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絮凝沉淀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10243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8 09: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高效絮凝沉淀系统,为了提高污水絮凝沉淀的高效性能,所述混合池的数量为八组,所述絮凝池的数量为四组,所述沉淀池的数量为四组,所述泥厂房的数量为两组,所述每两组混合池与一组絮凝池相互一一对应,所述絮凝池与沉淀池相互一一对应,所述泥厂房位于絮凝池与沉淀池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系统优势在于对于进入系统中的水质,能够提高污水中磷以及悬浮物的去除效果,同时根据水质情况,计算控制絮凝剂投加量,提高絮凝沉淀效果,有效去除悬浮物和总磷(悬浮物去除率大于60%,总磷除去率大于80%),其不仅能够降低人工成本,同时能够提高絮凝沉淀的高效性。效性。效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絮凝沉淀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是一种高效絮凝沉淀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污水处理指的是为使污水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处理污水的方法很多,一般可归纳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其中絮凝沉淀作为污水处理的一种方式,目的是通过人为因素,促使污水中较大颗粒悬浮物形成絮凝体,进而沉降到底部从而实现去除部分污染因子的目的。
[0003]目前在絮凝沉淀领域主要方式为投加絮凝剂,但面临的是投加絮凝剂后絮凝沉淀效果不好,沉降速度较慢的情况,严重影响水中不可溶物的去除效率,加重后续工艺负荷。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高效絮凝沉淀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絮凝沉淀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絮凝沉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系统由混合池(1)、絮凝池(2)、沉淀池(3)、泥厂房(4)组成;所述混合池(1)的数量为八组,所述絮凝池(2)的数量为四组,所述沉淀池(3)的数量为四组,所述泥厂房(4)的数量为两组,所述每两组混合池(1)与一组絮凝池(2)相互一一对应,所述絮凝池(2)与沉淀池(3)相互一一对应,所述泥厂房(4)位于絮凝池(2)与沉淀池(3)之间;所述混合池(1)的端口位置处嵌入设置有混合池搅拌器(11),且混合池(1)的加药端口与加药管(12)连接,所述加药管(12)与投加自动控制系统连接;所述絮凝池(2)的端口位置处嵌入设置有絮凝池搅拌器(21),且絮凝池(2)的底端连接有混凝土包管(22),所述混凝土包管(22)与自混合池连接;所述沉淀池(3)的端口位置处对称开设有集水槽(32),且沉淀池(3)的一侧设置有出水渠(34),所述沉淀池(3)的内侧嵌入设置有刮泥机(31),且沉淀池(3)的内侧位于端部位置处对称设置有斜管(37),所述沉淀池(3)的锥底位置处贯穿连接有污泥管(35),且沉淀池(3)的锥底位于污泥管(35)的一侧连接有污泥回流管(36),所述沉淀池(3)的上方固定有遮棚(33);所述泥厂房(4)内侧位于房顶位置处设置有吊机(41),且泥厂房(4)的内侧位于地面位置处对称设置有回流泵(42),所述回流泵(42)的排料端连接有回流管(43),且回流泵(42)通过回流管(43)与混凝土包管(22)连接;所述投加自动控制系统包括电源、中央处理器、流量传感器、料位传感器、称重传感器、料仓、吸料电机、投料装置,所述电源与各电路连接,所述中央处理器的输入端分别与流量传感器、料位传感器、称重传感器连接,且中央处理器的输出端分别与吸料电机、投料装置连接,所述称重传感器的输出端与吸料电机连接,所述吸料电机的排料口与投料装置的进料口连接;所述料仓内盛装有絮凝剂,絮凝剂采用聚丙烯酰胺,且絮凝剂为粉末形态,絮凝剂的投加量一般控制在0.03~0.4mg/L之间;所述絮凝剂的投加量根据以下几个方式进行:A.加药量mg/L=加药质量/处理水量/配药浓度;B.处理水量投加药量=处理水量m3/h
×
加药量g/m3;C.干泥量=处理水量
×
[(1

污泥含水率)/(1

泥饼含水率)];D.每吨干泥的药剂消耗g/m3=加药量/干泥量;所述投料装置采用输送仓泵形式对絮凝剂进行气力输送,输送仓泵的排料口与加药管(12)的进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建军颉春春张建军于淑玉张志强赵向勇薛峰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硕达智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