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忠瑞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钢管自动化加工的对钢管内外壁同时打磨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10475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8 09: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钢管自动化加工的对钢管内外壁同时打磨的装置,包括底座,底座顶端一角处固定安装有控制台,控制台顶端固定安装有PLC控制器,底座顶端一侧设置有U型架,U型架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驱动电机,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稳定柱和固定柱等结构的设置,这样实现钢管的连续性打磨,操作简单方便,并且同时能够对钢管的内外壁同时进行打磨工作,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企业的成本投入,同时第二驱动电机的设置,这样保证装置能够对多种不同的钢管进行打磨,保证装置的实用性,具有广泛使用的功能,并且设置有弧形刮片,这样可以使得钢管内壁处的碎屑进行简单的清除,操作简单方便,拆卸安装都相对容易,间接的提高了工作效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钢管自动化加工的对钢管内外壁同时打磨的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钢管打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钢管自动化加工的对钢管内外壁同时打磨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钢管打磨装置,在建筑施工中,由于钢管散乱,大都是采取人工用手磨轮进行打磨,而在钢管批量生产的过程中,采用的都是往复式打磨装置,需要来回对钢管进行装夹,操作麻烦影响工作效率,并且有些特殊钢管由于使用用途的不同,需要对内壁进行也进行打磨工作,这样采用保证钢管的正常运用,但现有的装置在进行内壁打磨时,需要另外专用的内壁打磨装置,增加了经济成本,因此,需要一种能够简化装夹过程且连续性对钢管内壁与外壁进行打磨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钢管自动化加工的对钢管内外壁同时打磨的装置。
[0004]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基于钢管自动化加工的对钢管内外壁同时打磨的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端一角处固定安装有控制台,所述控制台顶端固定安装有PLC控制器,所述底座顶端一侧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钢管自动化加工的对钢管内外壁同时打磨的装置,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顶端一角处固定安装有控制台(2),所述控制台(2)顶端固定安装有PLC控制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顶端一侧设置有U型架(4),所述U型架(4)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驱动电机(5),所述U型架(4)内设置有驱动辊(6),所述驱动辊(6)的两端分别伸入U型架(4)两侧内壁内并与其旋转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5)的输出端伸入U型架(4)内与驱动辊(6)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U型架(4)的底端均匀固定连接有多个顶杆(7),每个顶杆(7)的正下方均设置有弹簧筒(8),每个弹簧筒(8)底端均与底座(1)顶端固定连接,每个弹簧筒(8)内均滑动连接有限位块(9),每个弹簧筒(8)内均设置有压缩弹簧(10),每个压缩弹簧(10)的顶端均与限位块(9)底端固定连接,每个压缩弹簧(10)的底端均与弹簧筒(8)内底面固定连接,每个顶杆(7)的底端均伸入相对应的弹簧筒(8)内并与相对应的限位块(9)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底座(1)顶端固定安装有两个L型支撑板(11),两个L型支撑板(11)之间固定连接有弧形罩(12),所述弧形罩(12)内设置有稳定柱(13),所述稳定柱(13)内设置有第一空腔(14),所述第一空腔(14)的一侧内壁内固定安装有第二驱动电机(15),所述第二驱动电机(15)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杆(16),所述第一螺纹杆(1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中心杆(24),所述中心杆(2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螺纹杆(18),所述第一螺纹杆(16)与第二螺纹杆(18)的螺纹方向相反,第一螺纹杆(16)和第二螺纹杆(18)上均套有螺纹套筒(17),两个螺纹套筒(