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感柔软且防脱散的蕾丝织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0631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3 07: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手感柔软且防脱散的蕾丝织物,包括织物本体,所述织物本体包括编链结构层、1针衬纬结构层和变化衬纬结构层,其中编链结构层由Y1纱线以编链结构编织形成在织物本体内成型若干个线圈,相邻的线圈相互抱合,1针衬纬结构层由Y2纱线以1针衬纬结构编织形成在织物本体内,变化衬纬结构层由Y3纱线以变化衬纬结构编织形成在织物本体,Y2纱线和Y3纱线填充在纱线Y1编织的线圈内,Y1纱线包括内层氨纶丝和外层长丝,外层长丝螺旋状缠绕内层氨纶丝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手感柔软且不易脱散,可广泛应用于内衣、束身衣等服装领域。束身衣等服装领域。束身衣等服装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手感柔软且防脱散的蕾丝织物


[0001]本技术属针织服装面料及编织
,具体地说是一种手感柔软且防脱散的蕾丝织物。

技术介绍

[0002]蕾丝织物特有的通透性、花形灵活生动性等优点,在时尚服装领域越来越受大众青睐。但由于现有的蕾丝织物大部分存在手感偏差、沿经向逆编织方向易脱散等缺陷,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在服装领域的使用。
[0003]查相关资料获知,有些生产商针对此缺陷进行了一些生产技术或条件的改进:
[0004]CN 107532350 A(蕾丝针织物),该专利技术提供美观良好且手感良好的蕾丝针织物。编链丝与第1插入丝的接触部、编链丝与第2插入丝的接触部粘接而防止格子的变形。
[0005]CN 107287755 B(多梳经编机的编织方法),该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多梳经编机的编织方法,在原有线圈基础上增加防脱散线圈,增大了原有线圈的紧密性,各线圈连接点,交错或重叠,使地网线圈具有很强的抱合力,同时与形成花纹组织的花纱抱合更紧密,即使没有增加编链转移横线或热熔丝纱线,也使得受损后地纱线圈和花纱均不易脱散。
[0006]以上两个专利技术虽然对所述缺陷进行了改善,但其方案不够完美:按CN107532350 A所述,所用原料均为熔点不一致的热熔性材质,且有两组不同的包芯纱,所以该专利技术的整个生产流程复杂(不同熔点用不同的定型温度)、不环保(定型会耗电及产生废气,次数越多则影响越大)、增加了生产成本;而按CN 107287755 B所述,则需要在现有设备基础上增加一套送经装置,这样势必会增加技术难度及运营成本,最终影响到织物的销售价格,不利于织物的市场竞争。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手感柔软且防脱散的蕾丝织物。
[000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0009]一种手感柔软且防脱散的蕾丝织物,包括织物本体,所述织物本体包括编链结构层、1针衬纬结构层和变化衬纬结构层,其中编链结构层由Y1 纱线以编链结构编织形成在织物本体内成型若干个线圈,相邻的线圈相互抱合,1针衬纬结构层由Y2纱线以1针衬纬结构编织形成在织物本体内,变化衬纬结构层由Y3纱线以变化衬纬结构编织形成在织物本体,Y2纱线和Y3纱线填充在纱线Y1编织的线圈内,Y1纱线包括内层氨纶丝和外层长丝,外层长丝螺旋状缠绕内层氨纶丝表面。
[0010]所述Y1纱线为非热熔性材质的氨纶包芯纱,且该Y1纱线的包覆层长丝的DPF不大于5;Y2纱线为非热熔性材质的氨纶丝;Y3纱线为非热熔性材质的长丝。
[0011]所述Y1纱线采用机包工艺编织时,外层长丝为FDY或DTY,捻度为 500

