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充放电变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8310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8 08: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充放电变流器,包括:装置本体,包括外壳、安装在外壳内腔中的变流器本体、安装在外壳上部右侧的电极、开设在外壳右侧的出风口和开设在外壳底部的进风口;缓冲组件,包括四个对称安装在外壳顶部的缓冲柱和安装在缓冲柱顶部的顶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装置本体还包括安装在外壳内腔左侧的进风机和安装在外壳右侧内腔的出风机的设置,辅助进风口和出风口的进风和出风优化散热效果;通过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置有滤网的设置,有利于防止灰尘进入;通过装置本体还包括安装在外壳底部的回字形围挡的设置,有利于防止热空气回流同时还阻挡灰尘进入。回流同时还阻挡灰尘进入。回流同时还阻挡灰尘进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充放电变流器


[0001]本技术涉及变流器
,具体为一种新型充放电变流器。

技术介绍

[0002]充放电变流器一般指控制蓄电池的充电和放电过程,进行交直流的变换,在无电网情况下可以直接为交流负荷供电的变流器,机储能型变流器 (PCS),PCS由DC/AC双向变流器、控制单元等构成。PCS控制器通过通讯接收后台控制指令,根据功率指令的符号及大小控制变流器对电池进行充电或放电,实现对电网有功功率及无功功率的调节。PCS控制器通过CAN 接口与BMS通讯,获取电池组状态信息,可实现对电池的保护性充放电,确保电池运行安全;但是在光伏发电领域充放电变流器需要面临更加严苛的户外环境,同时要兼顾防尘和散热的情况,因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充放电变流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充放电变流器,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充放电变流器,包括:
[0005]装置本体,包括外壳、安装在外壳内腔中的变流器本体、安装在外壳上部右侧的电极、开设在外壳右侧的出风口和开设在外壳底部的进风口;
[0006]缓冲组件,包括四个对称安装在外壳顶部的缓冲柱和安装在缓冲柱顶部的顶盖;
[0007]其中,外壳的截面呈梯形,且梯形顶部长度大于底部长度,外壳的外径尺寸小于顶盖外径尺寸。
[0008]优选的,所述装置本体还包括安装在外壳内腔左侧的进风机和安装在外壳右侧内腔的出风机。
[0009]优选的,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置有滤网。
[0010]优选的,所述装置本体还包括安装在外壳底部的回字形围挡。
[0011]优选的,所述缓冲柱包括,支撑柱、安装在支撑柱底部的容纳框、安装在容纳框中的弹簧和安装在支撑柱顶部和容纳框底部的螺纹柱,所述螺纹柱分别于顶盖和外壳顶部螺接。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装置本体还包括安装在外壳内腔左侧的进风机和安装在外壳右侧内腔的出风机的设置,辅助进风口和出风口的进风和出风优化散热效果;通过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置有滤网的设置,有利于防止灰尘进入;通过装置本体还包括安装在外壳底部的回字形围挡的设置,有利于防止热空气回流同时还阻挡灰尘进入;通过支撑柱、安装在支撑柱底部的容纳框、安装在容纳框中的弹簧和安装在支撑柱顶部和容纳框底部的螺纹柱组成的缓冲柱,且螺纹柱分别于顶盖和外壳顶部螺接的设置,有利于缓冲柱的快速拆解安装。
附图说明
[0013]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螺纹柱结构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围挡结构图。
[0018]图中:100、装置本体,110、外壳,120、变流器本体,130、电极, 140、出风口,150、进风口,160、进风机,170、出风机,180、围挡,200、缓冲组件,210、缓冲柱,211、支撑柱,212、容纳框,213、弹簧,214、螺纹柱,220、顶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0]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充放电变流器,能够在提供更好的散热的情况同时隔绝灰尘进入和提供更高抗撞击性能。
[0021]图1

图4展示出的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充放电变流器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

图4,本实施方式的一种新型充放电变流器,其主体部分包括装置本体100和缓冲组件200。
[0022]装置本体100用于支持和保护变流器本体120,具体的,包括外壳110、安装在外壳110内腔中的变流器本体120、安装在外壳110上部右侧的电极130、开设在外壳110右侧的出风口140和开设在外壳110底部的进风口150,外壳 110的截面呈梯形,且梯形顶部长度大于底部长度,外壳110的外径尺寸小于顶盖220外径尺寸,使用时,变流器本体120工作产生热量时候热空气出风口140导出,新鲜的空气从外壳110底部进风口150进入,可有效组织灰尘碎石对外壳110内腔的污染,同时,梯形结构也可防止碎石和灰尘沉降对装置的出风口140造成堵塞;
[0023]缓冲组件200有利于杂物碎石等对装置造成撞击损坏,具体的,包括四个对称安装在外壳110顶部的缓冲柱210和安装在缓冲柱210顶部的顶盖 220,使用时,在杂物冲击顶盖220由顶盖220将冲击力传递给缓冲柱210,缓冲柱210收缩吸收冲击力。
[0024]其中,所述装置本体100还包括安装在外壳110内腔左侧的进风机160 和安装在外壳110右侧内腔的出风机170,辅助进风口150和出风口140的进风和出风优化散热效果;所述进风口150和出风口140均设置有滤网,有利于防止灰尘进入;所述装置本体100还包括安装在外壳110底部的回字形围挡180,有利于防止热空气回流同时还阻挡灰尘进入;所述缓冲柱210包括,支撑柱211、安装在支撑柱211底部的容纳框212、安装在容纳框212中的弹簧213和安装在支撑柱211顶部和容纳框212底部的螺纹柱214,所述螺纹柱 214分别于顶盖220和外壳110顶部螺接,有利于缓冲柱210的快速拆解安装。
[0025]工作原理:在一种新型充放电变流器使用的时候,首先将缓冲组件200 安装在放电机本体顶部,在杂物冲击顶盖220由顶盖220将冲击力传递给缓冲柱210,由缓冲柱210吸收冲击力,同时由于装置本体100的梯形空腔结构改变传统散热垂直或者水平风道的设置,
以L型风道底部进风来组织灰尘进入同时保证散热效果。
[0026]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27]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充放电变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本体(100),包括外壳(110)、安装在外壳(110)内腔中的变流器本体(120)、安装在外壳(110)上部右侧的电极(130)、开设在外壳(110)右侧的出风口(140)和开设在外壳(110)底部的进风口(150);缓冲组件(200),包括四个对称安装在外壳(110)顶部的缓冲柱(210)和安装在缓冲柱(210)顶部的顶盖(220);其中,外壳(110)的截面呈梯形,且梯形顶部长度大于底部长度,外壳(110)的外径尺寸小于顶盖(220)外径尺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充放电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100)还包括安装在外壳(110)内腔左侧的进风机(16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高锋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谷峰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