17)螺纹方向相同,所述第一空腔(14)的一侧内壁上固定嵌入有轴承(19),所述第二螺纹杆(18)的另一端伸入轴承(19)内并与其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稳定柱(13)的外壁上环形均匀设置有多个通槽(20),每个通槽(20)内均滑动连接有第一打磨片(21),每个螺纹套筒(17)的外壁上均固定安装有多个铰接结构(22),所述铰接结构(22)采用合页结构,所述合页结构主体包括合页片与合页轴,所述合页片分为子页片和母页片,所述子页片与母页片均装在合页轴上且形成铰链连接,每个螺纹套筒(17)的外壁上均通过铰接结构(22)铰接有第一铰接杆(23),每个第一铰接杆(23)的另一端均通过铰接结构(22)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打磨片(21)侧壁铰接,所述中心杆(24)的外壁上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一滑槽(25),每个第一滑槽(25)内均滑动连接有两个第一滑块(26),每个第一滑槽(25)内均设置有第一弹簧(27),每的第一弹簧(27)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滑槽(25)内两个第一滑块(26)的相对侧壁固定连接,每个第一滑槽(25)内两个第一滑块(26)的顶端均通过铰接结构(22)铰接有第二铰接杆(28),每个第二铰接杆(28)的另一端均通过铰接结构(22)与相对应的第一打磨片(21)侧壁铰接,所述稳定柱(13)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两个橡胶圈(29),每个橡胶圈(29)外均套接有伸缩软管(30),每个伸缩软管(30)的一端均与稳定柱(1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稳定柱(1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滑动杆(31),所述滑动杆(31)为方形杆,每个滑动杆(31)均设置在橡胶圈(29)内,所述稳定柱(1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块(32),每个橡胶圈(29)的另一端均与连接块(32)的一侧固定连接,每个伸缩软管(30)的另一端均与连接块(32)的一侧固定连接,每个连接块(32)内均插入有锁紧块(35),每个连接块(32)的外壁环形均匀螺接有多个锁紧螺栓(34),多个锁紧螺栓(34)伸入连接块(32)的一端分别与锁紧块(35)螺接,每个连接块(32)内均设置有第二空腔(37),每个第二空腔(37)内均固定安装有蓄电池(36),每个连接块(32)内均设置有凹槽(38),每个凹槽(38)内均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40),每个凹槽(38)内均设置有第二弹簧(39),所述第二弹簧(39)的一端与第二滑块(40)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39)的另一端与凹槽(38)一侧内壁固定连接,两
个滑动杆(31)分别穿过相对应的锁紧块(35)并伸入相对应的凹槽(38)内与相对应的第二滑块(40)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块(40)为圆形,所述滑动杆(31)与锁紧块(35)贴合滑动连接且存在形状上的卡合,其中一个连接块(32)的外壁上固定嵌入有第一红外线接收器(33),另一个连接块(32)的凹槽(38)内滑动的第二滑块(40)侧壁上固定安装有第一震动器(41),两个连接块(32)的另外一端分别固定安装有固定柱(42),每个固定柱(42)外壁上环形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二滑槽(44),每个第二滑槽(44)内均滑动连接有第三滑块(46),每个第二滑槽(44)内设置有第三弹簧(45),每个第三弹簧(45)的一端分别与第三滑块(46)的一端固定连接,每个第三弹簧(45)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滑槽(44)内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每个第三滑块(46)的一侧外壁上均固定安装有第一铰接块(47),每个第一铰接块(47)内均设置有第一活动杆(48),每个第一铰接块(47)均通过铰接销与第一活动杆(48)铰接,所述第一铰接块(47)呈U型状,每个固定柱(42)的外壁上环形均匀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二铰接块(58),每个第二铰接块(58)内均设置有第二活动杆(49),所述第二活动杆(49)整体呈L型状,所述第二活动杆(49)的横杆处设置有弧形卡槽,每个第二活动杆(49)均通过铰接销与第二铰接块(58)铰接,每个固定柱(42)外均套接有限位环(54),每个限位环(54)的一侧壁上环形均匀设置有多个限位槽(89),多个第二活动杆(49)的一侧分别伸入相对应的限位槽(89)内并与其贴合滑动连接,每个限位环(54)的一侧壁上均固定安装有第一安装环(52),每个第一安装环(52)内环壁上环形均匀固定安装有多个电动伸缩杆(53),每个限位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忠瑞
申请(专利权)人:张忠瑞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