700,内层氨纶丝的牵伸比为2.5

3.5。
[0012]所述Y1纱线采用空包工艺编织时,外层长丝为DTY,网络点为120个 /米

200个/米,内层氨纶丝牵伸比为2.5

4.0。
[0013]所述Y1为编链结构编织时的垫纱数码为1

0/0

1//。
[0014]所述Y2纱线为1针衬纬结构编织时的垫纱数码为0

0/1

1//。
[0015]所述Y3纱线为变化衬纬结构编织时,单针最大横移针数为5针,垫纱数码为0

0/2

2//。
[0016]Y1纱线的线密度为20

150D,其中外层长丝线密度为10

150D,内层氨纶线密度为10

140D。
[0017]所述Y2纱线的线密度为40

560D;Y3纱线的线密度为20

280D。
[0018]所述织物本体采用共边机编织而成,采用的花边机的织针密度为 14

28个/英寸。
[0019]本技术手感柔软且不易脱散,可广泛应用于内衣、束身衣等服装领域。
附图说明
[0020]附图1为本技术纱线Y1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2]如附图1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手感柔软且防脱散的蕾丝织物,包括织物本体,所述织物本体包括编链结构层、1针衬纬结构层和变化衬纬结构层,其中编链结构层由Y1纱线以编链结构编织形成在织物本体内成型若干个线圈,相邻的线圈相互抱合,1针衬纬结构层由Y2纱线以1针衬纬结构编织形成在织物本体内,变化衬纬结构层由Y3纱线以变化衬纬结构编织形成在织物本体,Y2纱线和Y3纱线填充在纱线Y1编织的线圈内, Y1纱线包括内层氨纶丝1和外层长丝2,外层长丝螺旋状缠绕内层氨纶丝表面。
[0023]外层的长丝螺旋状缠绕在里层的氨纶丝上,使得扭曲并回缩后的长丝会变得柔软许多,同时也会增大纱线表层的摩擦阻力。因此,编织成的织物本体会获得非常柔软舒适的手感,且由于成圏结构中的各线圈将紧密抱合及互锁,加上Y2纱线、Y3纱线在线圈内的填充增加了纱线之间的滑动阻力,特别是成圈结构中的芯纱固有的牵伸后回缩特性增强了束缚线圈内纱线的紧实度,使得线圈间的抱合及互锁变得更坚固,进而对织物的防脱散起到了关键的积极作用,使得织物具有优良的防脱散性能。
[0024]所述Y1纱线为非热熔性材质的氨纶包芯纱,且该Y1纱线的包覆层长丝的DPF不大于5;Y2纱线为非热熔性材质的氨纶丝;Y3纱线为非热熔性材质的长丝。
[0025]所述Y1纱线采用机包工艺编织时,外层长丝为FDY或DTY,捻度为 500

700,内层氨纶丝的牵伸比为2.5

3.5。
[0026]所述Y1纱线采用空包工艺编织时,外层长丝为DTY,网络点为120个 /米

200个/米,内层氨纶丝牵伸比为2.5

4.0。
[0027]所述Y1为编链结构编织时的垫纱数码为1

0/0

1//。所述Y2纱线为 1针衬纬结构编织时的垫纱数码为0

0/1

1//。所述Y3纱线为变化衬纬结构编织时,单针最大横移针数为5针,垫纱数码为0

0/2

2//。
[0028]Y1纱线的线密度为20

150D,其中外层长丝线密度为10

150D,内层氨纶线密度为10

140D。所述Y2纱线的线密度为40

560D;Y3纱线的线密度为20

280D。所述织物本体采用共边机编织而成,采用的花边机的织针密度为14

28个/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感柔软且防脱散的蕾丝织物,包括织物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本体包括编链结构层、1针衬纬结构层和变化衬纬结构层,其中编链结构层由Y1纱线以编链结构编织形成在织物本体内成型若干个线圈,相邻的线圈相互抱合,1针衬纬结构层由Y2纱线以1针衬纬结构编织形成在织物本体内,变化衬纬结构层由Y3纱线以变化衬纬结构编织形成在织物本体,Y2纱线和Y3纱线填充在纱线Y1编织的线圈内,Y1纱线包括内层氨纶丝和外层长丝,外层长丝螺旋状缠绕内层氨纶丝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感柔软且防脱散的蕾丝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Y1纱线为非热熔性材质的氨纶包芯纱,且该Y1纱线的包覆层长丝的DPF不大于5;Y2纱线为非热熔性材质的氨纶丝;Y3纱线为非热熔性材质的长丝。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感柔软且防脱散的蕾丝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Y1纱线采用机包工艺编织时,外层长丝为FDY或DTY,捻度为500

700,内层氨纶丝的牵伸比为2.5

3.5。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感柔软且防脱散的蕾丝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Y1纱线采用空包工艺编织时,外层长丝为DTY,网络点为120个/米

200个/米,内层氨纶丝牵伸比为2.5

4.0。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感柔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军岩罗文华陈官峰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超盈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