述第一壳体的外部还设置有防滑槽。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所述第一出线与铜棒相对应,所述第二出线与所述空心铜棒相对应,所述第三出线与所述前冠簧相对应,所述第四出线与所述后冠簧相对应,通过第一出线和所述第二出线分别将导线焊接在所述铜棒和所述空心铜棒的末端,通过所述第三出线将导线焊接在所述内导体末端与所述前冠簧连接,所述第四出线将导线焊接在所述后冠簧的侧面,使得测试时所述公头连接器的本身电阻R1,分为所述铜棒的电阻R3和所述空心铜棒的电阻R4,所述母头连接器的本身电阻R2,分为所述前冠簧的电阻R5和所述后冠簧的电阻R6,从而使得光伏板的电流A2只经过R3和R6,R4和R5接电压表V2,进而避免大电流的通过,使得测量结构更加精确。
附图说明
[00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3]图1是本技术的公头连接器的正视图。
[0014]图2是本技术的图1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0015]图3是本技术的母头连接器的正视图。
[0016]图4是本技术的图3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0017]图5是本技术的母头连接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6是本技术的通用连接器的测试示意图。
[0019]图7是本技术的耐用的组件电缆四线连接器的测试示意图。
[0020]1‑
第一壳体、2

铜棒、3

空心铜棒、4

安装块、5

绝缘胶、6

插槽、7

第一出线、8

第二出线、9

第二壳体、10

前冠簧、11

后冠簧、12

绝缘圈一、13

内导体、14

插头、15

第三出线、16

第四出线、17

绝缘圈二、18

卡块、19

插接板、20

橡胶圈、21

防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
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3]请参阅图1至图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耐用的组件电缆四线连接器,包括公头连接器和母头连接器,所述公头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1、铜棒2和空心铜棒3,所述第一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安装块4,所述空心铜棒3与所述安装块4卡合连接,所述铜棒2贯穿所述空心铜棒3,所述铜棒2的外部涂设有绝缘胶5,所述铜棒2与所述空心铜棒3之间形成绝缘层,所述第一壳体1的一端设置有插槽6,所述第一壳体1的另一端的尾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出线7和第二出线8,所述第一出线7与铜棒2远离所述插槽6的一端相对应,所述第二出线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用的组件电缆四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公头连接器和母头连接器,所述公头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铜棒和空心铜棒,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安装块,所述空心铜棒与所述安装块卡合连接,所述铜棒贯穿所述空心铜棒,所述铜棒的外部涂设有绝缘胶,所述铜棒与所述空心铜棒之间形成绝缘层,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设置有插槽,所述第一壳体的后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出线和第二出线,所述第一出线与铜棒远离所述插槽的一端相对应,所述第二出线与所述空心铜棒远离所述插槽的一端相对应,所述母头连接器包括第二壳体、前冠簧、后冠簧、绝缘圈一、绝缘圈二和内导体,所述内导体位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设置有插头,所述插头与所述插槽相对应,所述插头内依次设置有所述前冠簧和所述后冠簧,所述前冠簧和所述后冠簧之间设置有所述绝缘圈一,所述前冠簧和所述内导体相贴合,所述后冠簧与所述内导体之间设置有所述绝缘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科张志宏赵亚军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和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