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湖底泥制作有机肥的资源化利用方法及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30093623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8 08: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河湖底泥制作有机肥的资源化利用方法及设备,属于河湖底泥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它包括制作方法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河湖底泥与各种辅料,包括秸秆、锯末、芦苇等进行均匀混合,加入白腐真菌提高堆体温度和缩短达到最高温度所需时间,借助于间歇性翻堆强制通风发酵装置进行好氧发酵。在第一阶段有机质腐熟后,投入固氮菌、溶磷菌、解钾菌混合菌剂,转化矿质营养元素价态、提升有效性氮、磷、钾含量,提高底泥有机肥的营养价值,做到高效化、无害化。无害化。无害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湖底泥制作有机肥的资源化利用方法及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河湖底泥资源化利用
,尤其是涉及一种河湖底泥制作有机肥的资源化利用方法及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崛起,湖泊河流成为工农业和生活污水的排灌地,导致河湖受到污染,富营养化情况严重。河湖的自净能力差,湖水流动性小,使受污染河湖的底泥治理难度较大。常用的河湖底泥治理方法主要有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其中原位修复技术以生物制剂修复、地泥原位覆盖和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应用较多;异位修复技术以肥料化处理、填埋、丢弃和焚烧等方式应用较多,但填埋和海洋丢弃只是饮鸩止渴,并非底泥治理的长久之计。
[0003]据调查显示,我国总面积大于10km2的湖泊中,有10%的湖泊底泥存在污染严重恶化的情况。如何处理好河湖底泥污染,将湖泊污染治理和河湖底泥资源化同时进行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河湖底泥中氮磷含量及有机质如腐殖质、纤维素和难降解有机物等含量较高,极具肥料化利用潜力。
[0004]现有技术中,底泥堆肥实际上通过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实现底泥中有机物的转化和稳定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湖底泥制作有机肥的资源化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第一阶段堆肥:S1、原料辅料配比:堆肥底泥与辅料的配比为:河湖底泥10

20%;辅料:芦苇25

35%、锯末谷糠10

20%;热性肥料:鸡粪35

45%;S2、物料与菌剂混合、扩繁:取出混合好的辅料,按照菌剂与辅料1:10的比例混合均匀,将河湖底泥和步骤S1中的辅料、鸡粪按照1.5:4.5:4比例混合得到初混料,将混合了菌剂的辅料均匀撒到混合好、即将发酵的初混料上,搅拌均匀,投入间歇性翻堆强制通风发酵装置内,等待发酵;S3、通气与翻堆:采用鼓风机(6)往间歇性翻堆强制通风发酵装置内进行间歇性通气,通气0.5小时间歇1.5小时,通气速率在1.2m3/h
·

;采用发酵装置内的翻堆组件进行翻堆,频率为1天1

2次。S4、物料腐熟:通过堆肥温度变化、物料颜色、有机质组分和结构判断堆肥进度和腐熟程度,并通过检测是否有氨气残留作为第一阶段结束的标准;B、第二阶段堆肥:S5、二次发酵:二次发酵时对第一阶段发酵产物投入固氮菌、溶磷菌、解钾菌混合菌剂,提升堆肥物料中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其中将固氮菌、溶磷菌、解钾菌按1:1:1混合的菌液与一次发酵的产物以28

32:1的比例混合均匀;S6、高温发酵翻堆:高温阶段1

2天翻堆一次,发酵6

8天;S7、筛分运输:发酵结束后,将物料筛分加工为颗粒,并进行包装运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湖底泥制作有机肥的资源化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河湖底泥的含水量不高于70%,芦苇的含水量不高于12%,锯末谷糠的混合物含水量不高于12%,鸡粪40%的含水量不高于60%;且步骤S1中的芦苇切碎至1

2cm并先与锯末谷糠及热性肥料均匀混合,其中锯末与谷糠通过1:4

6的比例混合;所述步骤S2中的菌剂为白腐真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湖底泥制作有机肥的资源化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堆肥温度变化分为四个时期,升温期堆体从常温上升到40

45℃,高温期45℃

70℃且在52

58℃维持一周,最高温时期维持3天,再进入降温期,堆体温度降为室温,随即进入陈化腐熟;物料颜色由黄灰色、酸臭味、蚊蝇围绕转变为浅褐色、无气味并检测无氨气残留即判断腐熟完成。4.根据权利要求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军武李光盈刘鹏举邓澳袁浩凌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凯迪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